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初期因唐玄宗急需胜利扭转形象导致高仙芝与封常清被处死

史海撷英 2023-12-10 17:29:43

提到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时期,许多人都会最先想到汉、唐。诚然,汉朝、唐朝在鼎盛时期都拥有领先于当时世界的强大国力,且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可谓安居乐业。国家的富强需要极强的军事实力作为保障,西汉时期,卫青、霍去病两大名将征讨匈奴,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并被奉为大汉的“帝国双璧”。尤其是漠北之战更让二人名垂青史,“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骠骑始为出定襄,当单于。捕虏言单于东,乃更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郎中令为前将军,太仆为左将军,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襄为后将军,皆属大将军。兵即度幕,人马凡五万骑,与骠骑等咸击匈奴单于。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既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迟明,行二百余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余级,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余粟以归。大将军之与单于会也,而前将军广、右将军食其军别从东道,或失道,后击单于。大将军引还过幕南,乃得前将军、右将军。大将军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前将军广,广自杀。右将军至,下吏,赎为庶人。大将军军入塞,凡斩捕首虏万九千级。是时匈奴众失单于十余日,右谷蠡王闻之,自立为单于。单于后得其众,右王乃去单于之号。骠骑将军亦将五万骑,车重与大将军军等,而无裨将。悉以李敢等为大校,当裨将,出代、右北平千余里,直左方兵,所斩捕功已多大将军。军既还,天子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师率减什三,取食于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属骠骑将军,会与城,不失期,从至檮余山,斩首捕虏二千七百级,以千六百户封博德为符离侯。北地都尉邢山从骠骑将军获王,以千二百户封山为义阳侯。故归义因淳王复陆支、楼专王伊即靬皆从骠骑将军有功,以千三百户封复陆支为壮侯,以千八百户封伊即靬为众利侯。从骠侯破奴、昌武侯安稽从骠骑有功,益封各三百户。校尉敢得旗鼓,为关内侯,食邑二百户。校尉自为爵大庶长。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而大将军不得益封,军吏卒皆无封侯者。”

作为历史上最强的外戚,又是名将,所以皇帝对二人也十分包容。像李敢因为李广自杀而去找卫青问责,“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广死军时,敢从骠骑将军。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霍去病给舅舅报仇把人直接射杀,汉武帝仍然包庇他。可见霍去病的受宠程度。

到了唐代,其实也有两位将领被誉为“帝国双璧”,他们一个出身于高句丽贵族,一个是罪人的后代,却为大唐帝国立下赫赫战功。可惜的是,由于征讨安禄山失利,他们遭受谗言陷害,最终都惨遭唐玄宗处死,这二人便是高仙芝与封常清。

高仙芝本是高句丽贵族,总章元年(668年)唐高宗派李勣、薛仁贵等将领攻灭高句丽后,高仙芝之父高舍鸡离开故土加入了唐军,并凭借战功不断升迁。“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少随父至安西,以父有功授游击将军。年二十余即拜将军,与父同班秩。事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未甚任用,后夫蒙灵察累拔擢之。开元末,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当时源自鲜卑的达契部叛乱,“开元末,会达奚部落背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叶,玄宗敕灵察邀击之。灵察使仙芝以二千骑自副城向北至绫岭下,遇贼击之。达奚行远,人马皆疲,斩杀略尽。”由此一战成名。

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尔吉特)原为唐朝属国,是吐蕃(今青藏高原)通往安西四镇的交通要道。《旧唐书》记载:“勃律国,在罽宾、吐蕃之间。开元中频遣使朝献。”开元初年,小勃律王没谨忙因为受到吐蕃的压迫,不远万里赶赴长安朝拜,并受到唐玄宗隆重的接待。没谨忙为求得唐朝的庇护,“父事帝。”由此博得皇帝欢心。在这种无比亲密的氛围下,小勃律跟唐朝订立盟约,决定共同对抗吐蕃。

小勃律示意图

吐蕃为避免遭受腹背受敌的困境,便多次侵扰小勃律,一度还夺取其九座城池。“没谨忙求救北庭,节度使张孝嵩遣疏勒副使张思礼率锐兵四千倍道往,没谨忙因出兵,大破吐蕃,杀其众数万,复九城。”事后,没谨忙派大首领察卓那斯摩没胜入朝致谢,并重申效忠之意。然而“小勃律去京师九千里而赢,东少南三千里距吐蕃赞普牙。”如此不利的情况,给唐朝有效地保护被吐蕃持续侵扰的小勃律制造了难题。果不其然,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最终攻破小勃律,并将其置于自己的控制下。

吐蕃赞普把女儿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为妻,小勃律国遂归附于吐蕃,吐蕃进而控制了西北二十多国,中断了他们对唐朝的朝贡,唐朝几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数次派兵讨伐,因地势险要,加之吐蕃进行援助,皆无功而返。“天宝六载,诏仙芝以步骑一万出讨。是时步兵皆有私马自随,仙芝乃自安西过拨换城,入握瑟德,经疏勒,登葱岭,涉播密川,遂顿特勒满川,行凡百日。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也。仙芝乃分军为三,使疏勒赵崇玼自北谷道、拨换贾崇瓘祐自赤佛道、仙芝与监军边令诚自护蜜俱入,约会连云堡。堡有兵千余。城南因山为栅,兵九千守之。城下据婆勒川。会川涨,不得度,仙芝杀牲祭川,命士人赍三日备集水涯,士不甚信。既涉,旗不沾,鞯不濡。兵已成列,仙芝喜,告令诚曰:‘向吾方涉,贼击我,我无类矣。今既济而阵,天以贼赐我也。’遂登山挑战,日未中,破之。拔其城,斩五千级,生禽千人,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万计。仙芝欲遂深入,令诚惧,不肯行。仙芝留羸弱三千使守,遂引师行。三日,过坦驹岭,岭峻绝,下四十里。仙芝恐士惮险不敢进,乃潜遣二十骑,衣阿弩越胡服来迎, 先语部校曰:‘阿弩越胡来迎,我无虑矣。’既至,士不肯下,曰:‘公驱我何去?’会二十人至,曰:‘阿努越胡来迎,已数娑夷桥矣。’仙芝即阳喜,令士尽下。娑夷河,弱水也。既行三日,越胡来迎。明日,至阿弩越城。遣将军席元庆以精骑一千先往,谓小勃律王曰:‘不窥若城,吾假道趋大勃律耳。’城中大酋领皆吐蕃腹心,仙芝密令元庆曰:‘若酋领逃者,弟出诏书呼之,赐以缯彩,至,皆缚以待我。’元庆如言。仙芝至,悉斩之。王及妻逃山穴,不可得,仙芝招喻,乃出降,因平其国。急遣元庆断娑夷桥,其暮,吐蕃至,不克度。桥长度一箭所及者,功一岁乃成。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还连云堡,与令诚俱班师。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高仙芝以“假途灭虢”让小勃律放松警惕,取得大胜。“天宝六载八月,仙芝虏勃律王及公主趣赤佛堂路班师。九月,复至婆勒川连云堡,与边令诚等相见。其月末,还播密川,令刘单草告捷书,遣中使判官王廷芳告捷。”然而,立下如此大功的高仙芝却因为将捷报直接上奏唐玄宗而遭到了昔日伯乐、如今上司夫蒙灵察的斥责。“军至河西,灵察怒,不迎劳。既见,骂曰:‘高丽奴,于阗使尔何从得之?’仙芝惧,且谢曰:‘中丞力也。’又曰:‘焉耆镇守使、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皆何从得之?’答曰:‘亦中丞力也。’灵察曰:‘审若此,捷书不待我而敢即奏,何邪?奴当斩,顾新立功,故贷尔。’仙芝不知所为。令诚密言状于朝,且曰:‘仙芝立功而以忧死,后孰为朝廷用者?’帝乃擢仙芝鸿胪卿、假御史中丞,代灵察为四镇节度使,而诏灵察还,灵察惧。仙芝朝夕见,辄趋走,灵察益惭。”

两年后,高仙芝击败朅师国、突袭石国、大破突骑施,接连取得惊艳战绩,于是被龙颜大悦的唐玄宗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后又加封右羽林大将军。“九载,讨石国,其王车鼻施约降,仙芝为俘献阙下,斩之,由是西域不服。”天宝十载(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献其所俘获的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朅师王,车鼻施行被唐玄宗所杀。唐玄宗以其功勋卓著,加授开府仪同三司。不久,又任命他为武威太守,并代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但当地各民族坚决挽留安思顺,此令未能实行,遂改任右羽林大将军。

“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怛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因为这次失利,高仙芝被革去安西四镇节度使,改任右金吾卫大将军。

高仙芝

天宝十四载(755年),高仙芝被封为密云郡公。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十一月,安禄山据范阳叛。是日,以京兆牧、荣王琬为讨贼元帅,仙芝为副。命仙芝领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应赴京兵马,并召募关辅五万人,继封常清出潼关进讨,仍以仙芝兼御史大夫。十二月,师发,玄宗御望春亭慰劳遣之,仍令监门将军边令诚监其军,屯于陕州。”十二月,屯兵陕郡的高仙芝再度见到了当年的老部下,同为大唐帝国“双璧”之一的封常清。

根据《旧唐书》记载,“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犯罪流安西效力,守胡城南门,颇读书,每坐常清于城门楼上,教其读书,多所历览。外祖死,常清孤贫,年三十余,属夫蒙灵察为四镇节度使,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材能,每出军,奏傔从三十余人,衣服鲜明。常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一傔。常清细瘦目类脚短而跛,仙芝见其貌寝,不纳。明日又投牒,仙芝谓曰:‘吾奏傔已足,何烦复来!’常清怒,倨谓仙芝曰:‘常清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仙芝犹未纳。常清自尔候仙芝出入,晨夕不离其门,凡数十日,仙芝不得已,补为傔。”

由于在外祖父的教导下从小认真读书,封常清的文化水平放在军中可谓鹤立鸡群。“开元末,会达奚部落背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叶,玄宗敕灵察邀击之。灵察使仙芝以二千骑自副城向北至绫岭下,遇贼击之。达奚行远,人马皆疲,斩杀略尽。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具言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事颇精审。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仙芝军回,灵察赏劳,仙芝去奴袜带刀见。判官刘眺、独孤峻等逆问之曰:‘前者捷书,谁之所作?副大使幕下何得有如此人?’仙芝曰:‘即仙芝傔人封常清也。’眺等揖仙芝,命常清进坐,与语如旧相识,众人方异之。以破达奚功,授叠州地下戍主,便以为判官。累以军功授镇将、果毅、折冲。”靠着随高仙芝多年征战立下的战功,封常清不断得到升迁,此外,他还因为治军严格而收获了将士们的敬畏。

安史之乱爆发后,封常清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奉命前往洛阳招募兵马讨伐叛军。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十一日(756年1月17日),封常清兵败于汜水。十二月十三日(756年1月19日),安禄山攻陷东京洛阳,封常清率残部退守陕郡投奔老上司高仙芝。会面之后,高、封二人都认为当务之急是退往潼关,守卫好长安城的最后一道门户。“是月十一日,封常清兵败于汜水。十三日,禄山陷东京,常清以余众奔陕州,谓仙芝曰:‘累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常清、仙芝乃率见兵取太原仓钱绢,分给将士,余皆焚之。俄而贼骑继至,诸军惶骇,弃甲而走,无复队伍。仙芝至关,缮修守具,又令索承光守善和戍。贼骑至关,已有备矣,不能攻而去,仙芝之力也。”不过,唐军在撤退途中遭遇叛军追赶,白白损失了大量军械物资。

这时的唐玄宗被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弄得手足无措。毕竟自己七岁在武周之时就敢怒斥武懿宗:“天授三年十月戊戌,出阁,开府置官属,年始七岁。 朔望车骑至朝堂,金吾将军武懿宗忌上严整,诃排仪仗,因欲折之。上叱之曰:‘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则天闻而特加宠异之。”随后又接连发动唐隆政变、先天政变,将韦皇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一一铲除,掌握大权,缔造了著名的开元盛世。“上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建言:‘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委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取名实相副者闻奏。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李林甫虽然有结党、谄媚的因素,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唐玄宗一朝确实是一个巅峰。在唐玄宗执政时期,先后出现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李白、杜甫、王忠嗣等等名垂青史的人物,在内政外交各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到了晚年,唐玄宗已经沉浸在自己的盛世之中,根本想不到会有这种突变。即使之前张说、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纷纷提醒唐玄宗,说安禄山必反,但他就是不信。而且,从前唐玄宗任相,都是三四年就换了,可李林甫在相位上一坐就是十九年,也从此可见,晚年的唐玄宗已经没有了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朝气,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成绩的自满和玩弄权术的心机。他这时候曾经差点又一次闹出来“废王立武”,也曾经一日杀三子。他对于权力的掌控和欲望可见一斑。但是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这么信任的安禄山竟然来了一出“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

其实,这个时候的军事局势和楚汉战争以及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很相似。只要有人守住这个大门,吸引叛军主力,其余兵力不断截断叛军的后勤道路就可以取胜。当年楚汉战争便是如此。刘邦本人和项羽主力对峙,而韩信、英布、彭越则不断在后方“挠楚”。汉景帝时期,周亚夫也是和汉景帝商量好:“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而这时候,如果高仙芝、封常清能牢牢守住潼关,郭子仪等人也在后方活动,对安史叛军形成了威胁,长此以往,唐朝必然能获得胜利。可是李隆基不是刘邦、刘启,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长期的安宁和胜利让李隆基无法安心,他根本不愿意承认这个痛苦的现实,自己用人不当,没听谏言,导致天下大乱。这时候的他只想着用一场大胜利来扭转自己的形象,让自己重新成为一个克乱定武的中兴之主。在这种心理下,李隆基自然很容易被谗言所误导了。

退守潼关后,高仙芝、封常清的确拦住了来犯的叛军,眼看安史之乱正在向对唐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十四载,入朝,十一月,谒玄宗于华清宫。时禄山已叛,玄宗言凶胡负恩之状,何方诛讨?常清奏曰:‘禄山领凶徒十万,径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方忧,壮其言。翌日,以常清为范阳节度,俾募兵东讨。其日,常清乘驿赴东京召募,旬日得兵六万,皆佣保市井之流。乃斫断河阳桥,于东京为固守之备。十二月,禄山渡河,陷陈留,入罂子谷,凶威转炽,先锋至葵园。常清使骁骑与柘羯逆战,杀贼数十百人。贼大军继至,常清退入上东门,又战不利,贼鼓噪于四城门入,杀掠人吏。常清又战于都亭驿,不胜。退守宣仁门,又败。乃从提象门入,倒树以碍之。至谷水,西奔至陕郡,遇高仙芝,具以贼势告之。恐贼难与争锋,仙芝遂退守潼关。”不过,此时曾与高仙芝有怨的宦官边令诚却趁机发难,“玄宗闻常清败,削其官爵,令白衣于仙芝军效力。仙芝令常清监巡左右厢诸军,常清衣皁衣以从事。监军边令诚每事干之。仙芝多不从。令诚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逗挠奔败之状。玄宗怒,遣令诚赍敕至军并诛之。”

“令诚至潼关,引常清于驿南西街,宣敕示之。常清曰:‘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初,常清兵败入关,欲驰赴阙庭,至渭南,有敕令却赴潼关,自草表待罪。是日临刑,托令诚上之。其表曰:‘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始,常清败,径入关,欲见上陈讨贼事。至渭南,有诏赴潼关。常清忧惧,为表以谢,且言:‘自东京陷,三遣使表论成败,不得对。’又言:‘臣死后,望陛下无轻此贼,则社稷安。’”“常清既刑,陈其尸于蘧蒢上。仙芝归至厅,令诚索陌刀手百余人随而从之,曰:‘大夫亦有恩命。’仙芝遽下,遂至常清所刑处。仙芝曰:‘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谓令诚曰:‘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其召募兵排列在外,素爱仙芝,仙芝呼谓之曰:‘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兵齐呼曰:‘枉!’其声殷地。仙芝又目常清之尸,谓之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遂斩之。”

最终,大唐帝国的“双璧”以一种相当草率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随着他们遇害,唐军彻底无力抵御叛军,唐玄宗也只好逃往了川蜀。或许,在被迫杀害心爱的杨贵妃、被迫成为毫无实权的太上皇时,唐玄宗会为自己当年的决定感到悔恨吧。

0 阅读:80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