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肺结节患者,术后当天就能下床!无管手术的优势都有啥?

从彤健见 2025-04-08 14:32:07

一个月前的一次体检,让69岁的徐老先生生活蒙上了一层阴霾——CT报告显示他的右肺长了一个8毫米大小的磨玻璃结节。医生判断很可能是早期肺癌,需要手术。

面对“手术”二字,这位一辈子没住过院的老人慌了神:“听说身上要插好几根管子,还要躺好几天,我这身体扛得住吗?”

一次偶然的咨询,让他发现了另一种可能……

肺癌早期往往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只有通过肺部筛查才能及时发现,这个阶段是可以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的。

当出现持续性咳嗽、胸痛、咯血等症状时,患者病情通常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甚至会伴随其他脏器的转移,丧失手术治疗的机会,只能进行化疗、靶向等其它疗法。

拿到检查报告的那天,徐老先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抽了半包烟。儿女们急的直跺脚,他却反复念叨着:“再观察观察,说不定能自己消掉呢!”

原来,老先生见过亲戚因肺癌做开胸手术,术后浑身插满管子、疼到不敢动的场景,成了他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随后的复查结果却不容乐观——结节密度增高,边缘出现毛刺,恶性风险升至80%。

主治医生直言:“早切除就是根治,拖下去可能错过黄金期。” 一边是儿女红着眼眶劝说,一边是对手术的深深恐惧,徐老陷入了两难……

某个辗转难眠的深夜,女儿在网上频频刷到“‘无管手术’可以微创治疗肺癌”的短视频:“无需气管插管、不留胸腔引流管、不用导尿管,术后当天就能下床!”

全家人连夜查找资料,第二天就带着CT片找到了河南省胸科医院胸外科七病区副主任(主持工作)崔东。

崔东介绍,徐老先生的结节位置适合单孔胸腔镜微创切除,团队采用的无管技术,用喉罩代替气管插管,术中精准控制麻醉深度,术后无需留置各种管子。

手术当天,徐老先生被推进手术室。

麻醉团队采用可视喉罩建立人工气道,实施声门上气道管理,以减少气道应激反应和气道损伤,配合精准神经阻滞、完善的多模式镇痛技术,在保留患者自主呼吸的情况下完成麻醉。

崔东手术团队在单孔胸腔镜下,通过仅3厘米的切口精准定位,顺利完成了肺段切除。术中病理检查确认切缘阴性,纵隔淋巴结无转移。

整台手术过程中,患者始终保持自主呼吸,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徐老先生即刻清醒,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自行走回了病房。第二天查房时,崔东笑着对徐老先生说:“很快就能出院啦,回家好好休养,下礼拜就能去公园遛弯了。”

【无管手术为何成“快速康复”利器?】

针对广大患者及读者朋友最为关心的“无管手术的优势体现在哪儿”,崔东主任特别指出:

1.手术前:无需置留尿管、胃管,减少插管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刺激。 2.手术中:无需气管插管,采用声门上气道管理,实施精准神经阻滞,显著减少肌松药物应用,手术过程更接近人的正常生理。 3.手术后:手术结束后患者即刻苏醒,可自行挪床,术后不到1小时即可下床活动,术后两小时恢复正常进食。不留置胸腔引流管或短期内放置一细小引流管,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加速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崔东强调,"需严格评估心肺功能、病灶位置及手术难度。对于像徐老这样的早期周围型肺癌,无管手术正在成为新的‘优选项’。”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肺癌早已不是“开胸劈骨”的代名词。正如崔东所说:“让患者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保有尊严和舒适,正是无管手术的人文温度。”(于炎术)

0 阅读:83
从彤健见

从彤健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