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历翻至4月4日,天文学上的精确计算表明,今晚20点49分,太阳将行至黄经15度,标志着清明节气的正式降临。自此,我们迎来了这一年一度的清明佳节。

今年的清明节别具一格。众所周知,清明节在农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有时在二月,有时在三月。老话有云:“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这生动描绘了清明节在不同年份,其气候和物候现象的显著差异。

另一句古语“三月看清明”提醒我们,在农历三月要特别关注清明当天的天气状况。为何如此重视?原来,根据古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的记载,“清明,三月节”,通常情况下,清明节会在农历三月到来,尽管在闰月年份中,也可能出现在闰二月,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清明节若在三月,物候上可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即泡桐树开始绽放洁白的花朵,成为清明时节的一道美景;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意味着阵雨过后,阳光照耀下,人们有望见到绚丽的彩虹,展现了清明节气的天清气朗之特点。

然而,“三月看清明”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即通过观察清明节当天的天气状况,可以预测未来的年景。听听老祖宗的农谚怎么说:
“清明晴,夏麦好年成。”这句农谚表明,如果清明节当天晴空万里,那么预示着今年夏季小麦将迎来丰收之年。

而“清明动了流,水中捞麦穗”则警示我们,若清明节出现降雨天气,“动了流”即指雨水流动,预示着小麦成熟期将频繁遭遇降雨,可能导致减产或歉收,人们甚至需要在水中打捞倒伏的麦穗。

综上所述,今日清明,我们不仅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更可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借助农谚的智慧,初步预测今年的年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