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形势不好,但在地缘格局重构的大背景下,也催生了一些有创意的应对办法。欧盟现在正在尝试 “武器租赁” 模式,用挪威天然气的收入作担保,建立了 50 亿欧元的军火基金,这一下子就把炮弹的交付周期缩短到 4 个月。德国限量交付的 IRIS - T 防空系统,让敖德萨的防空拦截率提高到 68%,这种 “精准输血” 的策略,既避免了直接冲突的风险,又在谈判的时候争取到了关键筹码。还有更有战略意义的,“能源换军援” 模式也开始成型了,卡塔尔增加 30% 的 LNG 进口量,这些钱正用来认购对乌军援债券呢。
不过,历史的经验也给我们提了个醒,现实风险可不小。1948 年马歇尔计划,投入的强度占美国 GDP 的 5%,可现在欧盟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只占 GDP 的 0.2%,差距太大了,这就决定了乌克兰很难像当年西欧那样实现复兴。更危险的是,暗网上一枚标枪导弹能卖 12 万美元,这在中东欧催生了 “战争经济带”,军火黑市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威胁到欧盟的安全治理体系了。德国驻乌武官的秘密报告显示,PzH - 2000 榴弹炮的故障率高达 37%,武器的技术缺陷,让战略威慑力大打折扣。
在这场战略耐力的比拼中,泽连斯基喊出 “要么行动要么闭嘴”,这也反映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艰难处境。美国从一开始对乌克兰慷慨相助,到现在变得精打细算;德国从高举道德大旗,到现在只能忙着救火,这都显示出单极秩序正在瓦解。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对华能源出口占比达到历史新高,双方合作越来越紧密,沙特也公开批评美国在红海的政策,掀起 “去美化” 浪潮,这些都加速了多极格局的形成。
站在 2025 年这个关键的战略十字路口,乌克兰危机早就不只是地缘冲突这么简单了,它成了检验国际秩序重构的一个典型例子。当超级大国不想再当 “全球警察”,花那么多钱管闲事的时候,中等强国就开始有了战略自主的想法,新兴力量也想重建国际秩序,这些想法碰撞在一起。这场打了三年的消耗战,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军事对抗的极限,也让我们看到了旧秩序逻辑的困境。当靠实力说话的政治手段和道德都不管用的时候,光靠送武器,根本填不上这个价值空洞。也许只有在能源、粮食和数字主权这些方面,建立起不对称的优势,那些深陷困境的国家,才有机会找到破局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