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柏林伯爵”号航母为何命运多舛?几次在王子与弃儿的角色辗转

兵道争战史 2023-12-23 07:58:05

1933年10月,希特勒借口德国遭受不平等待遇,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凡尔赛和约》的枷锁被打破了。在纳粹德国“海军重建计划”蓝图中,航空母舰将作为一种特别的“破交舰”存在于整支舰队中。

德国海军当时最主要敌人当然是英国皇家海军,英国皇家海军虽然有着庞大且实力强悍的舰队,却也有着漫漫的海上航运线需要守卫。

正是这些通往世界各地的航运线,为英国运来了出产自其全球各个殖民地的丰富物产;也正是这些物产,在长达350年的时间里滋养着这个国家。这些航运线可谓是维持着“日不落帝国”最后余晖的关键,“掐断它!”这是德国海军在下一次战争中的主要使命。

纳粹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

在雷德尔的脑海中,承担破交任务的德国海军分舰队从北海东南部的德国港口或者波罗的海出发,向北作长途航行绕过设得兰群岛,然后到达大西洋的主要作战区。

在穿过北海的往返途中,德国舰只极易成为英国机动舰队和飞机攻击的目标。因此,一艘在航速上足以跟上舰队,能沿途为整支舰队提供空中掩护,还能在与英国护航舰只交战时提供帮助的“载机巡洋舰”似乎是必要的。

显然,雷德尔的主要意图是令一支支游荡在大西洋伺机狩猎的德国海军分舰队成为一个完整而高效的整体——从装甲舰、潜艇到航母一应俱全,从而保证在绝大多数场合下,对参与护航的英国皇家海军形成局部优势。

然而,第二帝国海军并没有留下什么可以借鉴的遗产,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准备建造已经过了大约15年,德国国内从来没有设计、建造过符合现代化战场条件的此类舰种,航母的设计缺乏大量细节来进行支撑,这其中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勇敢”号航空母舰是在1928年2月21日下水的,代表了英国皇家海军在这个领域里最新的、最高的成就,而且,其设计排水量19230吨,设计最大航速高达32节,与雷德尔的要求相近,对于德国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为此,雷德尔派出了一名参谋军官利用“英国皇家海军开放日”的机会,亲自登上“勇敢”号进行“考察”。然而,在彬彬有礼的英国皇家海军军官陪同下,这位可怜的参谋军官并没能在“舱面”上看到除诱人的香槟和洁白的桌布以外的其他东西。

俗话说“西方不亮东方亮”,就在雷德尔一筹莫展之际,东方的日本却发来了邀请,这令德国海军不由得喜出望外。当然,日本人并不是慈善家,日本海军向德国海军施以“援手”,其动机显然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日本人在战略上需要德国在欧洲尽可能地吸引英、美的力量。

作为向德国方面示好的一种诚意,日本人决定向德国人展示“赤城”号的“全部秘密”,除了“忘记”告诉德国人这艘航母即将进行改装。

日本海军“赤城号”航母

1935年7月,雷德尔向日本方面派出了一个25人的“便装考查团”,将“赤城”号里里外外看了个遍,甚至还获得了近1吨重的图纸资料(主要是100份航母甲板设计蓝图的复印件),其设计上的细节对德国人日后的航母设计颇有好处。

事实上,雷德尔的军官在“赤城”号杂乱的甲板上还看到了更有吸引力的“好东西”——日本海军的那套完全不同于欧美海军的航空甲板作业方法,也许这才是此次“取经之行”的真正收益,远比舰艇平台设计本身更有价值。

德国海军军官从“赤城”号上忙碌却有序的甲板作业和飞机引擎持续发出的轰鸣声中,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才是航母,德国海军的航母项目也由此驶入了正途。

1935年11月16日,基尔的德意志船厂与第三帝国海军部签订了“A号舰”和“B号舰”的建造合同。此时,船厂预定建造“A号舰”的船台仍被“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占据着,直到1936年12月28日该舰舰体下水,“A号舰”才得以铺放第一根龙骨。

“A号舰”舰体直到1938年12月8日才宣告下水,显然,作为结构最复杂、建造难度最大的大型水面舰艇,航母需要极其厚重的工业基础沉淀。德国造船工业经历了一战后长达20年的萧条,在设计和建造如此复杂的战舰上多少有些力不从心。

然而,对于德国海军和纳粹政权来说,德国航母的下水不但意味着德国重回海军列强的行列,更意味着彻底打破了《凡尔赛和约》的枷锁,其政治意义非同小可。也正因如此,希特勒本人和一众纳粹军政高官都出席了当天的下水典礼。

希特勒一众高官参加下水曲礼

该舰被命名为“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伴随着军乐、掌声和四处飞溅的香槟酒沫缓缓滑下船台时,希特勒兴奋异常,情不自禁地对着这艘巨舰行了一个标准的纳粹举手礼。

下水后的“齐柏林伯爵”号航母舾装工程进展迅速,虽然主装甲带、舰桥还没有安装,但汽轮机和锅炉却已安装到位,150毫米舰炮、升降机和其他一些辅助系统也已经运抵船厂,完成度接近80%。

然而,1939年9月1日,战争的“突然”爆发却打乱了“齐柏林伯爵”号的建造节奏。纳粹最高统帅部的盘算,他们要打的将是一场激烈、残酷但却短促的“短期战争”,海洋只是一个不重要的辅助战场。

而在这场所谓的短期战争中,生产周期短、成效快的U艇被认为比大型水面舰只更为重要。因此,德意志船厂只得将大批本应用于建造“齐柏林伯爵”号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U艇的建造。这样一来,“齐柏林伯爵”号的优先级别自然被降低了,“B号舰”甚至干脆在1939年9月19日被勒令停止建造。

经过同希特勒本人一番言辞激烈的争论后,雷德尔于1939年10月多少争取到了一些东西——U艇建造的优先级别将被调到最高,不再继续开工任何新的大型水面舰艇项目,作为交换,包括“齐柏林伯爵”号在内的5艘在建的大型水面舰艇将继续建造下去直到完工。

可惜,1940年4月德军对挪威和丹麦的“征服”,成了“齐柏林伯爵”号航母命运的“绊脚石”。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海岸线防御作战成功的关键取决于能否为德国海军及时补充大量适于在狭窄水域活动的中小型舰艇。这样一来,本已有限的资源又要分去相当部分用来建造驱逐舰(或者说是大型鱼雷艇),包括“齐柏林伯爵”号在内的在建大型水面舰艇也就无可避免地要受到波及。

结果,在雷德尔的主动要求下,已经完工近85%的“齐柏林伯爵”号舾装工作被“暂停”。在斯堪的纳维亚战役进行间的1940年5月,其舰体上已经安装完毕的150毫米舰炮和大部分高射炮还被拆下,准备运往挪威作为岸防炮使用。

“齐柏林伯爵”号下水礼

为了躲避英国皇家空军的打击,1940年7月12日,已成为一艘“空壳船”的“齐柏林伯爵”号在“纳提鲁斯”号扫雷舰(M81)的护卫下,由3艘拖船从基尔拖往总督辖区北部的戈腾哈芬港(即今波兰的格丁尼亚)。

不过,原本是被“暂时”中止舾装的“齐柏林伯爵”号,在戈腾哈芬港的海水中一泡就是一年,直到“巴巴罗萨”开始前不久,才被人想起该“挪挪窝”了。

1941年6月16日,由于有情报显示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很可能对戈腾哈芬港实施先发制人的空袭,于是第三帝国海军司令部指示要在19日之前,将“齐柏林伯爵”号拖到更北边一点的地方重新下锚。

6月19日中午,“齐柏林伯爵”在两艘扫雷舰的护卫下,被匆忙拖离戈腾哈芬,于6月21日下午到达斯坦丁(即波兰人口中的什切青)的临时锚地,并在这里被伪装成一艘驳船。

当然,由于“巴巴罗萨”战役进展异常顺利,苏联飞机空袭的可能性很快就被排除了。所以,在两个月后的11月17日,“齐柏林伯爵”号又被拖回了戈腾哈芬。可惜的是,再次回到戈腾哈芬的“齐柏林伯爵”号并没有继续享受到“国宝”级待遇。

苏联红军的“一溃千里”,让所有人都认为这场“短期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了,“齐柏林伯爵”号的完工与否已经不再重要。结果,这艘本已接近完工的航空母舰不但被废物利用式的用作浮动仓库,甚至还被屈辱地改名为“祖格维克”号。

改名“祖格维克”号

不过,短短1个多月后,“齐柏林伯爵”号的命运却再次发生了转折。然而,究竟是什么拨动了“齐柏林伯爵”号的命运之弦呢?

首先,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受挫是“齐柏林伯爵”号再被想起的原因之一。此时战争不可避免地向长期化发展的趋势,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西线孤悬于欧洲一隅的英伦三岛,就成了希特勒的心腹大患——如果不尽快解决“英国问题”,两线作战的局面下,这个地方很可能成为一块危险的“溃疡”。

然而,“不列颠空战”的结果又表明,仅仅依靠从法国沿岸起飞的空中力量,不足以保证登陆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的顺利实施,海军力量特别是海基航空力量的辅助也被认为是必要的。结果,那艘几乎就要被遗忘的“平顶船”,又被想起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另一方面,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人对珍珠港进行的成功偷袭中,航空母舰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这一事实,令雷德尔和希特勒都倍感意外。

日本人从英国皇家海军使用航空母舰对意大利塔兰托进行的袭击中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鼓舞,将自己最好的6艘航空母舰用于偷袭锋芒毕露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结果,整个美太平洋舰队遭到重创;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日本航空母舰在整个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掀起了一阵又一阵可怕的风暴。

这令希特勒颇为感慨,不由得对航空母舰这一舰种进行了重新评估。1942年4月16日,希特勒亲自在东普鲁士拉斯滕堡附近的大本营中主持了一个有关航母的会议。作为这次会议的结果,仓库船“祖格维克”号摇身一变,又变回了国宝“齐柏林伯爵”号。

1942年5月13日,“齐柏林伯爵”号的舾装工作重新开始了。不过,作为一条战前下水的“老舰”,再次开工的“齐柏林伯爵”号在设计上已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必须根据几年的战争经验进行修正。

结果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齐柏林伯爵”号要进行的不仅仅是“续建”,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改建,工程量远远超过了剩余的12%(按照原设计,此时的“齐柏林伯爵”号已经完成88%)。为此,希特勒要求,将部分为U艇准备的人力、物力资源,重新转向“齐柏林伯爵”号。

舾装的“齐柏林伯爵”号

1942年8月,已经安装完一多半动力机组的“齐柏林伯爵”号首次进行了自主航行测试,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进展。然而,下面的工程在戈腾哈芬却是无法进行的,必须将整条舰体拖回“娘家”基尔才能继续开展。

不过,由于此时从戈腾哈芬到基尔的航线上,遭遇英国或是苏联飞机空袭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使“齐柏林伯爵”号“回家”的行程被一再推迟。直到1942年年底,才终于得以成行。

经过了几天东躲西藏的航行后,“齐柏林伯爵”编队总算于1942年12月3日平安抵达了基尔港。由于几个月时间在无所事事的等待中被白白浪费了,“齐柏林伯爵”号几乎刚刚下锚安顿下来,续建工程便争分夺秒地开始了。

到1942年12月30日,“德意志船厂”向雷德尔报告说,“齐柏林伯爵”号已经可以以25~27节的航速航行了。遗憾的是,此时的“齐柏林伯爵”号已经错过生命中最后的机会。

由于战局在几个月间再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对德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感到彻底失望的希特勒于1943年1月30日愤怒地决定,将德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所有残存的大型舰只退役,同时取消所有未完成舰艇的建造——“齐柏林伯爵”号航母的命运就这样注定了,再无回转的余地!

1943年2月2日,正在干船坞中加装水下防雷隔舱的“齐柏林伯爵”号被勒令停止施工。1943年4月15日,再次被改名为“祖格维克”号的“齐柏林伯爵”号先是被拖回戈腾哈芬,然后在4月23日又转移到斯坦丁(即今天波兰的什切青),最后在奥得河口的一处锚地被伪装成一个小岛。

河中的“齐柏林伯爵”号

纳粹就这样放弃了自己唯一一艘已经接近成形的航母,任由那巨大的舰体在海水的浸泡中腐蚀生锈。当1945年4月东线的战局彻底崩溃,苏联红军接近斯坦丁。正在忙于组织撤退的德国海军无暇他顾,只制定了一个紧急情况下解决“齐柏林伯爵”号的应急计划。

1945年4月25日下午6点,当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先头坦克营冲入斯坦丁城区时,时任纳粹德国海军“北线”集群司令奥拓·施尼温德海军上将马上下令,将“齐柏林伯爵”号炸沉以免落入敌手。

不过,“齐柏林伯爵”号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1945年8月17日,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第77打捞救援团检查了这条船。斯大林在获悉德国人的这条航母有可能被修复后,下令要在7天内将其打捞出水,然后拖回苏联港口。

1945年8月19日下午3:45分,“齐柏林伯爵”号奇迹般地上浮了!随后,成功被打捞起来的“齐柏林伯爵”号,在8月19日当天午夜便被急忙拖往喀琅施塔得。

从来没有过任何一艘航空母舰的苏联海军深知“齐柏林伯爵”号的价值,为此,在1947年2月2日,已经被拖到列宁格勒研究了近18个月的“齐柏林伯爵”号,被改名为“浮动平台PB-101”。

一边进行最后一轮测绘,一边对舰体进行加固和维修,准备在几个月后,将之作为模拟美国航空母舰的靶舰击沉,从而获得最后也是最宝贵的第一手数据。

1947年8月14日下午2:45,PB-101在4艘拖轮、1艘破冰船的帮助下,离开了列宁格勒,到15日晚,PB-101抵达预定海域,但试验在16日一早便正式开始了……当18日清晨的太阳升起来时,人们在海面上已经看不到PB-101那巨大的舰体了。

“齐柏林伯爵”号的葬礼

“齐柏林伯爵”号航母之所以命运多舛,首先来讲,在设计理念上的特立独行就注定了这一点。“齐柏林伯爵”号可能是历史上唯一一艘按照所谓“破交舰”标准设计建造的重型航母——高达35节的航速、厚重的装甲以及区区40架的舰载机,清晰的指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德国海军从未仔细考虑过使用舰载机本身作为航母打击力量的主体。“齐柏林”号的设计更像非主流的“载机巡洋舰”,其舰载机只是瘫痪英国运输船队护航舰艇的“钝化剂”和“空中保护伞”,破交舰队中的高速主力舰才是海战的主力。

所以在纳粹的盘算中,如果德国海军能够在1940年或者是1941年年底之前,获得两艘“齐柏林伯爵”级航母,那么作为小型破交舰队的旗舰,分别与“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希佩尔海军上将”号、“欧根亲王”号等德国海军主力舰组成特混袭击舰队,轮流出击,再以一定规模的U艇艇群相配合,北大西洋运输线被彻底切断是可能的。

毕竟“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威力有目共睹,“希佩尔海军上将”级的威力对付“盟国条约”型重巡轻而易举,而“齐柏林伯爵”级航母本身也具有高航速、强火力、不错的防护力和40架性能良好的舰载机。

这样的一支编队尽管规模可能不大,但却五脏俱全,相对于绝大部分盟军护航舰队,都可能拥有从空中、水面到水下的全面优势;而盟军为对付这样一支编队就要集结3艘战列舰、1~2艘航空母舰的重兵。可问题在于,即便到了1944年,盟军又能组织起几支这样的编队进行密集护航呢?

更何况,破交作战的精髓在于,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包括“齐柏林伯爵”级航母在内,大部分德国海军主力舰为此对航速和续航力进行了普遍的优化,在漫长的海上交通线完全可以随心所欲的四处出击,盟军将很难承受由此带来的持续压力……于是我们可以想象,一旦北大西洋航线不能保证安全可靠,战局恐怕就不仅仅是拖长几年的问题了!

“齐柏林伯爵”号航母服役想像场景

可惜的是,这样的一个如意算盘最终却并没有打成。虽然“齐柏林伯爵”级航母首舰舰体早在1938年12月8日已经下水,但直到1943年却仍然没有建成——此时,以“俾斯麦”为首的几艘主力舰相继折损,“提尔皮茨”龟缩不出,希特勒本人已经对德国水面舰艇部队彻底绝望,最终破交任务完全交给了U艇的“狼群”。这就令原本作为破交舰队配套舰只建造的“齐柏林伯爵”级彻底断了“生机”。

然而,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齐柏林伯爵”号的建造周期为什么如此之长?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可理喻的拖沓?问题的关键是,纳粹对海军建设的方向性迷失才是根源所在。

包括“齐柏林伯爵”级航母在内,绝大多数德海军大型水面舰艇都是按照“破交战”这个大的战略理念设计建造的。这实际上意味着德国海军是以英国皇家海军为主要假想敌的。然而问题在于,纳粹对于英国的态度却始终是矛盾的,甚至是心存幻想的。

希特勒骨子里对英帝国始终充满了敬畏,无论是上台前还是上台后,都不止一次或明或暗地表示过,作为“与日耳曼人几乎同样优秀的一个种族,英国人有资格与德国人一起行使对这个世界的统治权”。

结果这就使德国海军的建设方向,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混乱,“齐柏林伯爵”号之于德国海军的意义也就模糊了起来。也正因如此,虽然两条“齐柏林伯爵”级航母在1936年年底相继开工,这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满足希特勒的虚荣心,标志着德国对《凡尔赛和约》的公然藐视和重回海军列强的荣耀。

“齐柏林伯爵”号下水时的英姿

然而,希特勒真的重视这两条航母的军事用途么?显然不是的。既然无意于挑战英国人最为看重的海权,那么“齐柏林伯爵”级航母对纳粹的吸引力,暂时也就止于一场华丽的下水典礼了。于是,很少有人意识到,1938年12月8日一经下水,“齐柏林伯爵”号的身份便从“王子“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

事实上,按照当时的设想,“齐伯林伯爵”号建成后将首先用于北海。然而,英德双方对峙的北海因北大西洋暖流的冲击波涛汹涌,海况常年不好,且水面相对狭窄,航空母舰在这个海区应用不仅严重缺乏回旋余地,而且舰载机的起降就是大麻烦!

在陆基空军完全能够实施掩护的情况下发展航空母舰在北海争夺制海权,不仅是技术、资源上的浪费,而且由于舰员、飞行员都需要长期培训,仅仅这个时间周期就根本无法跟上德国军事战略的步伐。更何况,“齐伯林伯爵”号能否冲出北海这个风景欠佳的“澡盆”是令人怀疑的。

作为当时德国海军的掌舵人,雷德尔却宁愿相信希特勒在政治上对英国的“怀柔”已经取得了成效,深信至少在1946年甚至是1948年之前,德国与英国都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对抗。

结果,实际上意味着在设计“齐柏林伯爵”号时,德国海军所奉行的既定战略已经开始发生动摇。已经下水的那个巨大舰体,其存在也就变得越发“尴尬”起来。

令人感到更为吃惊的是,到了1939年1月,尽管希特勒已决定要在几个月后进攻波兰,但当雷德尔向他提交了那个庞大的“Z计划”时,好大喜功热衷于搞惊人之举的心理因素,对希特勒起到了神奇的作用,这个即便在最顺利的情况下,也要到1948年才能完成的浩大工程居然很快得到批准。

在雷德尔的清单中,Z计划包括下列各类舰艇:10艘巨型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8艘装甲舰或重巡洋舰、4艘航空母舰、44艘轻巡洋舰、68艘驱逐舰、90艘鱼雷艇和249艘潜艇。

显然,这个计划的重点是建立一支足以与英国皇家海军正面抗衡的强大水面舰队,以图用10年时间,再打造一支强大的“公海舰队”,偷鸡摸狗的“破交战”已经被放弃了。

“齐柏林伯爵”号想像场景

结果,资源的分散又造成了“齐柏林伯爵”号后续工程的进一步拖沓——此时的“齐柏林伯爵”号已经成了“Z计划”中4艘同型舰只的先导舰,带有浓厚的试验色彩,雷德尔更不急于将之投入现役。

结果,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9月1日爆发后,德国海军远没有为这样一场战争做好准备,希特勒也匆忙对“Z计划”和包括“齐柏林伯爵”号在内的所有在建大型水面舰艇叫停,转而将资源用于更为急需的驱逐舰和U艇。虽然在雷德尔的争取下,“齐柏林伯爵”号的续建勉强还在维持着,但实质上却已经沦为了“弃儿”。

当然,此后欧洲战场的局势一度令人“意外”。虽然在入侵挪威的行动中,德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损失惨重,然而1940年5月10日开始的法国战役,仅仅经过了40多天便以德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结,不但法国“彻底退出了战争”,英国远征军残部也“光着屁股”逃回了不列颠。这让开战以来承受着皇家海军巨大压力的雷德尔看到了希望。

当时的德国从上到下普遍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胜利啊!马上也要同英国实现和平了!一切都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面发展,它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快得多!

雷德尔自然也抱有同样的乐观,西线的战争似乎可能就此终结的情况下,如果解决掉英国已经成了一个政治问题,“齐柏林伯爵”号的建成与否已经无关紧要了。

结果,勉强维持着舾装的“齐柏林伯爵”号的重要性进一步下降,先是在1940年5月“暂时停工”,然后又在法国正式投降后的1940年7月,以防备空袭的借口被拖走“闲置”了起来。

然而,如果英国当时接受德国的条件,它将丧失它在世界上积聚了几百年的政治威望,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支配权”。这完全违背英国人民所具有的顽强而富于反抗精神以及未获全胜不甘罢休的民族特性的。因此,英国政府于1940年7月18日声明,他们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继续作战。

可惜的是,被欧洲大陆的一连串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德国人,忽略了英国人这份声明中表达的决心,并没有估计到同英国还要进行一场长期的决定性的战争,即便是不列颠空战的挫败也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希特勒更是宣称,对任何不能在6个月内完成的项目,都不再给予理睬。结果,被认为已经无关紧要的“齐柏林伯爵”号就这样在戈腾哈芬的海水中,无所事事地泡了两年,直到1941年底-1942年初在莫斯科城下碰壁,“短期战争”的梦想已然破灭,英国开始利用其海军优势对苏联进行“输血”时,为“破交战”量身定制的“齐柏林伯爵”号才被重新想起。

拖动过程中的“齐柏林伯爵”号

可惜的是,虽然“齐柏林伯爵”号在1942年4月16日被决定继续建造,然而将这个巨大的舰体从戈腾哈芬拖回基尔却用了太多的时间。当它在1942年12月3日好不容易回到“娘家”时,情况又再次发生了变化。

随着美国海军的参战,大西洋上的实力对比已经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依靠小规模的大型水面舰艇编队实施“破交战”,已经失去了意义。此时兵力得到缓解的皇家海军,又加强了对北方航线的护航力度,“英王乔治五世”级高速战列舰的全面服役更是令德国大型水面舰艇仅有的性能优势也黯淡了下去。

强大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大部分时间只能畏缩在港中,这引起了希特勒的强烈不满,进而对德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存在的价值也产生了怀疑。

1942年12月31日的巴伦支海海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吕佐夫”编队和“希佩尔海军上将”号编队被指责为“怯战”,希特勒彻底失去了对德国大型水面舰艇部队的信心,威胁要将所有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拆掉回炉造坦克。

在随后与雷德尔爆发的激烈争吵中,这位德国海军的灵魂人物被愤怒的希特勒解除了职务。随着雷德尔的解职,“齐柏林伯爵”号的最终命运也被彻底注定了——作为潜艇部队的指挥官,接替雷德尔的邓尼茨完全无法容忍“齐柏林伯爵”号这类大量吞噬资源的“怪物”。

结果,到了1943年2月2日,“齐柏林伯爵”号的命运之钟走到了尽头,再无起死回生的希望。随后的“祖格维克”号只是作为一具没有生命的“尸体”,在奥得河上继续飘荡了近2年的时间……

飘荡中的“齐柏林伯爵”号

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延续,但是就具体到战争过程中的装备来说,并不是一句口号就能立刻解决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于海军来讲更是如此。

海军与陆军、空军有着极大的不同,由于其主要作战装备是凝结了国家全部工业精华的战舰,故而不可避免地成为三军中耗资最大、营建周期最长、见效也最慢的军种,以至于有着“百年海军”之说,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健性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的建造过程中,我们却看到,作为国家决策者的希特勒,在海军政策上却尽显短视,对于海军战略的态度始终是晦暗不明的,这就造成了“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的“悲剧”,就像那句水手们低声吟唱的古老歌谣:“水兵的坟墓没有鲜花……”

0 阅读:21

兵道争战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