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账:地缘经济变化是主因
(二)技术压力:被对手追得有点急
(三)盟友不给力:队伍不太好带了
以前美国靠着盟友体系在全球横着走,现在这盟友体系也出问题了。北约内部因为军费分摊的事儿吵得不可开交,德国 2025 年国防预算只占 GDP 的 1.5%,意大利连欧盟 “重新武装欧洲” 的计划都拒绝签署。美国一看,这欧洲盟友不太靠得住啊,就想把战略重心转向那些 “好控制的盟友”。日本 2025 年军费突破了 GDP 的 2%,澳大利亚也签了建造 12 艘核潜艇的协议,美国这是想在亚太重新打造自己的 “小圈子”。
二、撤军之后,连锁反应来了(一)欧洲安全架构要变天
美军从波兰撤走了 1.2 万兵力,其中 40% 转移到了罗马尼亚,在黑海沿岸弄了条新防线。美国这是想玩 “离岸平衡”,让欧洲自己管自己的安全。这一下,欧洲防务自主化进程就被催起来了。德国启动了 1000 亿欧元的特别国防基金,波兰也开始扩军,目标是达到 30 万人,法德组建的 5000 人快速反应部队都已经完成首轮实战演练了。不过,北约秘书长吕特也说了,欧洲要建立独立核威慑,得花 15 年时间,现在还得靠着美国部署的 B61 - 12 核弹撑场面。
(二)中东乱局更乱,权力真空被填补
美军从叙利亚撤军后,中东的局势更乱了。土耳其在阿勒颇部署了 S - 400 系统,伊朗的无人机基地增加到了 12 个,以色列也开始升级 “铁穹 - 2” 反导系统。更重要的是,中东的能源格局也在变。沙特和俄罗斯达成了原油减产协议,阿联酋和中国签署了本币结算协议,传统的石油美元体系开始出现裂缝。
(三)亚太军备竞赛火上浇油
美军在关岛新建了跑道,能同时起降 12 架 B - 21 轰炸机,在南海的巡航频次比以前增加了 40%。这一动作,刺激了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印度 2025 年军费突破 800 亿美元,越南忙着采购俄罗斯的 “堡垒 - P” 岸防系统,菲律宾也和美国签了新的基地协议。中国也没闲着,在南沙群岛部署了红旗 - 9B 防空系统,形成了半径 500 公里的防空网络,大家都在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
三、多极博弈,出现新花样(一)核威慑体系不那么稳了
美国从荷兰撤出 B61 - 12 核弹,说是为了部署 B61 - 13,其实也反映出战术核武器威慑力在下降。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部署的 “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5 分钟就能打到波兰,这种 “非对称威慑” 让欧洲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安全策略。
(二)能源地缘政治重新洗牌
俄罗斯对德国的天然气出口恢复到冲突前的 40%,匈牙利也和俄罗斯签了长期供气协议。俄罗斯这一手 “能源 + 军事” 组合拳,让欧盟内部出现了分化。美国这边想通过 “蓝色能源走廊” 计划,靠液化天然气出口重塑中东能源格局,结果卡塔尔和伊朗联合起来抵制,美国的如意算盘不太好打。
(三)科技霸权争夺进入白热化
美军战略收缩,科技封锁却更厉害了。对中国芯片出口限制扩大到 14 纳米以下制程,实体清单又新增了 37 家中国企业。不过,美国这一围堵,反而激发了中国的技术自主突破。华为麒麟 9000S 芯片实现了 5G 功能,中芯国际 14 纳米工艺良率提升到 95%,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开始朝着区域化发展。
四、未来十年,这些变量很关键(一)欧洲防务一体化能成吗?
欧盟搞了个 “战略指南针” 计划,要是能落实,说不定能搞出独立于北约的指挥体系。但现在法国和波兰在军队控制权上还有分歧。德国想通过 “工业 4.0 国防” 战略,利用数字化提升军力,可军工企业数字化率才 38%,难度不小。欧洲防务一体化的走向,直接关系到跨大西洋关系未来会怎样。
(二)中东代理人战争会失控吗?
也门胡塞武装导弹技术进步很快,反舰弹道导弹都击沉两艘商船了。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还时不时来个 “定点清除”,一不小心就可能引发地区全面冲突。要是美国完全撤出中东,这地方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概率会升到 45%,局势很危险。
(三)亚太军事同盟还稳得住吗?
美日澳搞的 “AUKUS” 潜艇项目进展缓慢,澳大利亚首艘核潜艇建造成本超支 30%。中国和东盟 “海上联合巡航” 机制已经常态化,正在构建新的安全合作框架。亚太军事同盟的稳定性面临考验,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美军这次战略收缩,本质上是美国想通过 “选择性脱钩” 继续维持霸权。但从历史经验来看,军事存在减少,政治影响力也会跟着下降。当欧洲防务基金实际可用资金只有 10.65 亿欧元,当沙特不听美国的石油政策指挥,当中国高超音速武器部署量达到美国 3 倍的时候,美国一家独大的时代恐怕真的要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