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成电路第一大省:年产量超1400亿块,领先广东、甘肃、上海

新潮超超 2025-02-14 17:02:42

2025年2月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规以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收16.19万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集成电路产量达到4514.23亿块,同比增长22.2%。

另据海关数据,全年集成电路出口量达到2981亿块,同比增长11.6%。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集成电路出口占比达到31%,较2020年的15%翻了一倍。

【注:集成电路产量是指包括集成电路成品(如MOS微器件、逻辑电路、存储器、模拟电路、专用电路、智能卡芯片及电子标签芯片、传感器电路、微波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等,即已切片、封装后的集成电路成品,不包括集成电路圆片】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一方面,在美国不断加码封锁等外部因素和国内终端及设计企业的内生推动下,中国晶圆代工行业尤其是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快速发展。有机构测算,中国大陆在全球12英寸成熟制程领域的市场份额达到29%,到2027年将达到47%。

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车载芯片、功率器件、传感器等成熟制程需求大增,英飞凌(Infineon)、恩智浦(NXP)、意法半导体(STM)等欧洲汽车芯片大厂纷纷布局中国本土产能,使得中国集成电路出口大幅增长。

前六大省份合计生产3898.56亿块,占全国的86.37%。排在第六位的北京,产量同比增长22.08%至258.1亿块。作为最早布局地方性集成电路产业城市之一,其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装备领域优势突出,拥有紫光国微、北方华创、兆易创新、寒武纪等知名企业,清华、北大、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微电子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加上在半导体材料、设计、封测领域发展成熟的天津,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和器件领域具备特色优势的河北,京津冀已成为国内最主要的集成电路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企业总量近900家。“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力争2028年实现销售收入4500亿元,培育百亿收入企业20家以上。

浙江排名第五,产量达到305.6亿块,同比增长27.52%。全省建成了以杭州、宁波、绍兴、嘉兴为核心的环杭州湾集成电路先进制造业基地,衢州、丽水以半导体材料为重点的产业集聚区。根据规划,到2025年,杭州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实现800亿元、冲刺1000亿元。当地拥有矽力杰半导体、平头哥半导体、国芯科技、华澜微电子、朗迅科技等设计企业,士兰微电子、中欣晶圆等制造企业。

上海以389.0亿块的产量排在第四位。集成电路产业是全市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规模已占全国的22.5%、占全球的6%。截至2024年3月底,全市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数量达到2.85万家,其中就包括中芯国际、韦尔股份、华虹集团、中微公司等佼佼者。

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是该市首批特色产业园之一,成立6年以来已聚集400余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设计业产业达到千亿规模。

甘肃位列第三,产量同比增长22.24%至738.4亿块。当地集成电路产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天水地区的“三线建设”,拥有省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兰大两大科研力量以及华天科技、天光半导体、华洋电子等龙头企业。其中,华天是全球第六、全国第三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

广东位居次席,产量达到804.0亿块,同比增长17.25%。过去一年,润鹏半导体、珠海天成先进、粤芯半导体、广州增芯科技等多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相继投产、达产,广东实际月产能突破10万片。

其中,广州增芯科技12英寸晶圆制造产线从动工到通线仅用时18个月,体现广东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建设“芯”速度。该项目总投资370亿元,计划建设两座智能化晶圆厂,总产能将达到12万片/月。

江苏是我国集成电路生产第一大省,2024年1-12月产量达到1403.5亿块,同比增长33.05%,占比超过三成。无锡、苏州、南京、南通的产业规模排名全省前列。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地级市,无锡拥有以长电科技、卓胜微、中科芯、华润微、盛合晶微等为代表的本土龙头企业,以及华虹、SK海力士、中环、深南电路、中车、高通、英飞凌等国内外知名巨头,去年集成电路出口增长20.1%。

1 阅读:101
新潮超超

新潮超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