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卓然因为要去和聂娟娟一起去住养老院引发了父子之间激烈地争吵。沈教授一句“我已经决定了”怼的沈青无言以对。
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让自己的老年像沈卓然一样任性?普通人就别幻想了,想都是浪费时间。

《我的后半生》沈教授70岁了,但晚年生活还是很丰富。有人说,这是个不正经的教授。
他在原配妻子病故后,迅速找了一个又一个老伴。不用和儿女商量,不用考虑儿女感受,主动权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想在家一直葛优躺就可以躺到地老天荒,想出去走走就可以进大学讲座,想怼人直接在报纸上发文章,想表达爱慕直接旧书再版,发布会上把爱人的名字告知大众。

在普遍老龄化的今天,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犯愁的。
沈卓然的生活,简直是超出普通老百姓的好多倍了。
他有些什么条件让他可以如此任性,为己而活呢?咱们来分析分析。
首先,这个沈教授手里有钱。

钱是一切的根本。这是大实话。没钱一切都免谈。
他有存款,每个月退休金过万。
这个资金保障,让他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
为了连亦怜,500来块的睡衣手到擒来,5000多块钱的门说换就换,连进睡的床不舒服立马换。连亦怜要房子,大房子拆成两份,给。

为了聂娟娟,一个字的读音就能让他花大价钱买书,进专业组讨教。聂娟娟生病没人照顾,想接家里来给她治病送终不成又想两人同住养老院。。

并且,他做这些决定,都不用跟孩子商量,即使商量,也是告知一下。钱就是他的底气。
他也硬气地跟儿子儿媳说过“我自己的房子,我想换什么就换什么。”

反观他的第一个相亲对象连亦怜,就是自己的钱支持不起自己和病儿的生活,所以用自己的委屈求全想去为儿子换房子换工作换以后的保障。最后蛋打鸡飞。
原著的最后,她甚至嫁给了一个中风患者,因为他给她房和钱,她不得不妥协。

现实生活里,为了给孩子腾地选择再嫁的守寡老母亲,为了补贴孩子继续搬砖的够搂着背的老爷爷,一个垃 圾桶一个垃 圾桶翻着纸板子的衣衫褴褛老头老太太。这部分人,对晚年的生活没有选择,活着就是最低配。
再有,沈卓然有很孝顺的儿女,并且儿女都很有出息,经济上不愁。虽然女儿远在国外,但儿子和儿媳孙子就住对面。儿媳还全职在家伺候。

就这一点,很多有钱老人远不能达到。
现实里有很多老人,他们有钱但孤独。孩子们要么在国外要么忙得见不到影。

虽然现在有养老院,但终是抵不过自己的亲生孩子的贴心照顾。孤独是敬老院消解不了的。
沈教授的第二个爱人,聂娟娟,大科学家,享受津贴,但自己有病,唯一的儿子还在国外,自己病倒了,儿子那边却因为儿媳马上要生产抽不开身回来。
她物欲低下,不怎么出门,过得清冷孤独。自己孤单地晕倒在地上,两个电话都来不及拨出去,要不是刘丽娜妈妈她们来看她,她就那么在孤寂中走了。
一句“爱是自上而下传递的”,就将儿子留在了国外陪着生产的媳妇。这其中又是藏着多少心酸和隐忍。

自己迟暮之年,随时可能离开,怎么会愿意孤独,儿女不在身边。
相比较沈教授,他在这点上真是享受了刘丽娜的福。
什么都不用做,不用为琐事操心,回家有可口饭菜,屋子永远干净。他甚至还可以对丽娜评评点点,嫌弃她像她妈妈一样毛毛躁躁。

最后,沈卓然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底蕴,高雅的兴趣爱好。
只要他想,他的生活永远不会无聊。书法,讲座,合唱,戏曲,出书,写作,绘画,养花他样样精通。

而很多老人,用自己年纪大了为由,什么都不做,每天吃了上顿等下顿,醒了就盼着天黑,要么就是只会感叹自己的过往多么不容易,多么委屈,孩子对他多么不好。
这样的老人即使他有钱,有儿女围绕,也幸福不起来。反而他还会把自己儿女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
所以,你看,沈卓然能在老年过得这么滋润随性,真的是有道理的。而这种生活,普通人望尘莫及。他身上的三点能达到的实在不多。

生活和生活又怎么会是一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