2023年,俄罗斯军事专家罗曼·斯科莫罗霍夫在接受采访时,对中国自主研发的歼-20战斗机进行了猛烈抨击。
从蜜月期到转折点
1992年,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了24架苏-27SK战斗机,这批战机的引进为中国空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四年后,中国又与俄罗斯签署了引进苏-27生产线的协议,这标志着中国开始了向航空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一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自主研发能力日益提升。
2004年,国产歼-10战斗机正式服役,这是中国首次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研制出的第三代战斗机。
紧接着,2010年歼-15舰载机首飞成功,中国在航空领域的实力再次得到证明。
2009年12月,歼-20的原型机首次被曝光,引发了国内外军事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2014年,中国和俄罗斯敲定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武器装备交易。
中方引进两款俄罗斯的尖端武器系统:一种是性能优异的多用途战斗机苏-35,另一种则是备受赞誉的远程防空导弹系统S-400。
2016年11月1日,歼-20在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亮相,其优雅的身姿和强大的气场让现场观众惊叹不已。
一年后的2017年3月,歼-20正式服役中国空军,中国由此跻身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第五代战斗机的国家之一。
傲慢与偏见
俄罗斯军事专家们开始对歼-20进行各种批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罗曼·斯科莫罗霍夫的言论。
不仅如此,他还声称苏-57的性能相当于美国F-22加F-35,而歼-20在发动机、雷达等方面都远不如苏-57。
对于歼-20的发动机,斯科莫罗霍夫更是口诛笔伐。
他指出歼-20仍在使用俄制AL-31F发动机,并质疑中国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性能和可靠性。
最后,斯科莫罗霍夫还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他指责歼-20抄袭了俄罗斯米格-1.44战机的设计,暗示中国获取了俄罗斯的相关技术。
这番言论无疑是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极大不尊重。
然而,事实真的如斯科莫罗霍夫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来看看歼-20的真实表现。
歼-20的设计可谓是匠心独运,处处彰显着先进的军事科技。
它采用了DSI进气道设计,配合先进的雷达吸波材料和涂层,再加上平整光滑的机身表面和内置武器舱,使得雷达反射和散射截面大大降低,隐身性能可谓一流。
驾驶舱内的大面积触摸屏显示器,搭配先进的电子对抗系统和数据链,让歼-20在信息化作战方面占尽先机。
这款新发动机有望实现推重比10左右,让歼-20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战斗性能将得到质的飞跃。
在实战能力方面,歼-20同样表现出色。它不仅能够超音速巡航,采用的鸭式布局还大大提高了机动性能。
携带PL-15等远程空空导弹的能力,赋予了它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
更重要的是,歼-20出色的态势感知和信息共享能力,让它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占据了独特优势。
这些优秀的性能汇聚在一起,使得歼-20成为了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先进战机。
谁主沉浮?
那么,歼-20与俄罗斯的苏-57相比,孰优孰劣呢?
在隐身性能方面,歼-20采用全方位隐身设计,隐身效果优秀。相比之下,苏-57机身存在较多缝隙和突起,隐身效果相对较差。这一回合,歼-20无疑更胜一筹。
航电系统方面,两款战机各有特色。歼-20配备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分布式孔径系统,而苏-57采用N036 Byelka有源相控阵雷达。两者难分伯仲,各有千秋。
发动机性能方面,目前苏-57使用AL-41F1发动机,性能略胜一筹。
但随着歼-20逐步换装WS-15发动机,这个差距正在快速缩小。未来,歼-20在这一领域甚至有可能反超苏-57。
事实上,歼-20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军工技术的巨大进步。
近年来,中国建立了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科研人才,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军工科研。
在隐身技术、发动机技术、航电系统等关键领域,中国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除了歼-20,中国还成功研制了歼-31隐身战斗机、运-20大型运输机、轰-6K远程轰炸机等一系列先进装备。这些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军工技术的快速发展。
焦虑与不甘
面对中国军工的崛起,俄罗斯的态度可以说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担心失去重要的军火市场。
要知道,中国曾是俄罗斯最大的武器出口市场之一。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导致对俄采购大幅减少,这让俄罗斯军工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俄罗斯试图通过批评来贬低中国的军工实力。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希望能够维持其军事技术优势。
他们不遗余力地强调俄罗斯在某些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对外宣传俄罗斯武器装备的先进性,并试图通过技术合作保持对中国的影响力。
就在2021年,莫斯科方面还曾积极向北京推介其最新型号的苏-35战机,但这一努力并未取得预期成果。
中国对俄制战机的兴趣明显降低,这让俄方颇感失望。
2023年,一位俄罗斯军事专家竟公开放言,如果中国不考虑引进苏-57战机,那么克里姆林宫可能会转而考虑向新德里出售这款最新型战斗机。
这番言论中隐含的威胁意味,不难让人察觉到俄罗斯军工业的焦躁情绪。
然而,面对这些质疑和批评,中国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相反,我们正在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朝着航空强国的目标迈进。
批评和质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前进的动力。中国的军工发展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在航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信息来源
新浪军事:歼20量产服役担当什么角色?三种战术使用方案可选择
央视中文国际CCTV4:专家解读:仅占总数1%的歼-20如何改变中国空战体系
环球网:俄专家:俄并没对华捆绑销售苏-35 歼-20目前还得靠俄发动机
新浪军事:俄罗斯专家妄言:苏57全球最强 歼20根本没隐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