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统一的争议之声,一直都在。
2023年环球时报年会,台海议题再度登场。
两岸学者唇枪舌剑,火花四溅。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张亚中开门见山——两岸问题,本质是中国内战未完结的后续。
但他话锋一转,道出敏感症结:台湾民众接受的,是“台湾也是国家”的长期灌输。
一旦统一,这个“国家”的名义将不复存在。在岛内,不少人视之为“尊严被吞没”。情绪抵触,不可小觑。
于是张亚中呼吁大陆“换位思考”。
大陆换位思考?
两岸关系,从不是一夜定局的偶发事件。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和平解放台湾”起,大陆对台政策不断更新:六十年代“一纲四目”提出统一框架;八十年代“叶九条”开出实质条件;九十年代,两岸在模糊中达成“九二共识”;进入新时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官方主张。每一步,都是在摸索中前行,每一轮调整,都力求和平解决。
大陆的立场始终明确: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可能。
但这份善意不是无底线的迁就。只要还有一线和平的希望,大陆就不惜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

但面对“台独”挑衅和外部势力干预,该强硬时绝不手软。必要措施从未排除,对准的不是普通台湾民众,而是极少数图谋分裂的政治操盘手,以及背后的外部推手。
眼下台海局势再度紧张。其源头不在大陆,而在民进党当局一意孤行地“倚美谋独”。与此同时,美国某些政客热衷于“以台制华”,甘愿把台湾推上火线,借此牵制中国发展。
但世界主流仍向和平,民意渴望稳定。海峡两岸,无论身份立场,大多数人都不愿将未来押在战争的赌桌上。如何妥善解决台湾问题,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心愿。只要愿意放下偏见,坐下来谈,哪怕立场不同,也可能找到对话的起点。
然而,现实并不理想。民进党不仅否认“九二共识”,还公然鼓吹“两岸互不隶属”。他们将“台独”包装为所谓的“本土意识”,把民族大义让位于政治算计,把统一前景当作禁忌话题。
岛内教育、舆论、政策全面倾斜,只为制造一个“台湾是国家”的幻象。
这种“幻觉政治”,表面上是尊严,实则是操控。

台湾大学教授张亚中指出,岛内民众从小被教育台湾是一个“国家”,自然对统一产生抵触。
这种心理落差,确实值得大陆警惕和理解。但理解不代表无条件退让。
几十年来,大陆已反复“换位思考”,从善意沟通,到让利合作,无不体现诚意。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克制并未换来对等回应,反倒助长了民进党的误判。他们不承认“一个中国”,却妄称互不隶属,试图从法律、政治、文化层面彻底切断两岸血脉。
大陆不反对台湾民众的生活方式,不敌视普通百姓的认同习惯。
但“台独”是红线,是挑战国家底线的行为。大陆有责任、有能力,也有手段,遏制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
所谓尊严问题
张亚中提出,台湾应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重建身份认同,承认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然而,问题来了。在不久前的会议中,他却提出,大陆应“换位思考”,理解台湾人难以接受统一,是出于一种“尊严”焦虑。
既然他承认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那他理应清楚:台湾自古属于中国。这不是主张,而是史实。

部分岛内民众之所以会误认台湾是“一个国家”,根源并非“天然独”,而是长期受“去中国化”教育与“台独”舆论操控所致。
在这种被扭曲的认知之上要求大陆换位思考,是否已偏离了讨论的起点?是否是在合理化一场被设计的认知错乱?
台湾民众的身份混乱,并非一日之寒。日本殖民期间强推“皇民化”,撤退的国民党又带来了“外省人”与“本省人”的对立。
身份困惑,代际传承。只要两岸未实现统一,这种社会撕裂就不可能彻底弥合。
统一,不仅是政治整合,更是一次精神归位。让台湾民众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中国人。
而岛内的混乱显然不是天降之祸。长期以来,民进党当局执意推进“台独”议程,以教材洗脑、舆论塑造、政策倾斜,全方位实施文化断裂战略。
在这种背景下谈“尊严”,究竟是为谁争,争的又是什么?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1992年,双方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明确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不是国与国的关系。正是在这一共识的支撑下,台湾曾获得一定程度的国际空间;也是在这一前提下,两岸经济交流驶入快车道。
现在倒好,张亚中一边承认“九二共识”的价值,一边又对“台湾是国家”的错误认知表达同情,这种左右摇摆的立场,本质上是否就是在动摇共识的根基?
回顾历史,自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台当局长时间推行的是“一中反共”的路线,教育系统内也承认两岸同属中国。
直到“台独”势力崛起,才开始系统性地进行认知切割。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大量台湾民众坚持“我是中国人”,说明民族认同并非不可逆,只是被有意压制。
问题的关键,从来不在民众是否愿意认同中国,而在于台独势力是否放手。那些真正热爱和平、理解历史的台湾人,从未将统一视为“被吞并”。他们要的不是岛内的空谈主权,而是真正的安定、发展与尊重。

几十年来,大陆始终对台展现善意。自ECFA到“惠台26条”,从人文交流到贸易通道,大陆一边推进政策融合,一边在经济上给予台湾巨大让利。
台湾每年从大陆获取上千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占其GDP的四成以上。大陆在用实际行动维护两岸关系,而不是嘴上功夫。
问题在于,这样的“倾斜”,并未换来应有的感恩或认同。反倒养出了一批“吃饭砸锅”的“白眼狼”,配合外部势力甘当遏制中国的工具。
说到底,失望从不是因为大陆不努力,而是因为努力被当作理所当然,甚至被反咬一口。
如果真要谈“换位思考”,不妨先扪心自问:到底是谁制造了台湾的身份错乱?
是谁在有意识地切割历史?是谁将民众的正常认同视作“思想犯罪”?
两岸走到今天,不是因为大陆太强硬,而是因为对方太会演戏。
一方在沉默中让利,一方却在舆论中反噬。这种非对称的沟通,注定无法持久。
两岸只有统一
张亚中还有一个备受争议的主张,名为“两岸统合论”。
所谓“统合”,核心理念是“一中三宪”,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各自保有宪法体制。
这就是所谓的“欧盟模式”——一欧二十七宪。
亦或说是“苏联式结构”——一苏十五宪。

张亚中主张建立一个大屋顶,两岸同处其中,台湾与大陆名义上平等共处,台湾甚至可以像前苏联时期的乌克兰、白俄罗斯一样,在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拥有“某种席位”。邦联,仅负责大方向,其余事务,则交由各自宪政体系自治。
具体操作路径也不复杂:先由双方坐下来谈,签订和平协议,台湾承诺不搞分裂,比如修改教材、回归中国史观、公开承认“一中”原则,作为交换,大陆则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接着,按部就班,先推动经贸融合,再建立自贸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最终逐步过渡到邦联或联邦。整个过程无时间表,甚至可以“千年等一回”。
是否最终建立邦联结构,也要由台湾“内部共识”决定。
说白了,大陆全面让利,而台湾只需要说一句“不搞分裂”,剩下的,就等。
这现实吗?一点都不现实。
这种构想并不新鲜。

早在2001年,陈水扁就在元旦讲话中提出所谓“统合论”,打的就是“经贸文化融合先行”的算盘,试图在维持“现状”的名义下,逐步强化“台独”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
但当年“统合论”的最大特征,正是其语义操作上的精密包装:它刻意用“统合”替代“整合”,借“统一”之“统”字包裹“独立”之意。“统合”不过是一次语言上的回避,一种程序上的包装。
它不讲结果,只谈过程;它不明确统一的目标,却模糊强调合作的“必要性”。
事实上,“统合”在文字意义上并无国家统一的确定指向,“统”不等于“统一”,“合”更不意味着国家一体化。所谓“统合论”,其本质并不在“统”,而是以“统”为幌,实则在延宕统一,争取实质独立的空间。
张亚中的版本,也并未跳出这一逻辑陷阱。

他将一整套政治结构设计寄托于“台湾人内部共识”,但对现实却视而不见。
难道几十年“去中国化”教育后,还期待岛内自动形成统一认同?难道在“台独”势力把持教育、媒体与行政的今天,还指望靠“水到渠成”完成统一?
如果方向模糊、动力缺失、执行落空,这样的构想与其说是方案,不如说是拖延术。
更关键的是,整个设计将大陆置于“单边让利”的位置。
换句话说,台湾说一句“暂时不独”,大陆就要在政治、经济、国际事务中全面配合,甚至在国际组织中为其“谋名”。
如此“平等”,恐怕只是对台湾单方面的纵容。
早些年,台湾地区前副领导人吕秀莲也曾提出所谓“中华联邦”的设想,本质与“统合论”如出一辙。
这听上去像是在寻求共识,实则是刻意绕开一个问题:台湾到底是不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们提出的所谓“统而不一”“分而不独”,看似中庸,实为回避。
目的很清楚,就是希望在名义上仍挂“中国”之名,在实质上则维持“台湾个体”的存在。
对于这类文字游戏,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早就给出明确回应。
他在记者会上强调,实现国家统一,要基于两岸关系的法理和现实。这个法理和现实就是,海峡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

若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从未脱离过国家版图,那所谓“统合”,又要“合”谁?又要“统”谁?两个从未对等存在的实体,谈什么“邦联”架构?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中,统一始终是主线。即便朝代更迭,王朝更替,也未曾改变国家统一的总体趋势。
统一,是根本利益所在,是民族命运的逻辑起点。
而台湾,自古与大陆血脉相连,从来不曾以一个独立国家的形式存在。
今日台海的隔阂,是内战遗留加外部干预的结果,绝非两个国家自然生长的分离。
与其说当前状态是“两岸对等”,不如说是被迫割裂的非正常状态,是一段历史暂时的中断。
而“统合”一词,正是对这段割裂状态的承认与延续。
它并不解决问题,只是换了种方式拖延问题。
更值得警惕的是,拿“欧盟模式”来比照两岸,属于彻底脱离历史与现实的类比。
欧盟的出现,是基于欧洲民族国家长期分裂、战争频发、经济困顿的背景,最终各国在保留主权的前提下寻求某种“联合机制”。
但欧洲本就没有统一传统,也没有统一认同,“欧盟”从未试图变成一个政治上的统一国家。
而中国恰恰相反。中国历史以“大一统”为轴心展开。
正因如此,“欧盟模式”在中国语境下根本水土不服。

以一个不统一的结构来解决一个本应统一的问题,不仅逻辑错乱,还会延误历史正轨的重建。
未来两岸的走向,终将回归统一。不是因为谁妥协得多,而是因为历史、法理与现实都已给出答案。
所谓“统合论”,说到底,是一种假装理性、实则逃避的温吞式拖延。
而统一,不是某些人能搁置不谈的选择题,而是这个民族必须完成的时代命题。
参考资料:
关于张亚中“两岸统合论”到“一中三宪”的思想脉络研究
田惟嘉
张亚中吕秀莲主张用“两岸统合”取代“两岸统一” 国台办回应中国新闻网


用户10xxx96
祖国统一是中国56个民族的共同愿望与最终目标!
得休休处且休休
姓张的,不要信口开河,满嘴胡言!你吃的是饭吗?怎么从嘴往外喷大粪呢!
好地方
不要距台湾疯人说闭话,不认中国就开打,毫不留情,没时间跟这些反叛汉奸耗着?
岁月
我们的口号是寸土不让,只收领土,不要国贼和汉奸。
实事求是
台湾人认为台湾是一个国家,是井中之蛙,联合国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用户10xxx80
歪理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