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前的朱元璋系列合集之(7)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29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9 分钟)
上一辑,我们用一个匆匆的结尾,留下了未完待续的引言。
在元末那样的乱世中,陈友谅与朱元璋这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势必会在各自历史的足印下踩出属于自己特色的脚印。一方面,陈友谅急于称帝;另一反面,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公元1360年,陈朱之间那场激斗已经将胜利的天平向一侧倾倒,后来两年间,陈友谅厉兵秣马,休养生息,誓要一雪前耻。也同样是在这两年间,朱元璋分心于张士诚暂时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西边的陈友谅身上。
所以,纵横交错之间的必然趋势推动,致使公元1363年,天时地利映射下的苍茫大地,再一次将陈友谅与朱元璋二人推到了同一个擂台上。此番交战,更如同春风拂面下,每一寸肌肤都无法摆脱风的季节的侵蚀;也如同雪崩下没有一片无辜的雪花一般,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甚至影响了如今几百年后的晚生后辈。
此所谓,轰轰烈烈;也所谓,浩浩荡荡。
轰轰烈烈、浩浩荡荡
在上述足够丰富的伏笔之下,让我们缓缓拉开今日故事之序幕,“读史知今世,来者犹可追。读史知未来,鉴往纠昨非。”今日故事,除了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研究价值之外,更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守城之战。准备好了吗?现在正式开启“洪都保卫战”的故事篇章。
·六十万与四万
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古称豫章、洪州、隆兴、龙兴、洪都、洪城、钟陵,别称“天下英雄城”。曾经我们也在其他的系列章节中,提及过这座诞生过英雄的城市。而今天的故事,也发生在此地。
时间追溯至公元1363年,是为元朝至正二十三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政权在内忧外患加之与严重腐败的侵蚀下,早已经失去了对于华夏这片大地江南、华南、西南等地的实际掌控权。就如同上一辑我们提及过的,江南地区,主要有陈友谅、朱元璋以及张士诚三股势力。
公元1360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的一场遭遇战让已经称帝的陈友谅在一位自称“吴国公”的朱元璋面前颜面扫地。所以,两年间,适逢朱元璋暂时的无暇顾及,陈友谅不断夯实自己军队的基础,决心再次向朱元璋发动进攻。其实在1362年,也曾发生过朱元璋部将邓愈与陈友谅抚州守将邓克明之间的局部摩擦。最终邓愈获得了这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胜利殊荣。不仅如此,攻击战斗中的最高境界是为“攻心”,这场“攻心遭遇战”,使得原本为陈友谅麾下丞相的胡廷瑞,将元朝治所龙兴路整体进献给朱元璋。
历史记忆在山川表里
就如同朱元璋每拿到一个元朝所治的“路”都会改名的旧例一般,比如前面我们讲述的“集庆之战”之后,集庆路改名应天府,也即是如今的南京;龙兴路到了朱元璋手中后,被改名为“洪都府”。这才有了第二年的“洪都保卫战”,否则历史上会是另外一个称谓。
1363年农历四月,春天与夏天原本在此时原本会有一场美好的交织,却成了陈友谅所选择进攻朱元璋的时节。
这一次,陈友谅决心要一雪前耻,还要拿回原本属于自己势力的洪都,或许他还想着一定要除掉叛臣胡廷瑞。综上所述,带着仇恨的眼神驱使着一个些许愤怒的基因,爆棚出的每一个分子都扰动着空气中的旋律,在一触即发的氛围下,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浩浩荡荡地向洪都府奔驰而来。
而此时的洪都府内有多少守军呢?一说四万,也说两万。我们假如选择较多的这个说法,根据古人对于战争描述场合下,惯用的夸张写法,几乎可以推测,陈友谅的军队人数大概在三四十万左右,而当时的守军数量大概也就是两万多人,三万不到的样子。这样悬殊的比较下,您觉得,会留下无辜的雪花吗?别急,我们下面接着讲。
·不走寻常路,临江三十步
战争打响前,朱元璋方面的守城方对洪都城池进行了大规模加固,原本的泥瓦砖墙通过这一次加固似乎也旧貌换起了新颜。
另一方面,守城方出了奇招,摆好阵势做好防守前,城门格局也进行了调整,临江侧城墙被拆下,移动撤至距江三十步。这可谓是军事史上一次著名的奇招,这一奇招致使后来陈友谅军队在攻城之时,其大战船无法直接攻击到城池。
攻城开始后,虽有陈友谅的亲自督战,不分昼夜地对洪都城发动猛烈攻击,同时洪都城墙也多处被破坏,但是守军苦战,边战边修补城墙。
一时间,攻城困难,水路东下,几十万士兵还需要足够的粮饷补充,所以对于陈友谅来讲,宜快不宜慢;相反,朱元璋当时并不在洪都,洪都城内也没有诸如徐达、常遇春这样的大将军,那么对于洪都守军来讲,宜慢不宜快。所以您可能会疑惑,朱元璋这方的洪都守将是谁呢?下一段,细讲。
·朱文正、邓愈、赵德胜
朱元璋的大侄子名叫朱文正,我们曾经在《明朝藩王系列-靖江王朱守谦》章节中,详细介绍过他。没错,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及其后代便是整个名称传袭的最特殊的一支藩王。朱文正的父亲本名朱重四,是本名朱重八的朱元璋的大哥。
公元1363年,这场洪都保卫战到来之前,朱文正被朱元璋认命为大都督,节制军中外事。而这场洪都保卫战,便由朱文正统帅镇守。
另一方面,为朱文正配备的左右两大副手,是为后来均前后配享太庙的追封宁河王邓愈以及追封梁国公赵德胜。
前面一段,我们讲述过邓愈的攻心之战是朱元璋拿下洪都府的关键人物,在这场不期而遇的守城之战中,邓愈分守抚州门,正当要冲。陈友谅亲自指挥部队进攻,城墙损坏达三十余丈,邓愈且筑且战。陈军进攻日益猛烈,邓愈军衣不解带,昼夜防守达三月之久。
一般古城墙都会留下很多故事
另一方面,赵德胜也受到了陈友谅军队从另一侧的围攻,德胜后在指挥进攻时候,腰部中弩箭身亡。他也便成了洪都保卫战中朱元璋一方损失的最高级别将领。
·八十五天的守城奇迹
凭借着都督朱文正卓越的军事指挥,灵活的策略运用,当然,也同时借由邓愈、赵德胜等名将的辅佐,洪都守军顽强地抵御住了陈友谅的进攻。
其实对于朱文正、邓愈、赵德胜这一批洪都守将来讲,想要战胜或者击退陈友谅的进攻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可靠的结局是通过防守,守住这座城池,等待援军的到来。事实上,他们这样想的,最终也做到了。
后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从庐州救援,援军赶来后,陈友谅被迫撤退,共持续了八十五天的洪都保卫战宣告结束。您说这叫以少胜多或者军事奇迹,省愚认为都不为过。在那个缺乏民间记忆与纪实的时代里,只剩下口口相传的传说尚能留下历史过往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或许这一切早随着滔滔江水,落入了历史的浪潮中。
·一次经典的结束,另一次经典的开始
后来学者再总结这场保卫战的历史意义之时,阐述了如下的观点:
1.成就了朱文正的不世功勋;
2.沉痛打击陈友谅,使得他想称霸江南的野心破灭,奠定了元末的政治格局;
3.在中国军事史上,该场战役以守城特色和以少胜多闻名。
有一说一,对于朱文正来讲,也算是一支双刃剑,自恃功高的朱文正后来以“失常度”为由被朱元璋撤职软禁,不久后郁郁而终。当然,这只是历史的记载,更多的理由应该是朱文正的存在威胁到了朱标的储君之位,这是朱文正被除掉后,朱元璋善待其子嗣后代的根本原因。
您喜欢的明朝故事
另一方面,这场经典的战役结束了,却拉开了更为经典的后续的序幕。撤兵的陈友谅,与开赴洪都救援的朱元璋在鄱阳湖遭遇,发生了鄱阳湖之战。所以后来这场鄱阳湖之战到底发生了哪些足以铭记于史册的故事呢?让我们收拾好心情,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下一辑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