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时,张闻天也写了一封“万言书”,比彭德怀写得更激烈

历史客栈 2024-12-09 11:01:26

1959年的庐山会议时,彭德怀因为写了一封“万言书”,受到了批判。

其实,彭德怀的这封信并没有“万言”,只有3000多字而已,倒是庐山会议的另一位主角张闻天,写了一篇长达15000多字的长文,提到的内容也比彭老总写的更加激烈,堪称真正的“万言书”。

当时,张闻天正担任政治局候补委员、外交部副部长,参加了这次会议。

早在彭老总写那封信之前,张闻天就有过写信的想法了,他的秘书萧扬后来回忆说:“7月10日左右,闻天同志对我说,我们来合作,给毛主席写一封信吧。……他解释说,讲话说一句少一句容易出毛病,还是写成文字好推敲。”

不过,因为这封信主要是萧扬写的,张闻天感觉内容有点空洞,没有体现出自己想说的话,就暂时放下了。

7月14日,彭德怀把自己写的信交给了毛主席,两天后,毛主席在这封信的开头加了个标题,叫《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发给大家讨论,让这次会议转变了风向,开始批判彭德怀。

张闻天看过彭德怀的那封信后,感觉说的内容都是真实的,没有问题,不明白为什么会受到批判,就决定亲自写一份材料,支持一下彭德怀。

因为写的内容比较多,直到7月21日上午才写完,张闻天就在21日下午在华东组的会议上作了发言,足足讲了三个小时才讲完。

在发言的过程中,张闻天好几次被打断,好几个人都说他讲的是错误的,但张闻天没有让步,坚持把这份材料讲完了。

参加这次会议的胡乔木后来回忆说:“这个发言对当时‘左’倾错误的分析批判是认真的、周到的,也是客观的。在他发言以前,我已经预感到将有一场风暴,曾经给他打电话劝他少讲一些,但是他还是把他想讲的话都讲了。这充分表现了他忠实于党的事业而不考虑个人得失安危的崇高品质。”

那么,张闻天到底讲了什么呢?

这篇长文后来收录在《张闻天选集》里,长达15000字,包括13个部分:1.大跃进的成绩;2.缺点;3.缺点的后果;4.对缺点的估计;5.产生缺点的原因;6.主观主义和片面性;7.政治和经济;8.三种所有制的关系;9.民主和集中;10.缺点讲透很必要;11.光明前途问题;12.关于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13.成绩和缺点的关系。

光看这些小标题就可以看出来,除了第一个是讲大跃进的“成绩”,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在讲大跃进的“缺点”和“问题”。

要知道,即使是彭德怀的那封“万言书”,也只是分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大跃进的成绩,第二部分讲存在的问题,基本上是一半对一半,可想而知,张闻天写得有多么严重!

比如第三条“缺点的后果”,张闻天写道:“虚报浮夸、强迫命令,情况已发展得相当严重,带来的损失也相当大。它造成信誉损失,使我们党在人民中、在国内外,失掉了信用。……群众中本来是有不同意见的,但是不允许讲话,不允许怀疑,怀疑了就给扣帽子,怀疑派、观潮派之类,下放太多,体制紊乱,造成了半有计划、半无政府状态,发展了某些地方的本位主义、地方主义,破坏了各地区之间的协作关系。总之,这些缺点损害了我们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以至在国外的信誉。”

在第九条“民主和集中”中,张闻天写得更激烈:“我们不要怕没有人歌功颂德,讲共产党英明、伟大,讲我们的成绩,因为这些是客观存在的事情,怕的是人家不敢向我们提不同意见。绝不能因为人家讲了几句不同意见,就给扣上种种帽子。为什么不能听听反面意见呢?刀把子、枪杆子,都在我们手里,怕什么呢?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人,一定能够听,也一定会听的。”

在第十二条“关于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中,张闻天更是明确肯定了彭老总的意见,说:“他讲的话可能严重了一些,但是,浮夸风确实是严重的,是很大的问题,现在也不是已经完全解决了。彭德怀同志说‘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使我们容易犯左的错误’,这个问题不说可能更好一点,说了也可以,但是,刮‘共产风’恐怕也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

可以看到,跟彭德怀的那封“万言书”相比,张闻天写的更加激烈,提到的问题也更加严重,那么,为什么对他的批判却没有彭德怀重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彭德怀写的信更早,这次批判运动也是因为他的这封信引起的,张闻天只能算是“从犯”;二是因为彭德怀的地位和威望更高,当时,彭德怀是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而张闻天只是政治局候补委员、外交部副部长,打倒彭德怀自然比打倒张闻天更有代表性。

还有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刘少奇后来在“七千人大会”说过:“有些同志也讲过一些同彭德怀同志讲过的差不多的话,例如什么大炼钢铁得不偿失呀,什么食堂不好、供给制不好呀,人民公社办早了呀,等等。但是,这些同志和彭德怀不一样,他们可以讲这些话,因为他们没有组织反党集团,没有要篡党。彭德怀同志带领我国军事代表团在国外走了几个月,回来以后就急急忙忙写了那封信,是有阴谋的。”

可见,彭德怀受到批判的主要原因并不在那封信本身,而是中央怀疑他组织了“反党集团”,还有“里通外国”。

当然,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彭德怀并没有这两个问题,这是对他的错误批判,后来也得到了平反。

(参考资料:《庐山风云》《张闻天选集》《毛泽东与彭德怀》)

2 阅读:930
历史客栈

历史客栈

《旧闻新知》主编,《读者·原创版》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