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伺候婆婆8年,不及弟媳的一张嘴。大儿媳坚决不出席婆婆葬礼

烟火照寒林 2025-03-28 12:10:34
《谁在身边谁是错》"娘,喝药了。"王大嫂端着热气腾腾的中药,轻声细语地走进婆婆的房间。"放那儿吧,等会儿自己喝。"老太太头也不抬,继续摆弄着手里的收音机。"还是我喂您喝吧,凉了药效不好。""不用你管!"老太太突然提高了声调,"你们家二弟媳妇寄来的那些补品都在哪?""早给您炖了,您说不爱喝,就分给隔壁老刘家了。""什么?"老太太一下子坐直了身子,"那是你二弟媳妇特意给我买的!"

王大嫂无奈地站在原地,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八年来,她早已习惯了婆婆的偏心,却始终无法习惯这心里的酸楚。村里人都知道,王家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王建国在家务农,二儿子王建军在镇上教书。自从老太太中风后,照顾她的担子就落在了大儿媳身上。"建国媳妇,你婆婆今天又骂你了?"邻居李婶经过院子,看见王大嫂在井边洗衣服。"习惯了。"王大嫂苦笑着搓洗手中的衣物,"昨天二弟妹来了一趟,带了两斤瓜子,娘高兴得合不拢嘴,一直在夸。我天天给她熬药、端饭,却连一声好都听不到。""你这也是命啊!"李婶叹了口气,"当年你家建国多有出息,高考恢复那会儿,老师特意给他留了个名额,他却让给了弟弟。"

"可不是,现在想想都觉得讽刺。"王大嫂停下手中的活计,望着远处,"建军在镇上教书,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几面。每次回来,带点零嘴儿就把娘哄得团团转。我伺候八年,抵不过他们一张嘴。"就在上个月,老太太执意要去镇上住几天。结果不出一周就灰头土脸地回来了,却还是逢人就夸二儿子好。"娘,您的粥好了。"王大嫂端着冒着热气的白粥走进房间。"又是白粥?"老太太撇了撇嘴,"你二弟妹来的时候,还给我带了红枣银耳羹呢!""您不是说最近胃口不好,想吃清淡点吗?"

"你就会找借口!"老太太气呼呼地说,"你二弟妹虽然在镇上,可从来不会忘了我。你整天在我跟前转,却连我想吃什么都不知道!"王大嫂默默地放下粥碗,转身离开。她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在婆婆眼里都是错的。村里人都说,王家老太太是他们见过最偏心的婆婆。逢年过节,她养的鸡鸭鹅,全都给了小儿子家,连根毛都不给大儿子。"建国,"一天晚上,王大嫂对丈夫说,"你说我们是不是太傻了?""怎么了?"正在劈柴的王建国抬起头。

"你看看,这么多年,我们在娘跟前忙前忙后,可她眼里只有你弟弟家好。我都开始怀疑,到底是我们不够孝顺,还是太过孝顺了。"王建国放下斧头,叹了口气:"娘就这个脾气,由她去吧。"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一个平常的早晨,刚刚康复的老太太出门散步,不幸被一辆摩托车撞倒。临终前,她将所有积蓄和赔偿金都留给了小儿子。"为什么?"王大嫂跪在病床前泣不成声,"我伺候您八年,就这样?"老太太面无表情地说:"你整天跟我吵架,心里没有我。你二弟妹虽然在外面,可处处都想着我。"老太太走后,王大嫂拒绝了所有人的劝说,没有出席葬礼。从此,两个儿子家再无来往,即便住在隔壁,也是老死不相往来。

村里人都说,这是王家的悲剧。可细想想,这样的故事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里都在上演。越是在身边付出的人,越容易被视而不见;越是远在天边的人,一点小小的关心就显得弥足珍贵。十年后的一天,王大嫂在街上偶遇小姑子。两人相对无言,只是点头示意。临走时,小姑子欲言又止:"大嫂,其实......""不必说了,"王大嫂摆摆手,"都过去了。"人生最难解的方程,莫过于亲情。它不讲公平,不讲道理,却总是让人难以割舍。有人说,对父母的孝顺就像往井里倒水,倒得再多,也看不见水面的涟漪。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选择继续倒水,因为这是为人子女的本分。只是希望,当我们也为人父母时,能记住这种无声的付出,给予身边人应有的理解与尊重。毕竟,偏心是杯毒酒,表面甜蜜,却会慢慢侵蚀整个家庭的根基。
2 阅读:365

评论列表

刘秀英

刘秀英

1
2025-03-31 09:06

远香近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