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对于自己的土耳其人属性其实并不感冒,在帝国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帝都依然被称为君士坦丁堡,而很少称作伊斯坦布尔,他们对于帝国意识的认同要远高于对单一部族的认同,甚至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仅仅认知“某某人”,而不将其称作“某某族群”,后者是一种非常陌生且古怪的叫法,尽管在我们的时代这种看法根深蒂固,甚至理所当然。奥斯曼对于自己继承东罗马的法统一事也没有多大的异议,他们是以普世帝国自居的,目标就是要达成世界帝国,这和当时的其他帝国都很类似,然而奥斯曼土耳其的对外政策取向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对外扩张的强势态度,对于波斯发动连年累月的战争,最终将美索不达米亚从波斯嘴里抢走;在欧洲方向,抵近维也纳,和西班牙多次爆发激烈海战,甚至在昔兰尼加等远离土耳其本土的地方穷兵黩武,当然,拿下埃及为进兵昔兰尼加奠定了基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时土耳其的风帆舰队也很强大,虽然后来被西葡两国先后击败,但是也算是在东地中海嚣张一时的存在。
其实有了拜占庭的例子,再分析就不是很困难了。虽然奥斯曼也有利用克里米亚鞑靼人的用意在,但是根据他们后来的历史,我们可以认为奥斯曼土耳其给予他们的远比他们给予宗主国的要多得多,尽管他们在土耳其进攻俄国和波兰的时候提供了帮助,但是远不像之前拜占庭依托这些游牧者在高加索方向夹击波斯/阿拉伯/突厥王朝那样有力,甚至连整个汗廷的财政收入都是靠和奥斯曼土耳其的奴隶贸易维持下来的,详见克里米亚鞑靼汗国兴亡录:奴隶贸易的天堂,文明的悖论之地。对于克里米亚汗国来说,如果把这些地方占领,也就意味着捕奴的“狩猎区”变成了他们之下分封的游牧部落的私有采邑了,这样对于汗廷就是个威胁,所以他们一定不能允许领土持久的扩张到俄罗斯和波兰腹地,因为这些地方有固定的农业,克里米亚汗国本身就是南部农业北部畜牧业的这么一个格局,一旦北部畜牧业部落也拥有了农业经济,那么对于巴尔赫齐萨来的离心力就会更大,尽管这些部落本身也桀骜不驯,但是在翅膀没硬之间他们仍然会在表面上保持对汗国忠诚的,这些地区的农人就会被他们保护起来,而作为农奴使用,克里米亚汗国想要掠夺的奴隶也掠夺不到了,这是得不偿失,所以不仅仅是担心政治失衡,而且在经济上,尤其是获利丰厚的奴隶贸易上也会受到重创,对巴赫奇萨赖来说,一个有着固定农业采邑与耕地人口的游牧诸侯是最可怕的。所以,并非是他们不想攻占更多的土地,而是他们的统治需要,使得他们在财政和政治上都不可能允许自己松散的游牧贵族部落分封体制去接纳更多的土地,这样军头获取的资源更多,而且惜财了,那就不好办了。奴隶贸易一旦崩溃,则不依靠土地收入的汗廷也会丧失对诸部的财政优势,也就不可能有效维持诸部落之间、部落与汗廷之间的平衡关系,汗国也就崩溃解体了。另外一点,耕地主要集中在靠近汗国统治中心的半岛南部,这样商业交换的重心也在南部,如果南俄草原有了比较发达的耕地开垦带,那么草原人的粮食衣料和盐巴补给就会选择更近的北部路线,而不是到南方去,这对于维持一条以南方为中心的放射型军事运输和补给路线十分不利,奥斯曼的重心在南方,克里米亚就已经够靠北了,再往北对于奥斯曼同西班牙、波斯的战争重心分心太多,不利于克里米亚汗国的主子奥斯曼土耳其的利益,这样一块远离帝都的采邑也不好控制,所以他们觉得干脆就不要搞,奴隶贸易就挺好的,非要去花更多精力在这里治理农村不是更麻烦么?但是对于高加索西岸他们还是要控制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的航海最好还是接近沿岸航行比较安全,即便大航海后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已经有了大提升,但是海难的概率依旧很高,控制这些海岸能够为低风险航运提供保障。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军事能力和内部稳定性要比拜占庭强得多,这是不可否认的,虽然他们的现代性因素比较差,但是也算是得到改良版本的了。
打不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