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输出,学学韩国真不丢人

渤晨谈商业 2024-03-21 19:28:48
差不多是前天,成龙大哥谈到了吴京的《战狼2》,他很诚恳地说其实这种中国主旋律的放在海外市场,基本上没什么票房,因为全球观众不可能有中国大陆观众那样的共情。 也是这段时间吧,网飞联合韩国编剧拍的《鱿鱼游戏》开始成为年度爆款,甚至一些外国观众为了追剧,学起了韩语,这些报道也是传遍了互联网。尤其是中东地区,这几年这些地区的年轻人竟然不再迷恋欧美时尚,开始转向拥抱韩国的男团女团文化,开始了饭圈化。 以至于土耳其政府不得不开始限韩令,跟中国前几年的政策差不多,甚至更为严厉。 然后去年《寄生虫》横扫四座奥斯卡,虽然有欧美主流价值观的加持,但是对于韩国来说,这是文化输出上实打实的一个突破。 因为倒退二十年,美国好莱坞有西部片,超级英雄片,中国香港有武侠片,黑帮片,日本有日式恐怖片,武士片,而韩国的电影土壤空空荡荡。韩国电影除了敢于拍一些韩国国内黑暗面和大尺度,我们甚至找不到一部有代表性的电影类型。 直到《寄生虫》的四座奥斯卡,这不是一次偶然,而是韩国电影人从偷师到创造,学了20年的成果。不管是小金人、金棕榈还是柏林熊,都是西方电影产业对韩国电影人偏执追求的肯定。 其实我们国家由于局限于自身巨大文娱体量的关系,不用远走海外就可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更进一步得限制了我们的文化产业走出去,形成文化市场和文化输出。 就如何做到文化输出这一点上,学学韩国人,其实真的不丢人。 一.日韩偶像文化 日本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在索尼唱片等大型跨国文娱集团的有意运作下,日本国内开始大范围的造星运动,诞生了大量的偶像巨星和风靡东亚的男女偶像。 那个时候正巧是日本经济起飞的时刻,到了差不多90年代初,几乎所有东亚地区的国家的年轻人,包括中国的年轻人,都开始了追星。 好在当时的港澳台凭借着大量的电影电视剧,还有华语音乐的崛起,成功把中国大陆年轻人的注意力给吸引住了,所以那时还是追港澳台的四大天王,周杰伦等。 但是差不多同一时间,韩国以SM、YJ、JYP这三家韩娱造星工厂为首,他们用20年时间打造了韩流音乐(K-POP)这一价值百亿美元的产业。 差不多就是这个时候,饭圈开始了对中国的渗透。 没有韩流走在最前面铺路搭桥,韩国文化输出不会走得如此顺畅。 韩流是韩国文化产业输出里变现最快、门槛最低、最大曝光的摇钱树。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离不开一套成熟工业模式的运作。 年轻人的关注就是第一生产力。 随后2005年前后诞生的二代韩流偶像进一步精细化。造星工厂用严格的选拔方式,投入大量经济成本,用近乎黄埔军校般严格的演艺训练,打造不会出错的偶像机器。 笑容弧度,舞蹈角度,都像尺子度量般整齐划一,表演节奏和阅兵一样赏心悦目。从这批偶像中走出的东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时代、BIGBANG都是韩流输出第一个十年最强劲的代表。 韩国组合EXO的出现,让韩流输出到达一个新的顶峰。如今的内娱饭圈里甚至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往前数几年,都是EXO家人。 而至于它的影响力有多大,你看看从EXO走出的“归国四子”就能直观地感受到。 真正让韩流进入全球视野的,是防弹少年团BTS和BLACKPINK。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三大娱乐公司前期投入的巨大成本,让BTS这个从小公司破土而出的组合成了唯一一个成功打入欧美市场的韩国偶像。有多赚钱?据The Hollywood Reporter报道,防弹少年团给韩国GDP贡献了超过46亿美元,未来这个数字只会更多。 二.中国文娱产业的发展 现在提到中国文化,其实欧美等国家第一印象是香港文化,武侠文化等。 没错,就是《银翼杀手》里那个高楼林立,色调硬朗,随时可能爆发街头火并的后现代都市的文化。 而武侠文化则是港澳台和大陆1981年的《少林寺》电影获得巨大成功后,才出现的一种中国独有的类型片,之后形成了武侠文化。 而到了90年代,中国的文娱产业迎来了大爆发 事实上,1995年~2005年这段时间,正是目前叱咤行业的大陆资本的诞生期,电影和电视剧成为了他们的创业热土。华谊兄弟的影视业务起步于1998年;也是在这一年,王长田和他妻子杜英莲创办了光线电视(光线传媒前身);1999年,于冬拿着30万创办了博纳影业;2005年,赵依芳带领一批骨干出走,创立华策影视。 至此,第一批大陆娱乐资本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而中国的娱乐产业,一开始就有一种先天的劣势,那就是体量太大,同时内部的亚文化太多太杂了。 香港,台湾资本控制下的香港文化,台湾文化,对于大陆本身的文化来说是一个补充,但是对于外部的文化来说,我们的这些亚文化又不能形成一种合力。 今天的我们,总是习惯两分法地去讨论资本与行业的关系:资本总是急功近利的,资本为了钱让我的爱豆接三线品牌代言,资本总是扮演恶的一方。但在十五年前,大陆资本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打破了港台资本对于大陆市场的垄断,夺回了市场主动权,保护了本土从业者的合法权益。 还好,中国还有央视为代表的主力,体制内以央视为代表,先后制作了《水浒传》《金粉世家》《大宋提刑官》等一批经典作品。民营资本方面,《大汉天子》《仙剑奇侠传》《奋斗》《甲方乙方》等同样颇有默契地选择了大陆演员作为主演。 娱乐文化的发展上,资本总是占第一位的,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无本万利的行业,前提是你要通过足够的钱,来获取一定的流量。 大陆资本虽然先天弱势,但本土从业者人心所向,加上之前猥琐发育拉近了经济差,等到2007年华谊举办群星会时,大陆明星这边的灯光已经不输港台明星了。 2012年之后,大陆娱乐公司先后登陆A股市场,标志着大陆娱乐资本正式崛起。借助二级市场的力量,大陆娱乐资本最终实现了对港台资本的彻底碾压。 尤其是万达影业收购环球影业,华谊兄弟等的出现,还有最近几年才开始席卷全国的主旋律电影类型,《战狼2》和《长津湖》等的出现,都标志着一种全新的融合的中国文化正在成型。 三.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和日本韩国不同,他们国内市场不足以支撑自己本土的娱乐产业,加上本身韩国就有文化立国的国策,逼得他们必须向全球化发展。日本的动漫,韩国的韩流偶像都是代表。 而中国国内由于市场体量的巨大,反而这几年一直在劣币驱逐良币,没有共同对外,甚至还开始恶性竞争了。 烂片和流量明星批量制造,饭圈文化越来越失控。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比几十年前更足了,但是我们本来的健康文化似乎被一些别的东西给污染了一些。今年的郑爽和吴某凡的事件,彻彻底底让所有国人都跌破了眼镜,到底人的底线在哪,这就是我们年轻人的偶像吗? 让我们再次回到一开始最想弄明白的问题:为什么放眼全世界,韩国是最“没文化”,却也是最会“包装文化”的国家? 长期被中国文化统治,让韩国不像日本,无法找到自己的独有文化;但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的汉江奇迹,又让韩国人在经济上体验了一把强者的快感。 在如此强烈地对撞下,韩国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尊,这份自尊是好是坏,作为外国观众的我们,都无从评价。 当《牛津英语词典》新增了26个韩语词汇时,你丝毫不必怀疑文化输出的力量。在韩国的布局里,吸金并不是唯一的目的,他们想预约的是下一代人的记忆,让韩语歌和韩剧出现在更多国家的手机屏幕里。 中国也应该好好学习这样的国家布局,形成一种文化输出的合力。 都2021年了,中国的文化输出还停留在1981年的《少林寺》时代的武侠文化,欧美国家看我们的文化符号,还是停留在孙悟空,功夫,熊猫等,几乎没有任何的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娱乐市场,是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文化产业链的国家之一。我们是时候找一条新的出海道路,不能局限于本土。 结论 中国文化的机会其实非常多,因为我们的人口有十四亿之巨。 而《鱿鱼游戏》这样的电视剧,韩国自己就要靠网飞来,才能拍出来,中国本土自制的网剧却要演员有演员,要剧本有剧本,要资金有资金,要市场有市场, 这就是中国的优势。放眼全球,只有中美才有实力。 只有超过3亿人口、具有足够购买力(至少愿意支付2美元/月的能力)的国家,才具有诞生流媒体平台的能力:美国有Netflix,HULU,Amazon;中国有优酷、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其他国家,哪怕富裕的日本、韩国和欧洲各国,都因为各种原因被排除在了流媒体大门之外。 希望中国的文化政策能更加明确,我们的游戏产业已经完全打入了全球游戏市场,去年全球最赚钱的十个手机游戏,中国公司研发的就占了前四。 再给中国娱乐产业十年时间,希望我们能让更多的外国人为了追剧,来主动学习中文。
0 阅读:0

渤晨谈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