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一来,本想着能和家里那对 10 岁的双胞胎女儿来一场温馨的亲子时光,想象中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分享假期里的趣事,母慈子孝,一片祥和。可现实却给了我狠狠一击,每天家里都在上演 “手机争夺战”。
一大早,我还在厨房哼着小曲儿准备早餐,满心期待着喊孩子们起床吃早餐,享受一下温馨的家庭氛围。谁知道,走进她们房间,好家伙,两个小家伙正躲在被窝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在屏幕上飞速滑动,对我的呼喊充耳不闻。那专注的劲儿,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手机里的游戏和短视频。
吃饭的时候,我特意把饭菜摆得满满一桌,想让大家好好享受这顿美食,增进一下感情。结果呢,她们手里还是紧紧握着手机,边吃边看,饭菜都凉了也没吃几口,嘴里还时不时发出 “咯咯” 的笑声,完全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把我和餐桌这边的现实世界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本以为假期能和孩子好好亲近亲近,可这手机却成了我们之间的一道鸿沟。相信不少家长都和我有一样的遭遇,孩子一到寒假,就被手机牢牢 “拴住”,这可怎么办才好呢?孩子沉迷手机,真的成了家长们寒假里最头疼的难题。
与孩子取得共识,让手机不再是 “敌人”
一开始,我也和大多数家长一样,简单粗暴地制止孩子玩手机。只要看到她们拿着手机,我就立刻冲过去,一把夺过,然后开始苦口婆心地说教:“手机有什么好玩的,多伤眼睛啊,不准玩了!” 可每次这样做,换来的都是孩子的哭闹和不满,甚至还会和我顶嘴,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我意识到,单纯的制止根本行不通,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更强了。
后来,我静下心来,换了一种方式。我找了个周末的下午,和孩子们坐在客厅,心平气和地聊起了手机。我先问她们:“宝贝们,你们觉得手机好玩在哪里呀?” 大女儿抢先说:“爸爸,手机里的游戏可有意思了,我能和好多小朋友一起玩。” 小女儿也接着说:“还有那些搞笑的短视频,每次看都能让我笑个不停。”
我点了点头,接着说:“爸爸知道手机有很多有趣的地方,能给你们带来快乐。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一直玩手机会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呢?” 孩子们听了,都陷入了思考。过了一会儿,大女儿小声说:“我最近看东西好像有点模糊了,是不是玩手机玩的呀?” 我趁机说:“对呀,长时间看手机屏幕,眼睛会很累,视力就会下降。而且,如果一直玩手机,你们就没时间去做其他更有意思的事情啦,比如出去和小伙伴们玩耍,或者看一本有趣的书。”
接着,我又和她们聊起了手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比如可以用手机查阅资料、学习新知识,还能和远方的亲戚朋友视频聊天。通过这次深入的交流,孩子们渐渐明白了,手机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能无节制地玩。从那以后,每当她们想要玩手机的时候,都会先问问我,而且也能自觉控制时间了。我这才明白,和孩子取得共识,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手机的利弊,远比强制制止要有效得多。
虽说和孩子达成了共识,可光有口头约定还不够,得有实实在在的规则来约束,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控制玩手机的行为。于是,我们一家人又坐在一起,开始制定手机使用公约。
我拿出一张白纸和一支笔,对孩子们说:“宝贝们,我们现在一起想想,怎么制定玩手机的规则,这样既能让你们玩得开心,又不会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孩子们一听,都来了兴致,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大女儿说:“我觉得每天最多玩一个小时手机就好啦,不然时间太长了。” 小女儿也跟着点头:“对,而且吃饭的时候不能玩手机,不然饭菜都不好吃了。”
根据孩子们的提议,我们最终确定了几条规则:每天玩手机时间限制在 1 小时以内,时间到了就必须把手机交出来;吃饭、睡觉的时候不能玩手机,手机要放在客厅的固定位置;如果违反规定,第二天就要减少半小时的玩手机时间。
为了让规则更有仪式感,我们还把公约写在了纸上,贴在了客厅最显眼的地方。一开始,孩子们还有些不适应,偶尔会忘记规则。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小女儿下意识地就想拿手机,我轻轻敲了敲桌子,指了指墙上的公约,她立刻反应过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把手机放了回去。
慢慢地,孩子们越来越自觉,不仅能遵守规则,还会互相监督。自从有了这个手机使用公约,家里因为手机引发的矛盾明显少了很多,孩子们也能更好地平衡手机娱乐和其他活动的时间。事实证明,合理的规则就像给手机使用戴上了 “紧箍咒”,能让孩子在享受手机乐趣的同时,不被它过度影响。
拿起手机,开启创意亲子拍摄之旅
当规则逐渐稳定下来,我开始思考,能不能让手机发挥更多积极的作用呢?偶然间,我发现孩子们对手机里的拍照和录像功能很感兴趣,于是,一个新的想法诞生了 —— 和孩子们一起用手机拍摄作品。
某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对孩子们说:“宝贝们,今天咱们不玩手机游戏,也不看短视频,用手机来拍点好玩的东西怎么样?” 孩子们满脸疑惑,小女儿嘟囔着:“拍东西有什么好玩的呀?” 我笑着说:“相信爸爸,等拍完你们就知道啦!”
我们带上手机,来到了附近的公园。公园里的景色美不胜收,绿树成荫,湖水波光粼粼。我教孩子们怎么取景、怎么调整角度,还鼓励她们发挥想象力,寻找独特的拍摄对象。大女儿发现了一朵盛开的野花,兴奋地跑过去,蹲下身子,用手机认真地拍摄起来,嘴里还念叨着:“爸爸,你看这朵花多漂亮,我要把它拍得美美的!” 小女儿则对湖面上的鸭子情有独钟,追着鸭子拍了好多视频。
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一边讨论,一边尝试,欢声笑语回荡在公园里。回到家后,我们一起把拍摄的素材整理出来,制作成了一个小视频,配上欢快的音乐。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得不得了,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
从那以后,我们经常一起用手机拍摄,记录社区里的生活场景,比如邻居家可爱的宠物、社区举办的活动等等。通过拍摄作品,孩子们不仅对手机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只是把它当作娱乐工具,还培养了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亲子关系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亲密,手机反而成了我们增进感情的纽带。
回想起之前,我才惊觉自己在孩子兴趣爱好培养上做得是多么不足。孩子沉迷手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活中没有足够有趣的事情吸引他们。作为家长,我难辞其咎。
于是,我决定做出改变。一个晴朗的周末,我带着孩子们去爬山。一路上,孩子们兴奋不已,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刚开始,小女儿还嘟囔着 “要是能玩手机就好了”,但当我们走进山林,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树林、潺潺的溪流,一下子吸引了她们的注意力。大女儿兴奋地指着路边的野花说:“爸爸,你看这花和我们之前拍的不一样!” 小女儿也忙着去追蝴蝶,笑声在山林间回荡。
爬到山顶,俯瞰着山下的美景,孩子们的脸上满是喜悦和满足。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外面的世界远比手机里的虚拟世界精彩得多。从那以后,我们经常一起去公园写生,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眼中的美景;一起去图书馆,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一起参加手工制作活动,发挥她们的创造力。
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少。放学回家后,不再是第一时间拿起手机,而是主动提出要去做其他有趣的事情。其实,孩子天生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只要我们家长多花些时间,带他们去探索手机之外的生活,就能帮他们打开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远离手机的诱惑。
在解决孩子沉迷手机问题的过程中,我还深刻意识到,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深远影响。以前,我自己也是个十足的 “低头族”。下班回到家,往沙发上一躺,就习惯性地拿起手机刷新闻、看视频,一玩就是好长时间。我以为孩子还小,不会在意这些,可没想到,我的行为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她们。
有一次,我让孩子去写作业,自己却在一旁玩手机。孩子小声嘟囔:“爸爸你都在玩手机,为什么我要去写作业?” 那一刻,我愣住了,才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多么不妥。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改变。在家的时候,我尽量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陪伴孩子上。
当孩子在写作业时,我会坐在旁边看一本书;当一家人一起吃饭时,我会把手机调至静音,专心和家人聊天。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要手机了。她们看到我放下手机,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也开始模仿我。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孩子的眼中。想要孩子不沉迷手机,我们首先要以身作则,放下手机,用心去陪伴孩子,给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我们的引导下,正确对待手机,健康快乐地成长。
回顾这段和孩子 “斗智斗勇” 解决手机沉迷问题的历程,从最开始的焦虑、无措,到后来找到方法后的从容应对,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去尝试,就一定能找到适合孩子的解决方案。
和孩子取得共识,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明白手机的利弊,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制定明确的规则,给手机使用加上合理的限制,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用手机拍摄作品,挖掘手机的积极用途,让孩子看到手机不一样的价值;关注手机外的生活,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参与各种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不再依赖手机带来的短暂快乐;而父母以身作则,则是贯穿始终的关键,为孩子树立起正确的行为标杆。
这些方法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它们不仅能帮助孩子摆脱手机的过度束缚,更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创造力、观察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们作为家长,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所以,家长们,别再为孩子沉迷手机而烦恼、焦虑了,行动起来吧!尝试用这些方法,和孩子一起开启一段健康、快乐的成长之旅。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定能看到孩子的改变。
最后,我也很想听听大家的故事。你们在面对孩子玩手机这个问题时,又有哪些有趣的经历、成功的经验或者困惑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交流,共同进步,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