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蜘蛛侠:平行宇宙》横空出世。
凭借“平行宇宙概念”+“多重画风”的神奇组合,一举俘获全球影迷的心。豆瓣8.6分、烂番茄97%的新鲜度和93%的观众喜爱度,更是拿下了那一年的奥斯卡动画长片。
五年之后,《蜘蛛侠:纵横宇宙》再度归来。
在前作基础上,更多元的画风、更多元的平行宇宙,以及看不过来的不同个性的蜘蛛侠,狂欢程度简直史无前例。
到底有多high?
一、眼花缭乱的后现代华丽美学延续《平行宇宙》漫画风格的画面,《纵横宇宙》不仅延续,还大幅提升了。
迈尔斯的美漫风格、格温的类油画风格、928宇宙的未来科技感以及50101宇宙里充满咖喱味的彩绘风格,每一种风格不仅充满个性、贴合每一位蜘蛛侠的背景、世界观,同时也更让观众容易区分每一个宇宙的不同。
不同的画风用来区分不同宇宙的空间感,更厉害的是将不同画风结合到一起。
尤其是摇滚蜘蛛侠,黑白剪影的复古风格加上类卡帧的动态效果,真的把“酷”诠释到了极致。
在3D动画大行其道的现在,很少有一部动画电影能够重拾绘画艺术、静静坐下来好好做艺术。不少厂商套用系统建模脸加上粗制滥造的抄袭,无一不是在毒害观众和影迷。
但《蜘蛛侠:纵横宇宙》用诚意做到了。
这种诚意不仅体现在将一种画风画到了极致,更难能可贵的是将多种画风完美结合到一部电影里。那种既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后现代华丽美学,简直绝了!
二、满屏尽是猪猪侠比起真人版的《蜘蛛侠:英雄无归》的“三蛛同框”,《蜘蛛侠:平行宇宙》的不同形态蜘蛛侠已然压过一头。
如果说第一部里还能分清不同宇宙蜘蛛侠的区别,这部《纵横宇宙》里几百号形态各异的蜘蛛侠早已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更有意思的是,它不再局限于动画电影,更是串联起了真人电影。不管是穿越到《毒液》还是马奎尔版和加菲版的片段情怀杀,无一不让喜欢蜘蛛侠的粉丝大呼过瘾。
几百号蜘蛛侠不单单形态上不同、技能不同,那么简单的堆砌,而是各自形成不同的圈子。
以“米格尔·奥哈拉”为首的蜘蛛侠联盟、以“格温”为核心的蜘蛛小队,还有与众不同的迈尔斯,难以想象蜘蛛侠也有不同圈子。
在那场几百号蜘蛛侠追迈尔斯的戏里,不同圈子里在追击迈尔斯的想法上各不相同的。而内部的想法不一致,甚至是内斗的场景,是不是有一种“本身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即视感。
从动作戏上来看,这场戏是蜘蛛侠 vs N 蜘蛛侠。在基础能力相同的基础上,如何体现差异化也是这场戏非常有意思的地方。稍纵即逝的喵蛛侠、马蛛侠、恐蛛侠都能够展现它们独特的一面。
当然看过这场戏之后,唯一的感叹就是:贵圈真乱。
三、双重视角,相同命运不要把《蜘蛛侠:纵横宇宙》简单看成一部2小时的超长预告片,它依旧有着自己的明确故事主线。
与《平行宇宙》不同,《纵横宇宙》的主视角是以“格温”展开的。
电影开始以“格温”的自述开始,最后以“格温”的独白中结束。这其中包含的是从自我迷茫到明确目标的情感转变,也有从沉浸悲伤往事中走出、重新拥抱现在和未来的顿悟。
这是少有的以女性视角去解读“蜘蛛侠”这个角色的电影,“格温”的不被认同、不被理解,既有超英需要在双重身份中寻求平衡,也有少女成长过程中的青春心思。“格温”的情感困境在于,深陷于好友身亡、父亲不接受不理解,也有对迈尔斯的憧憬和感情寄托。
第一部《平行宇宙》的刻画重点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蜘蛛侠,用的视角是“迈尔斯”的视角切入。第二部的刻画重点是如何在蜘蛛侠超英身份和自我身份之间寻求平衡,用成为蜘蛛侠已久的“格温”视角切入显然更佳合适。
到了“迈尔斯”的身上,又多了一重的认同:群体的认同。
由于自己的超能力形成过程不同于其他蜘蛛侠,因而身份并未获得认同,甚至被歧视为异类。这种歧视加剧了“迈尔斯”的抗争心理:既然你不认同,我就证明给你看。
本质上来说,“格温”和“迈尔斯”的自证是相同的。“格温”想要向父亲证明的是自己是好人而不是坏人,“迈尔斯”想要向蜘蛛联盟证明的是自己能够做好一个蜘蛛侠。
为什么那场两人倒坐在高楼顶部的戏成为本片备受喜欢的一幕,是因为相同的境遇让两个人变得惺惺相惜。
有没有发现《纵横宇宙》的核心理念和国产动画爆款《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样的,就差“迈尔斯”喊出那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了。
与三版真人版蜘蛛侠不断承受失去、承受痛苦不同,《纵横宇宙》一改蜘蛛侠必须背负苦难成长的故事走向,用年轻人的观念去对待人生,不服输、敢于抗争成为这部电影的基调:我还这么年轻,为什么就必须接受命运的安排?
是的,人生充满无限可能,我们为什么必须接受别人的安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