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留学女博士4岁学中医,9岁施针救人,却因一次诊疗坚定出家

施和口香糖 2024-05-21 10:55:39

医者仁心,治疗的是人的身体,皈依佛门,治疗的是自己的内心。

陕西西安有一位女孩养立,14岁时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长大了自己该做什么?”

养立出生于中医世家,4岁时就开始学习中医,长大了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自然是养立向往的,可养立觉得治疗了别人的身体,却治疗不了自己的内心。

养立38岁那年,有一位长老来到养立的诊所看病,因为一个契机,养立竟然剃度出家。

一、养立的人生经历。

1972年,养立出生于陕西西安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一名医术精湛的老中医,时常为病人把脉,针灸,开药,养立家的好几个亲戚也都是医生,治病救人,服务乡亲。

养立家的诊所和他们居住的房间是挨在一起的,前面的一间房间是诊所,隔壁间是药房,后面则是养立一家人的休息区域,白天父亲在诊所为人看病,养立则在里间玩自己的玩具。

但是房间并不是太隔音,父亲和病人说了什么,养立全能听到,养立是个有心的人,一旦听到了她就仔细地思考,时间久了,养立也能记下很多中药材的名字。

在养立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想着将来也让养立学习中医,有他在,女儿必定事半功倍。

一次,诊所里来了一位病人,因发烧发得厉害,身体虚弱,想让养立的父亲帮忙看一看,正好养立的父亲肚子疼,正在里间休息,养立听到了,自己来到前面的诊所为这位病人看病。

学着父亲的样子,养立倒了一杯糖水,将里面的糖化开,让病人喝下,病人立马恢复了一点精神,随后养立去隔壁间的药房给这位病人开药。

病人质疑年幼的养立开的药到底能不能吃?这时养立的父亲捂着肚子出来了,看了一眼女儿开的药,竖起了大拇指,父亲表示养立开的药完全正确,叮嘱了一些事项后,就让病人带走了。

这是养立第1次为病人看病,可谓一鸣惊人,养立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幸运的是养立也喜欢上了为人看病的工作,只要父亲身体不舒服,或者劳累了,就是她代为看病。

而且养立还骄傲地表示,“一看到经过自己的一番妙手回春,让病人的身体变得舒服,她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更关键的是,在为病人看病的过程中养立展现出了自己在医学方面的天赋,看病时认真的态度也让父亲觉得养立很适合当医生,何况养立自己也喜欢,所以家里人认为养立将来的归宿将是当一名医生。

然而直到养立14岁那年,她的心态却变了。

二、养立开始思考人生。

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养立看到了两种结果。

一是凭借她精湛的医术,让病人的身体恢复如初,拥有往日的神采,二是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养立也无计可施,只能目睹病人因看不到希望的绝望眼神。

在养立行医的过程中,这两种结果是交替出现的,这加剧了养立对人生的思考。

所以14岁的时候,养立就已经开始思考一些同龄人不曾思考的问题,“例如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长大后自己到底该做什么,才算不辜负一生?”

因为这样的思考,养立变得多愁善感,白天给别人看病,到了傍晚时分,养立一定要步行去户外散散心,养立的性格变得非常敏感,看到湖中有野鸭在嬉戏,这简简单单的画面养立都能思考好几分钟。

和同龄孩子一起玩,别的孩子想的是什么时候买花花绿绿的衣服,最近出了什么新歌,想把歌词抄在本子上,练习唱歌,别的孩子都表现出了与年龄相符的追求,唯有养立,对这些全然没有兴趣。

更意外的是,才14岁的养立,非常喜欢往大人堆里钻,一听到有老人讲大道理,养立很是受用,听得无比认真,还要和对方讨论几句。

1986年的秋天,14岁的养立跟着父亲来到了广州一家寺庙参观,父亲这次来的目的,一是度假,二是上香,意外的是养立却在寺庙里看到了自己无比向往的一幕。

养立看到寺庙里的僧众诵经,拜佛,敲木鱼,每个人脸上都是慈祥的,眼神却是坚定的,他们待人待物总是和蔼可亲,遇到纷扰总能波澜不惊,养立被这一幕深深地感染。

趁父亲不注意,养立拿了一个垫子,放在一个僧人旁边,跪了下来,双手合掌,学着对方的样子诵读经文,这时僧人转头看向了养立,养立也正好转头看到了对方,只是这一眼,养立发现,对方似乎给了她一个肯定的眼神。

父亲看到了养立,急忙过来拉养立起身,养立却感觉到父亲拉她的那一刻,她的内心是抗拒的。

从寺庙回来后,养立已经有了一个决定,“将来她除了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外,如果有机会,也想治疗自己的内心。”

后来养立去国外留学,背井离乡,养立很是思念家人,反观别的留学生,养立感觉到自己好像真的静不下心来。

为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每到放假养立必定和同学去外面逛街,也只有这种方式才能让养立少一些烦恼。

养立总觉得自己忘不了14岁时跟父亲去寺庙参观的经历,仿佛只有那片刻时光,她的内心是真正享受的。

所以留学的日子里养立并没有收获到什么,在她的脑海中也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记忆,留学结束,养立回到了西安。

回到西安后,养立开了一家诊所,像家人期盼的那样,养立当上了一名医生,养立有留学经历,所以青出于蓝胜于蓝,她的医术比父亲还要精湛。

前来找养立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养立和病人的沟通也占据了她大半天的时间。

养立为病人看病忙得不可开交,也就没有更多精力思考别的问题。

而且养立深知自己身上背负责任,给别人开一副药,让对方药到病除,是养立一直以来的向往。

因此养立在看病之余,还会继续看医书,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医术。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几年,从养立的表现来看,她并没有什么异常,一切都是顺遂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养立的想法渐渐变了。

她看到自己治好了很多病人,但是自己的心结却始终打不开,她已经不年轻了,她觉得是时候该治疗自己的内心了。

直到有一天,养立的诊所来了一位长老,因为一个契机,养立皈依佛门。

三、养立皈依佛门。

那天,一诚长老来到养立的诊所看病,一诚长老患上的是颈椎椎间盘突出,身体难受。

养立为一诚长老看病的时候,诊断出一诚长老的病情非常严重,但是令养立意外的是,一诚长老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痛苦的表情。

一诚长老气定神闲,淡定自若,压根不像被病痛折磨的样子,养立很疑惑,就问一诚长老,“为什么不怕疼?”一诚长老表示,“只要心境好,自然是无惧痛苦的。”

养立为一诚长老开药,一诚长老则负责为养立做心理疏导,经过一诚长老一番开导之后,养立豁然开朗。

一诚长老离开的时候,也是养立的诊所关闭之时,养立跟随一诚长老出家。

养立跟一诚长老来到了广济寺,一诚长老为养立剃度,养立正式成为了佛门中人。

养立出家的消息甚至都没有告诉父亲,这个决定似乎是她一瞬间做出来的,被父亲得知了,父亲觉得养立可能是一时冲动,来到寺庙里找养立,想让养立回家,养立却表示从14岁开始她就已经向往佛门,这是她深思熟虑才做出的决定。

皈依佛门后,养立过上了自己的惬意人生,每天诵经,打坐,敲木鱼,她觉得每一天都过得特别充实。

吃斋念佛,久居山中,让养立远离了世间的纷纷扰扰,对她来说是内心的怡然自得。

每天以青灯为伴,不再为日常的琐事发愁,内心的欲望不复存在,把一切看得很开。

对于父亲和亲人,养立觉得没有什么对不起他们的,她知道家里人支持她,都是通情达理之人。

偶尔父亲会来寺庙里与养立相见,养立也是好生招待,父亲离别时,养立还会叮嘱父亲一定要保养身体,自己可能无法守在身边报答父亲,但她始终惦记父亲。

后来养立所在的寺庙在山脚下开辟了几亩水田,种上了水稻,养立也开始插秧,收稻。

养立做这些农活,为的是实现自己自足,所以虽然是一份体力活,养立干起来却觉得很轻松,她觉得以她现在的身份,做什么都是愿意的。

可是到了后来,养立却带着很多同事下山为别人看病,这又是为何呢?

四、养立的选择。

对于此刻的养立来说,内心早已是丰满的,在养立已经治疗了自己的内心后,养立想到自己原先的身份是一名医生,她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余力,于是养立想去山下给村民们做义诊。

养立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事,同事们纷纷赞成,而且他们也想跟着养立学习一些医学常识,学有所成后跟着养立下山看病。

从2020年开始,养立常常带着一队人下山,奔走在每家每户之间,为他们行医问药,养立非常关心病人的情况,对他们嘘寒问暖,对于一些重病患者还会用本子记下他们的地址,下次专程去拜访,直到对方彻底痊愈。

养立为村民看病分文不取,尽管如此,看得依然十分认真,她觉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丰富自己的内心。

因为乐善好施,养立被很多村民记在心中。

养立的同事也被养立的做法感动,他们也努力地向养立学习医术,这样就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了。

当然,养立也会游历四方,去往藏区,甚至去往全国各地做讲座。

直到这时,养立终于得到了“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的答案。

她觉得,“人活着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问缘由,不顾偏见,遵从自己的内心即可,只要内心舒服了,自在了,所做的事就是有意义的。”

“在有余力的时候,也要想着去帮助他人,毕竟有很多不幸的人,他们需要帮助,所以总结起来就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同时帮助他人走出困难。”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追求的东西也就不同,别人喜欢的事物可能自己并没有感觉,自己喜欢的事物可能别人也没有感觉,但这都不重要,只要是自己向往的,便可以义无反顾地追求。

人生本来就很短暂,若是想得太多,就会有所畏惧,让自己不敢往前走,还不如勇敢一些,做回自己,至少青春不会白费,人生不会虚度。

养立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人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了特定的年龄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之前许下的愿望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洪流发生变化。”

“所以人不可能一直按照自己的规划往前走,必须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争取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才不算对人生的辜负。”

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4

施和口香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