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菲律宾达沃市的街头被绿色人潮淹没——15万民众身着杜特尔特家族标志性绿衫,要求释放前总统并庆祝其生日。这场席卷全球237个城市、吸引50万人参与的声援活动,将马科斯政府推向执政以来最大危机。
杜特尔特子女形成政治合力:长女莎拉作为副总统,支持率飙升至39%,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政治人物;长子保罗与次子塞巴斯蒂安组织海外劳工联盟,在荷兰、新加坡等地同步发起声援。这场行动精准打击马科斯软肋——民调显示其支持率已从23%腰斩至14%,执政联盟在5月中期选举前岌岌可危。
家族动员的背后是菲律宾传统政治逻辑的延续。正如NSYSU研究指出,该国政治长期由家族寡头主导,2021年全菲81个省中,76个仍由世袭政治家族掌控。杜特尔特家族通过棉兰老岛基地盘,展现远超马科斯阵营的基层动员能力。
马科斯长姐伊梅的倒戈更具杀伤力。4月3日,她将以参议员身份召开第二次听证会,此前已揭露关键证据:总统未经司法程序直接下令逮捕杜特尔特,涉嫌违反《菲律宾宪法》第3章第1条。更致命的是,最高法院对违宪指控保持沉默,暗示司法系统对总统的离心倾向。
这场姐弟决裂源于权力分配失衡。作为家族长女,伊梅原本掌握全国60%的椰子产业配额和23个地方政治网络,但马科斯执政后将其核心资源转交妻弟运作。这种"去家族化"改革,反而激化传统政治结构的反弹[5]。
民众的抗议更深植于生存危机。菲律宾3月通胀率攀升至6.1%,大米价格同比上涨23.7%,全国27.2%家庭经历非自愿饥饿,数据创三年新高。这种经济颓势与杜特尔特时期形成鲜明对比——其执政末期,菲律宾贫困率曾降至16.6%的历史低点。
马科斯的经济政策被指重蹈家族覆辙。其力推的《大米关税法》导致进口激增,本土农民收入缩水30%;而价值32亿美元的基建项目,63%合同授予总统亲属关联企业。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治理模式,正在重演1986年人民力量革命前的社会矛盾。
国际刑事法院(ICC)的介入使局势复杂化。虽然ICC同意有条件释放杜特尔特,但马科斯拒绝配合的态度,暴露其借国际司法打击政敌的真实意图。这种操作引发主权争议——前司法部长格瓦拉指出,政府若承认ICC管辖权,将违反菲律宾宪法确立的司法独立原则。
随着5月选举临近,菲律宾正站在政治转型的十字路口。这场权力游戏不仅关乎家族兴衰,更将检验东南亚第三大经济体能否摆脱"强人政治"的历史循环。正如达沃市抗议者高举的标语所示:"我们要面包,不要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