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湖北随州某工程部队扩建雷达厂时,炸出了沉睡2000多年的曾侯乙墓,这座被水淹没的“冥河宫殿”出土的编钟惊艳世界,但随时苏醒的21位白骨少女却牵扯出墓主人的纵欲与自私。
提起考古,民间流传着一句“考古跟着盗墓走”,似乎考古队技法永远比不上盗墓者的手艺。但实际上,中国考古在吸取了明陵发掘的教训后,秉持“不主动发掘”的原则,这才让人们认为考古队总是比盗墓者慢一步。而且,相比盗墓贼,接触古墓最多的应该是工头,毕竟,中国大多古墓都是因为大型工程意外被发现的。
而上文提到的这座曾侯乙墓,正是因为炸山开是石发现的。
1977年9月,当时解放军某部雷达修理厂在随县县城西郊的东团坡修建营地,放炮平整山头。几炮下去,炸松的红色砂岩中竟露出了五花土!
要知道,就是将各种颜色不同的生土和熟土混合起来,重新回填土地,能够起到封闭、避水的作用。而这种土一般出现在大型墓葬当中。这种不平常的现象引起了雷达修理厂厂长郑国贤的注意。
郑国贤是个考古爱好者,平时家里就订《考古》《文物》等杂志,但毕竟是业余的,郑国贤也拿不准,于是向县文化馆报告。
但那时候,刚刚结束十年浩劫,县城文化馆内职工水平良莠不齐,对待考古工作也是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郑国贤的坚持下,文化馆终于派人下来查看,但先后两次,都直接撂下话“没啥价值,炸平了修你的厂子吧”。
起初,郑国贤也相信了这些“专业人才”,但工程推进中,竟发现了平整的大石板,这下,郑国贤不敢怠慢了:如此数量众多而且规格平整的石板,在如今的生产力水平下切割也是一项大工程,何况在古代呢?这肯定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墓葬,如果毁在自己手上就太可惜了。
于是,郑国贤再次报告,这时,已离郑国贤首次发现五花土过去了大半年。好在,郑国贤的坚持终于得到了重视,他的报告惊动了当时的湖北省领导,省委书记高度重视,一面申斥当地的文保部门不作为,一方面安排了省考古专业人员奔赴现场。
而这时候,郑国贤见到了真正的考古队才知道,之前他轻信的“县文化馆专家”竟然是学音乐的!
随着考古专家的进驻,一座震惊世界的超豪华墓葬“苏醒”过来。
1978年5月,考古工作正式开始,一项项发现一次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首先,就是这座古墓与常见的左右对称结构不同,而是像一个卜字,而这很可能是依据墓主人生前的住所结构修建的。
其次,这座古墓面积有220多平方米,比马王堆1号墓大六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十四倍,而且是一座构筑在岩石上的巨无霸,这种被明明为岩坑竖穴葬的葬式,在南方还是首次发现。
再次,就是这座古墓的固如金汤,先不提郑国贤前期施工发现的众多2米多长、1米见宽的长方形大石板,单是木椁室的顶板,一块就有50几厘米厚,这样的一座大墓,既有岩层护卫,又有石板相隔,还有木板保护,真是非常坚固了。
再次,就是严密的密封措施和古墓内的情形非常矛盾。这座大墓除了用厚重的五花土作为回填封土,还有黏性非常大的青膏泥起到密封作用。此外,古墓还填塞了大量的木炭来吸潮气。后来,考古队将木炭全部取出,一称竟然有3万多公斤!
但做了如此周到的保护、密封、干燥措施,当人们终于将古墓打开,竟发现墓中竟然一片“汪洋”,甚至还有棺材漂在了水面上!后来,经过检查,专家们推测,这是地下水渗透造成的。
虽然做了万全的准备,但可惜墓主人没料到此地的地质结构变化和地下水位的变化,这才误打误撞,让自己的地下宫殿成为了一方冥河世界。
虽然墓中的情况与墓主人的意愿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但这种情况却歪打正着,给古墓中的文物营造了一个“湿万年”的良好环境。
正是在这一片汪洋中,完成艰难的抽水、清淤后,古墓中提取出了各类文物总数达15404件,其中单是墓主人内外棺的总重量达9000公斤多,开棺后,考古队更是在棺内提取出了放置于头部的玉梳、脸部的玉瞑目、于耳塞,腰部的金、玉带钩和玉匕首等等,经过统计,此墓出土玉、石、水晶、紫晶、琉璃、料等饰品共528件,绝大多数皆出自墓主棺,其中不少上乘之作,堪称稀世珍宝。
但相比这些金玉之器,这古墓中最令世界惊艳的却是“音乐厅”的全套设备。
中室的西部放置全套的编钟,虽历经千年,但发现时仍旧悬挂在编钟架上!曾侯乙编钟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有关部门曾对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编钟进行调音,结果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
在编钟架的对面,有建鼓以及青铜鼓座1件。在鼓旁,贴近中室东壁,有1对连襟(座)大壶,1对冰鉴缶,在冰鉴缶的西侧还有1件极为精美的青铜尊盘。在中室的北部,即与南架编钟相对有石质编磬。
在编钟、编磬和建鼓及冰鉴缶所构成的空间之内,还出土漆瑟7件,笙4件,排箫2件,篪(形似竹笛而两端封闭)2件,小鼓2件。此外,还有少量的漆杯等。东室内也出土了一些乐器,其中有计漆瑟5件,五弦、十弦琴各1件,小鼓1件,笙2件等。北室南部还有一对大铜缶,高1.3米、直径1.1米,分别重327.5公斤和292公斤,是历年来出土铜缶最大最重的……
钟、磬在古代为高级贵族享用的必备之乐,所谓“金石之声”或“金声玉振”,在宫廷之中更是不可少,或又谓之宫廷之乐。此墓中这一套钟、磬等乐器以及酒器的陈设,更是形象的反映了墓主人听着曲子喝着小酒的逍遥日子!
如果说,这一套音乐设备这是反映出了墓主人的音乐喜好,配套出土的22具棺材,就让人忍不住对这为财大气粗的墓主人唾上一口了。
原来,考古队在东室内发现,这里除了墓主人气势磅礴的巨大棺材外,还有8具陪葬棺。而西室内也发现了有13口陪葬棺。出土时,除2口浮于水面外,大多沉于椁底。因水的浮力,有的棺竖立,有的棺侧翻,有的棺盖与棺身分离,可谓是景象凄惨了。
但更惨的还在后头,经过鉴定,这些陪葬棺内各有1具人骨架,经鉴定,全为女性,年龄在13—24岁之间,根据对尸骨磨损情况推断,这些女子很可能是乐工、舞姬或有乐舞才艺的妃妾。
她们是迫胁自杀还是“自愿”从死,已无法考证。但为满足墓主死后到阴间享受,这21个少女也只得白白断送宝贵的生命。
而且更加讽刺的是,在东室内还有1具殉狗棺,其中有一副狗狗的骨架,这一来,说明这些女子在墓主人眼中不过是和宠物狗一样的玩物而已,带到阴间,仍要供自己享受消遣!
这是多么残酷的“人吃人”制度啊!
那这位奢华享乐的墓主人到底是谁呢?
根据墓中随葬品的铭文显示,这位墓主人是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他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他的墓葬,简称曾侯乙墓。曾侯乙作为周王室姬姓子孙,一直遵循着西周的礼乐制度,只不过,在他眼中的礼乐制度,在随葬的女子眼中却是吃人的制度,也是可悲!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