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退休年龄出现渐进式调整后,养老金也有变数。
最低缴费年限开启逐步增长模式,上班时间长,缴纳的养老金也更多,有人不解,岂非是在压榨劳动力?
事有两面,表面的“弊”,深层看,其实是无尽的利!
钱,还是自己的基本敲定,2025年养老金上调3%,多年来,一直在调整,不理解者仍众多,但想养好老,提高养老金水平是关键一步。
设计养老保险,本质上,就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退休后,不想加剧家庭生活的压力,拿点钱,数量不算太多,却也够吃花,长期的努力,是要“一碗水端平”,缩小待遇差别,区别肯定也有。
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这是肯定的,特殊在高龄退休和艰苦边远地区的工作者,予以适当照顾,排斥没必要,缴的钱,肯定还是会落在本人身上。
养老金水平越高,平均到个人头上的养老金额肯定要更多一些,而延长的缴费年限,也可为养老金的储备提供更充足的保障,真到了退休的时候,物质生活能更自得一些。
社会趋向老龄,正因此,养老问题才需着重对待,尤其农村,真实的情况,很长一段时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养老差别甚是悬殊。
在城市,养老院常见,而农村,因为养老院床位的极度稀缺,只有五保户这种极贫困的存在,才可以入住,类似失能或高龄空巢老人,明明入住养老院会有更好的照顾,却因不符合条件,只能在家养老。
衍生的情况,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低于城市,而老龄人口在农村中的占比,高于城市。
健康问题,更是一个大宏观,人上了年纪,无论是选择居家养老还是住进养老院,避不开的严峻现象——看病问题,新规之下,医疗与养老成并驾齐驱,能领更多养老金的同时,若患病,花钱更少,如此情况,岂不正如民众期待?可,具体执行标准是什么?
减负,可喜的数值“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每人每年增加30元,门诊统筹报销比例,提升到65%,‘两病’人员,上调到75%”。
所谓两病,普遍指的就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当然,对职工而言,医保的变化还不只这些。
个人账户的共济范围,从配偶、父母以及子女,拓展到更多级,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都成了可以共同使用的对象,且地域限制,也在破壁。
近10个省份已经开通了跨省就医的实时结算功能,只要缴费,参保人在看病时拥有了更大的自由。
户籍限制也被打破,中小学生、学龄前儿童,有参保需要的话,无需再返回户籍地,就连超大城市的灵活就业人选,参加职工医保时的户籍壁垒也被取消了。
看病的“隔断”被打通,针对农村地区,还有一点不得不提。
医疗水平的高低很多时候没办法,但考虑到看病花费的问题,除了正规医院,村里的卫生室,也会被逐步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村里的老年人有个头疼脑热,可直接就近就医,节省医疗资源的同时,也可在第一时间接受治疗,以免病情严重,还能用医保报销。
医保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国家仍觉不够,一直在努力去做更多,补助标准每人每年增加30元,为的就是提高居民医保待遇,多喜临门,职工大额医疗费补助的起付标准,也下降到了12000元。
门槛降低,是对看病时的一大保驾护航,看不起病的心态会逐渐过去,负荷会在分担中逐步减轻,对普通人而言,直观感受或许还好,但对面临退休的老年人而言,双重好消息,对退休后的生活而言,可是很大一种保障。
养老,关键一环医保与养老金的强强联手,既保证了老年人退休后可以足时足额的领到养老金,也可确保老年人可以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生动诠释,老年人不是社会的负担。
目标是确定的,执行起来,却需要一步一步,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参与人数正逐年上升,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一环,多措并举,可以吸收不同收入群体对提升个人养老金的吸引力,让老有所依,却也可以“依靠自己”。
资金、医疗到位,配套的养老产业,自然不能落后。
养老机构在增设,养老服务床位在增加,面对社区和居家养老,惠利也没有放弃,主动在税费、用房、水电气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降低生活成本,继而提高幸福指数。
“衣、食、住、医、行、乐”,六方面,一个都不能落下,不只中国有老年人,老龄危机也不只中国在面对,社会大趋势,谁能在服务好老龄群体的同时,助推社会行业的正向进步,属于转危为安,更属一举两得。
一个社会幸福与否,关键就看,老年人的生活是否幸福,多项政策的接连出炉,就是想要更好的服务于将近3亿的老年人,让他们从工作岗位退休之后,可以更好享受生活。
青年人讲奉献,老年人讲发挥余热,为社会贡献了这么多,力争老有所依是必要之事,当然,毕竟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个人层面,还是要早做规划,理解政策,继而适应政策,最后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