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前的朱元璋系列合集之(2)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235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8 分钟)
时至今日,省愚已经书写了几十万字有关于明朝历史的故事。其实写故事真也不是难事,史料都是现成的,通过自己对于史料的解读进而抒发自己对于其的看法,对于如今的我们这般的后世者,也即是能够做到的最大限度了。
但是您是否有发现,鄙人可以把明朝的藩王、后妃们写个通透,却很少触及朱元璋的话题。作为一个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与众位看官互动的码字人,在下深知,“朱元璋”这个话题的两面性,讲得到位或者讲得不好,可能都会在不经意间被人冠以标签。鉴于此,让我们诚惶诚恐继续“朱元璋早年经历”这一话题,如有讲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各位朋友指正。
AI技术挺厉害的
系列内上一辑,我们详细解释了关于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的由来,其实他也就是“重”字辈,在堂兄弟与亲兄弟拉通排行第八,仅此而已。并不是所谓的蔑称,也不是传说中的八月初八出生。那么对于江南富庶之地出生的贫农,巨大的反差下,他的青少年时期发生了何等的事件呢?今天让我们花十分钟时间,看看他十六岁那年所经历的重大人生转折。
·淮北大旱,引发饥荒
根据现在可查询的史料,华夏大地上的元朝至正四年,也就是公元1344年,这一年朱元璋应该年满16周岁。原本16岁应该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间节点,可惜,这一年的淮北地区的大旱,导致他原本清贫的生活荡漾出不可估量的水花。
这塑像看着还不错
目前,我们已经很难去臆测那时候的大旱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农耕文明时期,每一场水患或者旱灾都是在彼时耕作者们的伤口上撒盐。在生产力不发达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结合大自然馈赠的时期,一旦大自然稍微吝啬些许,这显然就会给劳动者们带来无尽的灾难。
根据流传几百年的民间传说,朱元璋幼时甚贫困,并且无法读书,曾为地主放牛。这也很匹配他们家贫农的家庭背景。放牛时,牧童伙伴多人都奉他为领袖,并且,这些牧童伙伴大多数日后都成为朱元璋起义后的重要将领。
·父母与大哥纷纷离去
那么这场大旱给朱元璋带来了什么呢?结果就是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父母与大哥先后去世。
从现在的史料能看到这样一句话:“初六父崩,初九兄薨,廿二日母崩。”
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年轻人来讲,这将是何等的非凡经历呢?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出生于公元1281年,这也是南宋灭亡后的第三年。1328年,47岁那年朱五四喜得第四子取名朱重八。公元1344年,农历某月初六日,朱五四在饥饿与绝望中去世,享年63岁。
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出生于公元1307年,比幼弟朱重八要年长21岁。朱重四早年成婚,妻子王氏,并且育有一子朱文正。公元1344年,其父亲去世后的三天,朱重四在难以维系家人口粮的客观现状下,早早离世,享年37岁。他这一走,妻子王氏也被迫带着儿子朱文正远走他乡,四处流浪。
影视作品
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出生于公元1286年,较之于朱元璋的父亲年轻五岁。1328年,42岁的陈氏高龄产子,生下第四子朱重八。公元1344年,其夫君与长子去世的同月二十二日,陈氏在心灵与身体双重打击下去世,享年58岁。
·与二哥一起扛下所有
根据后面朱元璋的自述,他的三哥朱重七很早便去世,并无留下后代。而在父母兄长相继离开的现状下,朱元璋与二哥朱重六扛下了所有。
史书中记载朱元璋与二哥仅有“与仲兄极力营葬”几个再简单不过的文字,却能在这字里行间体会出当时这一家人所面临的绝境。在此处也有所谓民间传说中的朱元璋跪求问地主家讨要棺材板,进而能安葬父母兄长的桥段。但是这个中的细节早已无处追寻,或许只有日月星辰可鉴了。
说来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虽说与朱元璋一起在乱世中苟活下来,却出人意料地没有记载生卒年,在跟随朱元璋一起安葬了父母长兄后,朱重六的事迹便从史料上彻底消失。有言称,朱重六曾经有过一个儿子,名叫朱旺。后来朱元璋起势后,给自己改名朱兴宗,为二哥改名朱兴盛并且追尊为盱眙王,朱兴盛之子朱旺追封为昭信王。
·其实他正经只做了五十天和尚
公元1344年农历九月,十六岁的朱元璋被迫去往皇觉寺,成为一位行童。现代社会已经很难见到“行童”二字,实际上,行童也就是供寺院役使的小和尚。这也是朱元璋所谓当过和尚的由来。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当了多久的和尚呢?其实,也就五十天。
进入皇觉寺成为行童刚五十天后,皇觉寺已经无力承担这么多行童的给养,住持已经封仓,遣散众僧,离开了寺庙的供给,这行童基本上或多或少与乞讨为生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以,这也是朱元璋做过乞丐的由来。
今安徽凤阳龙兴寺,可能也就地名是真的
那么对于这一切,清修《明史》之时,是如何描述的呢?《明史》卷一,当仁不让地记录着几百年后回望那段历史时期的点滴: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甚至。病已,失所在。凡历光、固、汝、颍诸州三年,复还寺。当是时,元政不纲,盗贼四起。刘福通奉韩山童假宋后起颍,徐寿辉僭帝号起蕲,李二、彭大、赵均用起徐,众各数万,并置将帅,杀吏,侵略郡县,而方国珍已先起海上。他盗拥兵据地,寇掠甚众。天下大乱。”
说个冷知识,众位看官或许都知晓,古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上一段的内容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们加以注解的。按照当时叙述虚岁的习惯,当时尚未年满16周岁的朱元璋被描述为十七岁,所谓父母兄长相继去世,一句“贫不克葬”,似乎已经说明了所有。连安葬父母兄长的地也是乡里的邻居刘继祖施舍的,不知道后来朱元璋如何对待的刘继祖的后人。离开寺院后,朱元璋又游离多地,基本上就是以活着为目标,就不要想着过什么好日子了,那时候的他,能活着就是最好的结果。
有了这段非凡经历后,后来朱元璋又面临何等的人生关隘呢?读到此处,您或许已经累了,让我们歇息一番,下一辑,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