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属于才情型书法家,技法也相对不如米芾和黄庭坚丰富和有难度。30岁字也稀松平常,但中年47岁的《寒食帖》有如神来之笔,天下第三行书,奠定了苏轼宋四家的榜首。后来书法成熟厚重,但趋于老成,再无法超越《寒食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8174435c47e10e5a300bab1342f6d21.png)
前期(1065年前):书风受欧阳修、王羲之影响,以楷书为主,代表作《治平帖》
中期(1071-1085年):行书成熟,融入个人情感,如《黄州寒食诗帖》
后期(1085年后):风格趋于苍劲自然,代表作《洞庭中山二赋》。
学习苏,可以有3种。1)行楷:[前赤壁赋诗卷]、「祭黄几道文卷」等 2)小字行书手札:「人来得书帖」、「新岁展庆帖」3)行草手札:「北游帖」、「啜茶帖」和「一夜帖」等。
个人认为他还有一路平正的字,非常适合初学,而且目前学习人较少,可以避免投稿撞车
「治平帖」:字字独立,虽然34岁时书写,还不成熟,但容易学习,也没有既定风格,后续可以拓展加入自己的理解变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23402ef1763204fbfcd3499cc1f48de.png)
「跋吏部陈公诗帖」:46岁,还是偏楷书,但书风成熟不再稚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d1eafc1e2bf3789e4cf6b49172d8b6.png)
「祭黄几道文卷」:52岁,楷书,老辣厚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1079faa3d47823ae6db29e57b6134ad.png)
学习书法如果只是一味临帖,有时难免枯燥,或遇到瓶颈。像沙孟海所提“穷源溯流”去看看,往往会有新的发现,豁然开朗。
我的个人观点,有些书法只能欣赏,但不可学。诸如《兰亭序》、《寒食帖》。但《祭侄文稿》可以,它不是那么完美。还有学习书法不见得都盯着哪些大书法家的名帖。也许大书法家前期作品或历史上二、三流书家也有可观处。启功、沙孟海还有王镛、鲍贤伦便是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