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空袭伊朗,一个震动中东的大事件,却也带来不小的争议——到底谁“怂”了?两千公里的距离让以色列深感力不从心,远程轰炸机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面对类似困境,中国空军又该如何填补自己的短板?
正文在这次以色列对伊朗的空袭中,“怂”成了讨论的关键词,有人说伊朗不敢还手,也有人嘲讽以色列打得温吞。然而真相是,这场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无奈的现实:两千公里的距离,生生把以色列的空中力量拴在了“家门口”。想硬着头皮“猛扑上去”?可惜没那个条件!就像小孩子想抡起砖头一样,手够不到,就是个难题。
中东的地理版图决定了以色列和伊朗间隔着“硬邦邦”的两千公里,这一距离超出了以色列大部分战斗机的作战半径。要实施有效打击,靠单程飞行肯定不行,需要空中加油,这在理论上看没啥毛病。但现实中空中加油意味着更多的保护、更多的加油机、更多的预算,显然以色列捉襟见肘。所以,这场行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像大片里那样干净利落。
以色列想在敌对领空加油,那可不容易。要说,叙利亚、伊拉克这些邻国空中力量虽然算不上强劲,但也不可能完全视而不见。加油机数量有限,护航战机也跟不上,那么敌方的“空中狼群”就成了威胁。这一连串问题,使得每次加油都像是在“钻火圈”。这个问题不是说“敢不敢”上阵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让战机活着回来,简单粗暴地说就是“条件不允许”。
没条件,那就创造条件。战略轰炸机的设计初衷就是突破距离限制,把“打击圈”撑大。以色列若拥有轰炸机,即使航程只有5000公里,也可以绕开敌对领空,直接铺路空袭,而无需担心加油一事。这种灵活性是战斗机无法替代的。难怪刘玉堤将军临终都在呼吁“大发展轰炸机”,一句话点破了中远程打击的“痛点”。
谁都想痛痛快快打一仗,但不是谁都拥有打胜仗的资源和条件。以色列的“怂”,更像是因为没底气。战略轰炸机的缺位,使其只能依靠战斗机在“超长待机”中发挥作用,无法真正把火力推向前沿。这样的“半吊子”空袭,只能是打个响就回家,意图强烈但行动仓促。
讲到这里,不能不提中国空军的“战略三件套”。空军要走向战略级,需拥有“战略轰炸机、运输机、空中加油机”这“三大法宝”。这一“三件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是军队综合实力的体现。当前,中国的运输机和加油机已经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轰炸机短板却是迫切需要补齐的。战略轰炸机既能填补远程打击的空白,又能在潜在冲突中发挥威慑作用,这就是轰-20被高度期待的原因。
有些人说,轰-20即使飞不到美国本土有啥用?看看以色列的难题就知道了,如果没有轰炸机,那2000公里范围就成了致命障碍,而轰-20的作战半径可以轻松覆盖到太平洋中心,意味着中国空军的打击范围将大幅提升,尤其在亚太地区更是举足轻重。
不光是距离,现代战争还讲究“成本”,导弹的确精准,但一枚导弹的价格往往远超一架次的轰炸机任务,而轰炸机可以通过批量投放弹药,解决“平价火力”的问题。火力投放成本低,才能在冲突中“量产打击”。
隐身轰炸机的优势在于可以在严密防空中实现突防,少了被拦截的风险,同时提升打击效能。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军备升级,更是提高国家防卫能力的长远布局。隐身轰炸机的加入,可以让中近程打击更具威慑力,轰-20的诞生将为中国空军提供强大后盾。
结语:战争从来不是空话连篇。战略轰炸机不仅是装备升级,更是国家意志的延伸。像以色列和伊朗这样的冲突,可以用来作为经验借鉴。别小看这两千公里的距离,它足以让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发挥效果“腰斩”,这也是刘玉堤将军的“发展轰炸机”遗言意义深远的原因。
轰-20不仅是军事短板的补充,更代表着中国空军在战略打击和防卫上的崭新篇章。在未来的亚太地区,它不只是火力投送的关键一环,更是展示国家力量的“空中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