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得果断打得痛快,打出了西南地区半个世纪的安宁,让越南明白了谁才是这里的大哥,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场战争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耗掉当时庞大的军火库存。
如今我们回顾战争历史,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最为津津乐道的是解放军炮兵充沛的武德,但其实这些武德都是存货,是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而准备的。
1958年苏联提出要在中国的领土上建立长波电台为核潜艇提供支持,同时组建联合舰队,
那个年代中国哪来的核潜艇,所以这实际上就是想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也被认为是中苏关系破裂的一个重要信号。
1960年苏联单方面撤走所有在华投资和援助,中国迎来了建国后最困难的10年。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9年中苏边界战争爆发,3月份的珍宝岛保卫战,8月份铁列克提武装冲突,双方互有伤亡,矛盾几乎达到了历史顶峰。
苏联一方面对于自认为的小弟不接受摆布感到丢了面子,一方面认为中国和西方私下里眉来眼去达成了某种共识,经过研判得出中美将联手对付自己的假设,于是决定升级局势。
70年代初苏联在蒙苏边境和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甚至一度动了核打击中国的念头,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中苏交恶20年,中国面临的军事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那个年代所有事情都要为战备让路,中国空军当时的涂装全部是白色,就是为了提高核爆下的生存率。
当时军工产能满负荷运转,生产出来的物资是一个天文数字,3000万民兵队伍,1600万支56半、56冲、56式班用机枪,上百亿发子弹,数十亿枚手榴弹和不计其数的各种炮弹,可以说不打三战用不完,打了三战估计还是用不完。
当时主流火炮比如85mm加农炮,122mm榴弹炮等等,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是按照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假设来准备,这个等级的军力绝对是任何一方阵营都想要拉拢的存在,更何况我们还有原子弹。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国家之间的博弈其实也是一个道理,苏联如此霸道,他不光是对中国,在冷战期间美苏争霸也是一样的咄咄逼人,再加上中国所展现出的实力和价值,所以毫不意外的迎来了80年代中美第一次蜜月期。
基于当时主要大国间逐渐形成的核平衡和对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判断,70年代末的中国接连发生了两件大事,改革开放和教训自以为有苏联做靠山开始公然反华的越南,
国内军队建设给经济发展让路,国际上积极斡旋为惩戒越南争取有利的舆论支持,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消耗掉多年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生产的庞大军火储备。
把重心从全民战备转移到经济建设是一个极度痛苦但又无比正确的过程,因为不论是储存维护还是销毁如此规模的武器弹药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让它们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释放价值,就成了一个水到渠成的绝佳选择。
十年老山轮战,既锻炼了队伍,又清理了老旧库存,更让越南认清了形势,一举三得不可谓不高明。
达瓦里氏
苏联解体的隐患在越南反击战就开始种下了,对外连续失败的外交和军事。经济和政治上带来的压力造成国内民众对苏联的极度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