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一个节日,每逢这个时候,总会出现各种各样庆祝过年的方式。
像是一家人乐呵呵地贴春联,还有放鞭炮和烟花,以及除夕守岁,大年初一一块出去拜年等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年俗了。
可能会因为地域不同,多少有些不同。
但你知道古代人都是怎么过年的吗?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奇葩”的年俗吗?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古代人都是怎么过年的。
“祭长恩”大家都知道,读书对于古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富贵人家,都以考取功名视为人生大事。
所以对于书本,古人都是十分看重的。
而在古人的观念当中,有一个掌管书本的神仙,叫作“长恩神”,主要负责书本的“安全”。
比方说书本被虫蚁啥的咬坏了,或者是因为别的意外情况不能用了,这些都是需要长恩神去保佑的。
所以为了保证书本的“安全”,古人会在除夕当天晚上祭拜长恩神。
“打灰堆”古代的老百姓生活条件差,来年到底能否过得更好一些,就是粮食能丰收,让一家人吃饱。
基于这样的心理愿景,便出现了一种“打灰堆”的年俗。
具体的行为是选在天色即将破晓的时候,趁着公鸡仍在睡觉,鸣声还未响起,女性得提早起床跑去院子里“打粪堆”。
当然,在打粪堆的时候还得对着粪堆祈祷:“希望明年粮食丰收,家里多进钱财。”
“踩岁”过年时有些人家会把芝麻杆铺满院子,踩上去嘎吱嘎吱响,并为其取名为“踩岁”。
背后的新年愿望就是把那些坏的都“踩碎”,这样来年就能万事平安,一切顺利。
“皇宫年俗”在清朝皇宫之中,据说除夕到初二的这三个夜晚,皇帝哪儿也不能去,哪个妃子也不能宠,必须得待在皇后那里。
“藏剪刀、扔愁帽”“藏剪刀”这项年俗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年初一进行,另一种说法则是在正月十二进行,但两者的意思其实都大差不差。
剪刀是一种锋利的东西,所以它代表着纷争和的事情,而把剪刀藏起来的话,其实就是想要让自己来年能够“摆脱纷争”,多一些福气和好运。
尽管此去多年,但如今仍旧有些地方的人沿袭了这一年俗。
“扔愁帽”的年俗其实跟“藏剪刀”的本质是一样的,无非一个是“扔”,一个是“藏”。
这一举动主要是针对小孩的,条件允许的家庭,一般会在新旧交替之际,让孩子把旧帽子,以及旧头巾等毛织品,全部扔掉。
扔的时候嘴还不能闲着,得对来年发出好的愿景,或者说一些吉祥话。
坏的扔掉,那来年剩下的就只有健康和万事胜意了。
“宋朝的奇葩举动”大年初一那天,对于宋朝的人而言,除了拜年之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仪式,而且这种仪式是要与上天沟通的。
这一天,每户人家得准备好一条用面粉制作的“假蛇”,然后再把豆子和鸡蛋煮熟,然后把这三种东西包在一起,悉数埋进土里。
之后就得跟老天“签协议”了:“我这些豆子如果一直能埋在土里,不出来的话,那我们一家人明年就是平平安安的,如果蛇钻出了土,豆子生出了枝丫,鸡蛋孕育了生命,那就作废。”
不得不说,还得是古人有智慧,就这高明的手法,想不让家人平安都难。
再就是小孩子个子矮,或者希望自家孩子更高一些的话,宋朝人还会在初一的五更时分,帮孩子“长身高”。
要进行这样的祈愿,不能在屋子里,而是必须得挑在厕所的旁边,具体为何,至今都没人能解释明白。
把孩子带到厕所旁边之后,孩子还得躺下,然后由父母倒拽着孩子的脚,开始在地上“拖”孩子,过程并不需要太长。
如此一来,孩子就能长一个高个儿了。
不过,这事儿听起来好像没有那么靠谱,毕竟没有流传到今天。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年俗叫“卖痴呆”。
这项年俗主要发生在吴中地区,因为在宋朝时期,吴中地区的人口碑算不上很好,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还有人说这里的人很傻。
即便不是真的,久而久之,也传成了真的。
所以这里的人每逢除夕夜这天,会让自家孩子跑去大街上,一边跑一边逢人就喊“卖痴呆”。
顾名思义,他们是觉得这样就能把“傻里傻气”过渡给别人,或者是说“卖”给别人,而他们自己就不会呆傻了。
“流传到如今的习俗”山西某些地方,大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的时候必须要遵守一项规矩,这项规矩就是“噤声”。
原因是啥呢?他们是怕财神爷在他们吃年夜饭进门的时候,会因为吵闹喧哗的环境掉头就走,那来年可就要“穷”一路了。
不过,对于这个年俗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就是以前哪有那么好的生活,年夜饭往往又都是些一年到头看不到的好食物,吃慢一点可就啥都没了。
而在浙江和四川一带,还有一种年俗是叫“遛神仙”。
当然,并不是真的“遛”神仙玩,而是用“出门散步”的行为,来四方“走喜”。
也可能是提前“算”到喜神所在的位置,然后朝着那个方向举家散步而往,借此来沾沾喜气,为明年增添福气。
事实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年俗都是千种万样,每一个年俗也都有属于它的寓意。
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对来年的美好期盼。
而对于年俗,大家还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THE END——
参考资料:东南网——迎年吃福——从节庆习俗到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