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所展示的这组老照片,珍贵地记录了“一五计划”实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历史瞬间。这些照片经过精心上色处理,同时保留了部分原始的黑白色调,旨在还原那段岁月独特的韵味与风貌。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与教学需求,自由选择这些照片作为素材。
1954年10月,周恩来和米高扬在苏联援助中国建设项目协定文本上签字。
图为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1955年3月印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图表》。
1954年12月31日,李富春写给毛泽东的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问题的信。
1956年7月13日,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功下线。
解放牌汽车驶在街道上,热烈的群众夹道欢迎,见证历史的一刻
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车间一角
“一五”期间,鞍钢兴建的第一座大型轧钢厂
1953年,我国第一座无缝钢管厂——鞍钢无缝钢管厂大批新制好的无缝钢管正被吊运输送出厂
鞍山钢铁 无缝钢管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在改建过程中,苏联专家、斯大林奖金获得者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冈察洛夫在向大家讲解苏式导轨磨床的性能。
1956年7月19日,沈飞试制的我国第一架"中0101"号喷气式歼击机成功进行了首次试飞。该机曾被命名为"五六式"飞机,1964年11月,国家正式命名为歼-5。
沈飞歼-5飞机总装生产线
1958年2月1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沈飞。在总装中的歼-5飞机旁,毛主席听取总装车间主任对飞机结构、性能的介绍。
1956年7月,宝成(宝鸡—成都)铁路顺利通车,照片是宝成铁路于7月12日在黄沙河旁的高架轨道。
1952年12月,川藏公路康定至西昌段公路成功修通。
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1955年5月,武汉长江大桥修建者与苏联专家合影
武汉长江大桥竣工通车, 5万多武汉市民拿着鲜花涌向桥头。当时全市约100万人,也就是说,每20个人中就有一人参加了通车典礼。一些盲人也到桥上抚摸栏杆,感受万里长江第一桥的宏伟壮观。
1957年5月4日,武汉长江大桥钢梁合龙庆祝大会在大桥桥头举行
1957年10月15日通车当天,三辆解放牌卡车满载着少先队员开道前行,之后是轿车/客车/卡车组成的车队,车队后面是十二条龙灯、十头狮灯、十只采莲船,非常热闹。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
1957年10月15日,参加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的三百辆汽车通过上层公路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 桥,也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
毛泽东主席视察大桥时翻阅武汉长江大桥画册
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成绩辉煌 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一五计划”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示意图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图为会议代表步入会场。
1954年9月20日,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投票通过宪法
1954年国庆大游行中,游行群众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模型通过天安门
1954年9月20日,在宣布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全体全国人大代表起立热烈鼓掌
1954年9月2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宣传画
一五计划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一五计划的文字材料
1、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期间,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制造厂,他当时指着驶下装配线的汽车对随行人员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1953年7月15日,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一片荒郊举行了奠基仪式。毛泽东亲自题写了奠基石题词,并没有采用有人提议的“毛泽东汽车制造厂”或“新中国汽车制造厂”,而是命名为第一汽车制造厂,因为他说:“我们很快还要有第二个,第三个。”
2、1953年2月18日,农历大年初五,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首次来汉,登上黄鹤楼视察大桥桥址。1956年6月,毛泽东游泳横渡长江,见大桥初显轮廓,即兴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3、一五期间鞍钢实现了37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大型轧钢、无缝钢管、炼铁高炉三大工程。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时,鞍钢全面得到改造和扩建,生产能力超过原计划指标。1957年生铁产量达336.1万吨,钢291.07万吨,钢材192.39万吨,国家投资17.59亿元,上缴利润 22.4亿元。至此,鞍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钢都”。
4、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于1956年建成,7月13日,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这正是以苏联吉斯150为蓝本制造的。同时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利润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而当年中国全年的工业总产值只有区区444亿元人民币。
5、1954年6月14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6、苏联援助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技术传授和人才培训方面:一是苏联决定“一五”期间每年派出5个综合专家组、200名设计专家、50名地质专家来中国指导工作。据后来统计,到新中国成立10年时,苏联共派出了大约两万名各个领域的专家来中国。二是苏联决定在“一五”期间每年接受一千名中国实习生,到苏联企业实习。此外在这10年期间,中国还派出上万名留学生到苏联各大学学习。
7、李富春(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如果没有苏联的帮助,就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
8、斯大林:“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