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4月4日,农历三月初七,当20时49分的钟声悠然响起,我们正式步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与清明节精髓的重大节日。寒食节,作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更是汉族传统中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年的清明,你选择了何种方式来度过呢?是回到故乡,祭拜祖先,还是踏青游玩,享受春光?无论何种方式,都不妨回家上坟祭祖,既表达感恩之情,又祈求祖先的庇佑。
为何今年的清明会落在4月4日呢?古代判断清明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观星,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乙”时,便是清明;二是看太阳,当太阳行至黄经15°时,便是清明的到来。今年,北京时间4月4日20时49分,太阳恰好抵达这一位置,标志着清明的正式来临。随着清明的到来,春季仅剩谷雨一个节气,之后便将步入炎热的夏季。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伏天热不热,就看清明。”那么,我们该如何从清明来预判三伏天的热度呢?且听农谚如何揭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今年三伏天的起止日期。古人依据阴阳五行的理论,将一年划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其中长夏即指三伏天。虽然三伏天并非节气,时间也不固定,但它却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计算三伏天有一个简洁的21字口诀:“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简单来说,就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算初伏,第四个庚日起算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算末伏。今年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因此中伏为10天。据此推算,今年三伏天将从7月20日开始,至8月18日结束,共计30天。

那么,今年的三伏天究竟会不会很热呢?农谚中隐藏着玄机:
“早清明,热死老牛;晚清明,六月穿袄。”今年的清明为农历三月初七,属于“晚清明”,这预示着三伏天可能会相对凉爽一些。但需要注意的是,三伏天本身就炎热,如果过于凉爽,可能是阴雨连连,甚至引发洪涝。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这句农谚告诉我们,如果清明时节无雨,那么梅雨季节可能会干旱少雨;反之,则可能会阴雨连绵。按照古法推算,今年的梅雨季大致在6月6日至7月13日之间。清明时节如果晴朗,则梅雨季可能会干旱;如果下雨,则可能会带来凉爽。

“清明热烘烘,酷暑热死牛。”“清明热得快,伏里蒸煮天。”这些农谚都暗示着清明时节的热度与三伏天的热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农谚来源于不同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因此仅供参考。今日清明,你那里的天气如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感谢阅读,愿你的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