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渝生|浅谈致胜的“法宝”

大院文化 2025-04-16 15:44:39

文/石渝生

所有军队存在的意义,就是战胜敌人,保家卫国。否则家保不住,国卫不了。

陆海空军致胜的法宝基本一样,目的也是一样。但是想要致胜,并不那么简单,有时困难重重,想到而不容易做到。对于这个法宝,古人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人和的一个方面是指挥,为什么指挥排在第三位,而非第一,古人自有古人的道理。

从古人的经验看,天时不对,不要打仗。同样,地利不对,也不要打仗。天时地利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相矛盾也不可。若二者统一了,可以打仗,谓之打有把握之仗。

不同的将领有不同的指挥艺术,不同的把握之分。粟裕打神仙仗,冒的险比林彪大。林彪谨慎,多不冒险,作战注重胜算。胜算的基础,为我强敌弱。要懂得创造敌弱的条件,如伏击作战,偷袭作战,将敌至于弱的地位,但根本的方法还是集中优势兵力。

有人说,打仗靠猛,靠勇敢,靠精神,靠不怕死,但这些都不算是法宝。金门之役,南日岛之役,解放军并不缺乏上述精神,却战败了。在大多数情况下,敌军不是草包,不会一触即溃,也是有精神的,甚至不比你差。

解放军善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靠的人多,造成力量大,体现在火力猛。金门作战,敌众我寡,失去优势,故败于敌。所以打仗最基本的要求人不能少了,否则很危险。南日岛放了两个连,而敌人6000人之众,显然不行。

不仅仅要人多,还要枪多炮多。太原战役人多但是炮少,半年攻不下来。东野炮师赶来增援,立马解决战斗。战争的实践证明,凡是炮少的军队,战斗力必打折扣。步兵喜欢炮兵,因为炮兵能够有力地支援步兵,使之减少伤亡,尽快取得胜利,故步兵高呼“炮兵万岁”。

指挥固然重要,体现在指挥员用兵如神,但是再如神的指挥也要服从于天时地利。宋时轮9兵团伤在天时,在极寒时作战,具有主观的失误责任。虽然敌人也同样面临天时问题,但人家能够吃饱穿暖,天时倾向于他们。当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话,那就看精神和火力了。

一切战争的目的都是为的消灭和打败敌人,其主要的手段虽然林林总总,但排在第一的只能是火力了,即火力的输出能力,这方面海军尤其显得突出。因此军人就应该认识到,火力即战斗力,如果想反驳的话,先想好了,在有枪的时候为什么要造炮,在有炮的时候为什么要造导弹和原子弹——核武器是最强的火力。

在原子弹面前,战略战术是没有用的,兵强马壮是没有用的,苦练精兵是没有用的,任何精神是没有用的。如果不使用原子弹的话,以上内容才是有用的。所以才有核威慑一词,从来没有枪威慑一说。除非你面对的是个弱者,空手赤拳,你的枪就厉害了。

海军造大舰的目的是为的火力,为的火力输出。在海面上,谁的火力强大,基本就是胜者。准确是火力体现的一部分,射速是火力体现的另一部分。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准与狠是第一的。日德兰海战,德国人射击准确,俾斯麦号一举击沉了胡德号。

火力靠大炮来体现,大炮靠大舰来体现。所以才有坚船利炮一说。论火力,护卫艇不如护卫舰,护卫舰不如驱逐舰,驱逐舰不如巡洋舰,巡洋舰不如战列舰。具体地说,12•7口径不如14•5口径,20口径不如25口径,37口径不如57口径,76口径不如85口径,100口径不如127口径,130口径不如203口径,380口径不如406口径,最大460口径不如533毫米鱼雷。

口径代表了什么?代表了装药量,从克开始说,到公斤论重量。炮弹越重,装药越多,威力越大,杀伤力越大,越靠近胜利的天平。对付单个人员,用克,对付器材和工事,非公斤以上装药不可。

西沙海战,海军用的什么口径,用的什么装药?读者可以自己去算。很明显,火炮口径偏小,以85口径对付127口径,且射速也不高,那么作战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陆军的枪支以射速和距离来区别,手枪、步枪距离的差别极大,班用机枪、连用机枪、重机枪、高射机枪,射速和距离又有区别。陆军有60、82、120、160等迫击炮;有57、82无坐力炮;有76、85、100、122、130、152等加农、榴弹等炮,重点体现了用途和装药量。

但凡懂得海战,必然知道各种舰艇的作战用途。不可能工兵营冲锋,步兵营掩护,更不可能让通信营冲锋。海军出动舰艇去西沙巡逻,应该派出的是作战舰艇,而非271编队的猎潜艇,那是对付潜艇的,而不是对付驱逐舰的。那么389编队的扫雷舰呢?那是对付水雷的,亦非用来作战的。而后来赶到的还是猎潜艇,难道海军就没有能够作战的舰艇吗?难道人家杀过来的是潜艇吗?

榆林基地有个护卫艇42大队,这个可以作战。62型护卫艇的主炮是61式双座双联装37毫米舰炮。因为航程较近(600海里),且火力不足,未把他们派去西沙视为欠妥。尤其以种种理由不能派出护卫舰,也从未见过令人信服的解释。如此装备应对一场激烈的海战,西沙就没有可以打一场正规海战的利器了。

一般人不知道,别看鱼雷快艇很小,它却是我海军部队的老大哥,在其他舰艇都没有出现的时候,它就已经成为主力兵器了。笔者感觉,海军将每一个基地都配备了快艇大队,成为了基地的标配,没有是不行的。而400海里的航程,攻击距离不算短。但其自卫的能力极差,12•7毫米高射机枪,对空射击聊胜于无。那么它就需要一个好兄弟作为自己的帮手了,海军的作战实践证明,这个好帮手就是高速炮艇(护卫艇)了,说它们的关系密不可分也不为过。

110吨排水量的62型护卫艇,在攻击蒋军舰艇的时候,发挥了极大作用,为此诞生了著名的“海上猛虎艇”。榆林基地能够作战的舰艇近处用护卫艇,远处用护卫舰。如果护卫艇不用,护卫舰也不用,关键时候掉链子,那么德高望重的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等国家领导人视察过的榆林基地,是否显得让人失望呢?

榆林基地到底有什么武器装备,笔者经常到基地欣赏海军陈列码头的各式舰艇,也登过上护卫舰,钻过潜水艇,可以说当年基地没有藏得住的秘密。其实他们也不想藏什么秘密,基地、海港本来就是个被敌人盯住的目标,如果面状打击,无一幸免。如果封锁港口,海上的任务即无法遂行。

当年的榆林基地,海军舰艇共计有护卫舰、潜艇、猎潜艇、高速炮艇(护卫艇)、鱼雷艇。为应付西沙的紧急情况,基地仅仅出动了两艘猎潜艇,其余参战的舰艇是从广州和汕头调来的,在外行人看来,基地也有些吝啬了。也就是说,一顿大餐,基地才上了两个小菜。其他的菜等着另一个餐厅的伙夫做好然后再送到桌子上。这种宴客,是海军史中绝无仅有的。

从汕头调来两艘小艇参加作战,好比收复永乐群岛三个岛屿,从汕头的55军调一个连过来,这让堂堂的榆林要塞怎么想?让海南军区怎么想?让威武雄壮的131师、132师怎么想?

271编队的指挥员魏鸣森,肯定没有想过什么火力投送,但他肯定想过自己的火力是非常不足的。一旦开打,即便是弹药耗尽也不能击沉敌人。敌人如果狡猾的话,拉开距离再开火,或者开火后迅速拉开距离,以减少对方的命中率,等到对方弹药消耗差不多了,再上前纠缠。如同拳击,拉开距离,消耗对方体力,然后重拳击倒。这种打法,俘获对方舰艇也是做得到的。

要论火力的投送,首推基地的护卫舰和潜艇、鱼雷艇了。现在大菜、硬菜全不上,是什么问题?魏鸣森的两个编队还有最小的两道菜——冲锋枪和手榴弹。如果是我,绝对不作宣传,因为并不光彩。从威力来说,手榴弹38克的装药能干什么?而小小的61式37毫米炮弹的装药量为1•5公斤,相当于400枚手榴弹。一箱手榴弹30枚,那么一发37炮弹打出去,相当于一整箱手榴弹。

猎潜艇装备了深水炸弹,形状如同汽油桶,装药135公斤,这个用不上。但是火箭深弹通过发射炮,将装药35公斤的深弹发射出去,是有相当威力的,能赶上多少手榴弹?即便是在舰艇附近爆炸,也有攻击潜艇的威力。

据说是原先是准备上大菜、硬菜的,这就是鱼雷快艇,并且已经出动,但很快被叫招回了。快艇准备的533毫米鱼雷,比战列舰的380、406毫米主炮炮弹还要大不少,比日本大和号的460主炮也大了73毫米。其装药量在200公斤以上。广传招回鱼雷快艇的是许将军,他担心快艇去了西沙油料不够。这是真的吗?难道海军也不懂吗?

参加86海战的P4鱼雷快艇,航程400海里,相当于700公里,去185海里的西沙打个来回是绰绰有余的,怎么说是油料不够?难道基地的快艇从来没有去过西沙?至于基地32支队的潜艇,就别提了,让人想起船夫手里的竹篙。

我军的海战史证明,鱼雷快艇的最佳搭档是护卫艇,他们上阵如同打虎亲兄弟,一个掩护一个上,为鱼雷攻击创造最佳条件。现在护卫艇休班,那么鱼雷快艇也就陪伴他了。但对于魏鸣森编队来说,这有多糟糕啊。

这里形象的比喻一下,海军喜欢说鱼雷快艇是送炸药包的“爆破手”,而护卫艇则是掩护爆破手的机枪手。但是如果没有鱼雷艇的话,护卫艇只能是海上“拼刺刀”了。在新中国的海战史上,几乎全是拼刺刀,并且以此为荣。也几乎从来没有想过不拼刺刀,西沙海战,就是“海上拼刺刀”的典范。

顺便提一下,在舰艇之间,油料是可以互补的,你的可以给我用,我的可以给你用,并非艇与舰各不同。那么谁的油不够了,匀上一点有何不可。

有人说,西沙海战让陆军司令来指挥是个错误。确实,许将军是参与了的,参与到什么程度,海军自己最清楚。永乐群岛的岛屿攻占,陆军可以参与,这是必须的,因为海军没有陆战队,得依靠榆林要塞部队打上去。但是海战方面,陆军首长参与则是错的。这个错的严重性在于,魏鸣森编队可能会全军覆没,这个责任谁担得起?

越南人的判断有误,他们以为指挥舰在389号上,而该舰是后到的永乐群岛,怎么可能指挥员姗姗来迟呢?大概按照越南军队的传统,大官在后,以保安全。结果389被集火攻击,15人殉国,而整个海战牺牲才18人。

据越南俘虏邱文曾说:我们的军舰与共军的小艇比,拔根汗毛都比他们的腰粗,所以我们是不会害怕的。要论开战前的心情,南越海军比我们轻松,因为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关注西沙海战的人,应该探究这里的原因。

敌人不怕我们,在于弹药的投送量完全不对等,但是否投送量大者为胜?也不绝对。上甘岭美军的弹药投送量为我军的10倍以上,为何没胜?在于我军挖了坑道,坑道是火力的克星,所以上甘岭守住了。而在舰艇上大家是对等的,没有坑道的保护,大舰大投送,小艇小投送,这个作战原则就体现出来了。

最后说句多余的话,过去的榆林要塞,我始终认为是保护榆林基地而存在的,如今撤编了。如果敌人想要夺取南海,必先灭掉基地,那么基地能否抗击登陆和空降,我认为是个问题。海军陆战队的一个旅比不上陆军一个营的火力,因为他们没有炮,火力的投送差得太远。火力投送——“范弗利特弹药量”以及“斩首行动”,都是需要重视起来的。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石渝生,1952年生于重庆,58年在桂林,66年在海南,69年服役于海南军区榆林要塞任参谋,82年转业于河北辛集市文联。2012年退休,居住石家庄。

0 阅读:1
大院文化

大院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