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月7日消息称,俄军已解放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捷尔任斯克市。
在俄罗斯国防部消息中,俄军第51军第1、第9和第132近卫摩托化独立步兵旅以及‘中部’集团军'老兵'志愿部队的积极进攻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捷尔任斯克市被解放。
在捷尔任斯克战役中,乌军利用煤矿渣堆、地下通道和建筑群构建了多层次防御工事,将捷尔任斯克打造成”钢铁堡垒”,以抵御俄军的进攻。
俄军通过“分层推进、火力覆盖、精确打击”的三位一体战术,利用“柳叶刀-3”巡飞弹与TOS-1A温压弹的组合打击,在7天内摧毁了240辆坦克、340门火炮和38个火力点,彻底击溃了乌军8个旅的主力部队,乌军损失兵力达10435人,成功瓦解了乌军防御体系。
俄充分利用“海鹰-10”侦察无人机与“动物园-1M”反炮兵雷达的协同作战,对乌军阵地进行实时监控,最大限度提升战场感知能力。
事实上,在苏贾战场上,俄军就已经依托光纤制导FPV自杀式无人机,在“零接触”的基础上,对贾镇以南的公路上乌军装甲纵队实施了的精准猎杀,不断对乌军进行有生力量的高消耗。
而任斯克战役的胜利,则标志着俄军在城市攻坚战中的战术体系趋于成熟。
当然,俄军将战线向乌军一侧的迅速推进并非没有代价。乌军在撤退前实施了“焦土战术”,将捷尔任斯克市包括供水系统、电力枢纽和交通要道在内的主要基础设施全部炸毁,以此对俄军后续向前推进行动造成后勤阻碍。
乌克兰和北约的合作模式,主要为乌克兰出兵源,北约出装备,试图用“兵力+装备”的方式,在战场上消耗俄军力量。
首先,乌克兰的人力资源正在陷入枯竭,即便是将征兵年龄由25岁下调至17岁,也依旧无法弥补兵力损失的巨大缺口。
为填补前线兵力缺口,基辅当局不得不征召大量未经训练的平民入伍,这些士兵在战场上的平均生存时间不足72小时。
与此同时,乌军在战场上的战败导致战线不断向乌克兰一侧后移,“拿钱办事”的外国雇佣兵不得不开始为自己的姓名着想:虽然上战场是为了挣钱,但毕竟得有命挣有命花才行。乌军日益羸弱的战斗力,直接导致大量雇佣兵开始潜逃,脱离乌军,在此基础上,更加直接削弱了乌军战斗力。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来自波兰、英国和加拿大的雇佣兵已有超过60%撤离战场,法国外籍军团甚至出现整建制逃亡事件。
其次,随着时间推移,在美国主导下,俄乌和平谈判时间也愈发临近,乌克兰为在谈判前争取最大筹码,不得不在装备欠缺的情况下,对俄军贸然发动进攻。
在几乎没有制空权和重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乌军采取了“装甲突击+纵深穿插”的高风险战术,而这种战术在俄军“空地一体”的防御体系面前,无异于白白送死。
在库尔斯克方向的战斗中,乌军一个摩托化营在光天化日下行军,遭到俄军无人机群的饱和打击,最终全军覆没。
第三,西方援助基本陷入停滞状态,美国提供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因缺乏足够的侦察平台支持,未能发挥预期作用;而德国援助的“豹2A6”坦克则因后勤保障不足,大量抛锚在战场上;尤其是北约情报系统支援滞后,根本无法将前线最新战况及时有效汇报至乌军,导致乌军多次陷入俄军预设的“火力陷阱”中。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美西方前期对乌克兰的军援还没有消耗光,但这些装备并不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出真正的效能,通常都会迅速转换为俄军在炮火下的炮灰。
目前,乌克兰是“要人出不起人,要装备也没装备”,在战争损耗下,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都在靠美西方“输血续命”,当美国军援停止后,乌克兰根本没有太多实力与俄军进行正面对抗,全面溃败,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