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庄宗李存勖:唐玄宗的历史翻版

文史意林 2021-07-11 00:09:15

李存勖(xù),唐朝的少数民族沙陀族人,他原本的姓氏是朱邪,他家世代为沙陀部酋长,父亲是唐末官至河东节度使的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的祖父朱邪赤心因参与平定叛乱有功,被唐懿宗赐姓为李,并被编入唐朝的宗室谱籍,所以李存勖其实跟唐朝皇族没有一点血缘关系。

李存勖从小就精于骑射,胆略过人,平时还喜欢读读《春秋》之类的书籍,同时也对音律方面也很擅长,可以说他是文武双全,因此父亲李克用非常宠信他。

公元895年,唐朝发生了邠宁、凤翔、镇国三镇节度使的联合叛乱,三镇节度使企图废掉唐昭宗。这时候,忠于皇室的李克用立即领兵勤王,并最终讨平了这次叛乱。当时年仅11岁的李存勖也随军出征,在平定叛乱后,李存勖到朝廷给唐昭宗献捷,唐昭宗夸奖他:“此子可亚其父。”,李存勖也获得外号“李亚子”。

当时,李克用与节度使朱温在争夺中原地区,但是李克用实力较弱,自己的老巢太原两次被朱温围困,为此李克用感到忧虑不安。年轻的李存勖进言道:“事物不到极点就不会走向反面,坏人不到极点就不会灭亡。朱全忠仗恃他的奸诈和力量,穷凶极恶,并吞消灭四邻,百姓怨恨,天神愤怒。今又攻击逼迫皇上,窥伺帝位,这是他走到极点了,将要灭亡了!我家世代忠贞不渝,今势穷力亏,处境困难,没什么可羞愧的。父亲应当忍耐静观,以待朱全忠衰弱的时候,怎么能轻易就灰心丧气,使属下失望呢!”李克用听了以后很高兴,心中也就释怀了。

天祐三年,朱温出兵攻打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刘仁恭向李克用求援。鉴于刘仁恭之前反复无常,李克用打算拒绝他。但是李存勖却从全局考虑,他觉得朱温势力太大,能够跟朱温抗衡的只有李克用和刘仁恭。所谓唇亡齿寒,所以李存勖觉得应该出兵相救,否则形势会对李克用一方更加不利。李克用听完觉得很有道理,就出兵支援刘仁恭,朱温只好退兵。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取代唐朝,建立后梁王朝。作为死对头的李克用当然不承认后梁,他仍然沿用唐朝的年号,继续跟朱温斗争。很快,朱温就派兵进攻李克用辖区的潞州。李克用派大将周德威救援,但是周德威的援军与后梁军队对峙一年多,却一直无法解围。

公元908年,晋王李克用因病去世了。李克用临终前交给李存勖三枝箭,并说道:“朱温跟我们晋国有不共戴天之仇。燕王刘仁恭是我立的,契丹耶律阿保机跟我约为兄弟,却背叛我,都投靠了朱温。我不能消灭他们,死了却留有遗恨。我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将来一定要消灭他们,以告慰我在天之灵。”李存勖将这三枝箭供奉在家庙中,每逢出征都要祭祀一番,将箭请出,放在锦囊中,自己背负上阵,战胜敌人后后再送回家庙。

就这样,年仅24岁的李存勖继任了河东节度使的职位,成为新一代晋王。此时,李存勖不仅要面对外忧朱温,身边也存在内患。李克用的养子李存颢、李存实等人仗着自己的年龄、资历都比李存勖老,不服李存勖,他们甚至勾结李克用的弟弟李克宁准备发动叛乱。李存勖冷静应对,他暗中得到晋军中的其他实力人物如张承业等人的支持,然后先发制人,用计杀掉李存颢、李克宁等人,以极小的代价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在处理完内患后,李存勖趁着梁军对他毫无防备的时机,亲自领兵到潞州救援,借着大雾的好时机偷袭并打败后梁军队,潞州最终解围了。

李存勖返回太原后,开始着手处理内政,他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民心归附,晋国大治。

公元910年,朱温派兵进攻成德、义武两镇,两镇节度使都向李存勖求救。李存勖在底下大部分人都反对出兵的情况下,还是亲自领兵出征,他在柏乡再一次大败后梁军队。成德镇、义武镇从此以后彻底站在晋国一边,共同对抗朱温。

公元911年,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称帝,李存勖便以此为由,出兵讨伐他。刘守光向朱温求救,朱温出兵救援,李存勖和朱温在这次作战中互有胜负,但是战争的天平很快就因为朱温的过世而向李存勖倾斜。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最终被李存勖打败俘虏,后被处死了。

朱温死后,后梁一直处于内乱中,李存勖则不断蚕食后梁的地盘。面对北方逐渐强大的少数民族契丹的进攻,李存勖也是两次打败契丹军队,这些战绩让他的个人威望不断升高。

天祐二十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沿用“唐”为国号。李存勖称帝后,先后出兵灭掉了后梁和前蜀,一时间风光无限。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后续的事件,同光四年,魏博戍卒在贝州哗变,邢州、沧州也相继发生兵变,河北地区大乱。李存勖派大将李嗣源领兵去平定叛乱,结果李嗣源在半路中被部下拥立,平叛大军竟然倒戈了,他们和叛军一起进攻李存勖。

李存勖亲自领兵平乱,却发现很多后唐将领也都背叛了,他们先后投奔李嗣源,李存勖只好撤退回洛阳。当时,李存勖手下的精兵大部分在伐蜀大军中,洛阳的士兵也大都逃散了。就在这时,李存勖的部下郭从谦发动叛乱,一代风云人物李存勖在兴教门被流矢射中而死,终年43岁。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写到: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唐庄宗李存勖当初给自己起了个艺名叫做“李天下”,不成想最后留给天下人的,却是一幕比戏曲还要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李存勖这么大的人生落差,不就是经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的唐玄宗李隆基的翻版吗!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到“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和唐玄宗一样,他们都是前期积极进取,在取得一定成就后,就开始纵情声色、用人无方,以致百姓困苦,藩镇萌生异心,最后引起国家动乱,前期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抽丝剥茧,让我们简单分析一下,风光一时的唐庄宗李存勖为什么最终却失败了?

第一,在取得一些成就后,李存勖就骄傲自满,怠慢功臣。李存勖消灭后梁之后,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亲自到洛阳朝见李存勖。高季兴返回后对部下这样说道:“新朝历经百战,方才平定河南。皇帝便竖着手指,对功臣夸耀道:‘我于指头上得到天下。’如此一来,灭梁的功劳都归于皇帝一人,那些文臣大将又有什么功劳可言。功臣对此莫不寒心,我没什么可担忧的了。”事实上,大量河东出身的中高级军官因为“庄宗性矜伐,凡大将立功,不时行赏,故……终庄宗世,名位不进”。

第二,他纵容皇后刘氏干涉政治,刘氏生性贪婪,疯狂聚敛财物,与民争利,她收受大臣的贿赂,肆意提拔行贿人;四方贡献的钱财她都占为己有,即使是底层百姓遇到饥荒的时候,她也守着钱财不肯救济百姓,导致四方离心。

第三,李存勖宠信伶人。李存勖让伶人们干涉朝政,欺凌大臣,大臣们敢怒不敢言;更荒唐的是李存勖还封毫无寸功的伶人为刺史,而军中那些出生入死的将士却没有这待遇,让这些将士寒心,这也是导致了兵变的时候,许多将领都站在李存勖的对立面的后果。

第四,李存勖猜忌功臣,他监视、防范功臣,特别到了后期,他更是变本加厉,甚至于诛杀功臣,大将郭崇韬、李嗣源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五,李存勖过于看重大臣的出身、门第,导致很多有才能的人无法得到重用。他任官不讲才能功劳,只看门第高低,不肯提拔出身寒微的官员。很多勋旧功臣因此受到排挤、压抑,以致怨声载道。

第六,李存勖重用宦官,他让这些宦官担任诸司使、藩镇监军,十分信任他们。然而这些宦官仗着李存勖,为非作歹,随意插手军队事务,各个藩镇都敢怒不敢言。

第七,李存勖还加强了租庸使(管财务的)的权力,让他们可以在藩镇绕过节度使执行公务。各个藩镇都非常不满,毕竟这已经动了藩镇的奶酪。

客观上来讲,尽管以上这些原因都造成了李存勖的悲剧,但最后两点触及了藩镇的根本利益,这才是李存勖失败的根本原因。其实李存勖也看出了藩镇是那个时代动乱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在取得中原地区后开始着手削藩,这原本无可厚非,只是他太心急了,在根基不牢固的情况下就削藩。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藩镇问题从安之之乱以后就开始存在了,削藩要非常讲究策略,讲究时机,李存勖过于心急,反而被藩镇反噬,令人叹息不已!

最后,以民国徐培根对他的评价来总结此文:庄宗以少年之姿,承继其父大业,英气勃发,兢兢业业,以开基业,又能宠任张承业、周德威、郭崇韬、李嗣源诸人,故能雪世仇而灭朱梁,开拓后唐之基运。然自入都洛阳之后,自矜功伐,嗜畋无度,宠任伶宦,远斥勋旧;又当大饥之时,吝内库之藏,不赈军士,以侈后宫,遂致众叛亲离,十余年亲冒锋镝所创之帝业,崩溃于一旦。自古帝王成业于戒惧,而败坏于骄恣,诚不易之理也。

0 阅读:163

文史意林

简介: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