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欧元村:村民欧洲赚钱回村花,用欧元盖别墅,轻松年赚1000万

沐语纪文史 2024-09-11 16:53:27

文|七月

编辑|七月

安徽皖南一个“普通的”农村中,两个穿着普通汗衫的大爷走在路上,嘴里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

“今年赚了多少啊?”

“今年生意一般,欧元还跌了,就赚了一千多万!”

两个穿着汗衫的农村大爷说赚了一千多万还一般,这话谁信呢。

然而当这两个大爷走到村口的时候,恐怕这两名大爷的话你们就不得不信了。

因为村口的牌子上赫然写着“槐塘村”!

欧式风情的中国古村落

在安徽省黄山市有这么特殊的一个偏远农村,叫作槐塘村。

大家在提到偏远农村的时候,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来的画面肯定是贫穷落后,村里遍布土坯房。

然而这个槐塘村特殊就特殊在这,虽然这里比较偏僻,但是跟贫穷落后可扯不上一点关系。

漫步在槐塘村中,瞬间就能感觉出来这里和别的村落的差距。

平整宽阔的马路,路边种植的树木和花朵,都在时时刻刻的提醒着你,这里是个富裕的地方。

然而最为与众不同的还是这里的建筑,目之所及,几乎都是欧式的小别墅,路边甚至还开着咖啡馆。

如果不是看到零星点缀着的徽派建筑,还以为是来到了某个欧洲的小镇。

但是最让人奇怪的并不是建筑,而是这里的村民。

当你凑近仔细听村民谈论的话题的时候,那才是真的大吃一惊。

“最近欧元汇率怎么样啊,欧洲经济还可以啊,我准备再办个厂子。”

听着村民们谈论的问题,不知道的还以为来到了某个欧洲经济峰会上面。

甚至当你问到村民收入的时候,对方还会轻描淡写的告诉你,赚的不多,也就几千万。

这种放在电视剧里都显得虚假的情景,却是槐塘村真实出现的一幕。

槐塘村,也正是安徽乃至全国都赫赫有名的“欧元村”,村里的人几乎人人都在欧洲经商务工,甚至有许多孩子就出生在欧洲。

在欧洲经商的时间一长,村里的人几乎人人都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欧洲国家的语言。

他们热衷于在欧洲发展事业,足迹遍布意大利、荷兰、法国、英国、德国和西班牙。在这个村里,年入千万根本算不上什么,因为在上面还有不少更加厉害的人。

然而谁又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放眼全国都算的上是富裕的村子,在几十年前却差点因为贫穷而“消失”呢。

欧元村

槐塘村位于安徽歙县徽城西郊,在过去,村子里有一方长方形的水塘,塘边还有一棵十分高大的槐树,而这,也就是槐塘村名字的由来。

虽然槐塘村在外没有什么名气,但是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古村”。

在它一公里的范围之内,南有棠樾第一牌坊群,北有稠墅第二牌坊群。

除了文化古迹之外,在历史上,槐塘村也是名人辈出,宋朝丞相程元凤等著名人物,家乡都是这里。

虽然是文化底蕴丰厚,可是这种东西到底是不能当饭吃的,随着清朝末期连绵的战火和严苛的赋税,槐塘村的人数锐减。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所缓解,可是战火消失之后,一个新的问题摆到了他们的面前,那就是如何才能富裕起来,摆脱吃不饱饭的困境。

而这个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到来,瞬间迎刃而解,要问为什么的话,可能就是骨子里徽商的基因吧。

在古代,放眼天下能称得上厉害的商人,前三名里肯定有徽商的一席之地。

徽州这个地方,自古以来都算不上什么富庶之地,而这也使得徽州人不得不走上经商的道路。

在明清时期,徽州甚至有70%左右的男子都在外经商,他们活跃在大江南北和黄河两岸,甚至还远渡重洋到了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而说到和其他商帮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徽商的儒字,或许是因为徽州是朱熹的故乡,在这片大地上,儒之一字已经深深的刻进了他们的骨子里。

也正因为这个儒字,徽商的商业道德观具有很浓重的儒家味道。

这种儒家味具体表现出来就是,非常注重诚信和道义,再者就是非常注重教育,在古代所有的商帮中,徽商是最注重教育的。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槐塘村这些徽商的后代敏锐的发现了外国的市场。

中国新闻网

他们先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出了国,等到了国外之后,村子里的人就团结起来,通过打零工的方式站稳脚跟。

等到有了一点点钱之后,他们就开始动脑捕捉商业行情,接着就开起了自己的店铺。

而经过他们长期观察开起来的店铺,一般生意都会非常红火。

回报家乡

等到在国外发家之后,这些人并不留恋的当地的优渥环境,而是用手里的欧元换来大量的人民币,带着这些钱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

而槐塘村第一批出国的人,正是深谙徽商经营之道的人,他们在发家之后,除了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还做了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情,那就是带着自己的同乡一起发财。

就这样,一带十十带百,慢慢的槐塘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欧洲打拼的亲戚。

其实在这些人功成名就之后,有不少人是拿到了国外的绿卡的,他们甚至还可以移民过去,但是在槐塘村几乎没人这么做。

“虽然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外国人对我们的歧视是刻进骨子里的!”

这是每一个前往欧洲的槐堂村人都会听到的话,这句话他们到了欧洲也会深深的感受到。

这也正是他们前赴后继的前往欧洲赚钱,却孜孜不倦的把钱拿回国内花的原因。

从这句话中其实就可以想象出,第一代外出打工经商的人有多么困难,身处异国他乡,不要说经商了,就是打工都得看别人的脸色。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过去第一代出去打拼的村民已经慢慢变老,很多人都选择了回到家乡颐养天年,把手里的生意交给了后辈。

或许是因为在欧洲打拼了这么多年,这些人回到家乡之后,大多还是会盖一座充满欧洲风情的别墅,然后舒舒服服的住进去。

结语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槐塘村这些在欧洲打拼的人,也有很多选择回国发展。

他们拿出手里的钱,在当地投资了不少的产业,有很多人借助自己这么多年国外经营下来的渠道,做起了风风火火的外贸生意。

而这也使得槐塘村这个“欧元村”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上海侨报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信息来源:

1.中国新闻网:《探访皖南“欧元村”:从槐塘走出的侨胞掀回乡投资热》2018年02月20日

2.上海侨报:《走访皖南侨乡槐堂村:感受名副其实的“欧元村”》2010年06月17日

0 阅读:1

沐语纪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