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真的考不动了。”这是近期《三联生活周刊》独家自制家庭治疗纪录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第一集中,一个因成绩焦虑自残的14岁女孩对镜头说的第一句话。
在纪录片的评论区里,无数家长留言:“孩子怎么会因为成绩想不开?”而这些留言背后,是一场关乎生命与分数的价值观战争。

【当成绩成为唯一度量衡】
在纪录片中,父亲反复质问女儿:“不上学,你的人生就毁了!”这句话撕开了中国家庭的集体焦虑——我们将“成功人生”简化为“考名校-找高薪工作-买房结婚”的线性公式,却忘了问孩子:“你快乐吗?”
下面这两组数据,揭示了青少年当下的现实“惨状”:
·中科院2021年调查显示,26.4%的青少年存在抑郁症状,重点中学比例更高;
·徐凯文教授研究的“空心病”群体中,68%的优等生坦言“活着没意义”。
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表示,这些孩子并非脆弱,而是在“分数即尊严”的价值观下,逐渐失去对生命的感知力。就像纪录片中的一位家庭治疗师所说:“当孩子说‘不想活’,其实是在替整个家庭喊疼。”

【从“做题机器”到“完整的人”】
荣新奇教授曾言:每个孩子都是未被破译的密码本,成绩只是其中一页。
在纪录片中,当治疗师让全家用“超能力”形容孩子,母亲迟疑地说:“她...特别会安慰流浪猫。”一直沉默的女孩突然抬头:“我能听出每只猫叫声里的情绪。”这一刻,她不再是“年级第58名”,而是独一无二的“情绪翻译官”。
那么,同样的问题给到文前你:“你的孩子有什么‘超能力’?”,你会给出什么答案呢?如果你也像这位母亲一样“迟疑”,建议你尝试这样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1.制作“闪光时刻日历”:每天记录孩子3个非学业优势(如“画画很棒”);
2.开设家庭“夸夸会”:每周用具体事例互相点赞(避免空洞的“你真棒”);
3.定制“人生错题本”:将考试失误转化为性格成长案例(如“数学粗心=观察力待提升”)。

教育家张文亮有这样一句诗:“教育是慢的艺术,像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荣教授也强调——孩子存在的价值,远大于任何分数!
如果你和孩子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请不要忽视,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与指导。我们“新概念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专业的支持:
·亲子催眠疗愈:化解代际创伤,重塑依恋关系。
·家庭疗愈方案:定制科学教养策略,让爱回归本质。
最后,给每位家长一句话:当孩子出现学习问题时,希望你们想接住的不是坠落的分数,而是坠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