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寒遇上湿,不是不补阳,是时候未到!
最近门诊就遇到一个患者,胃寒、腹胀、怕冷,喝点凉水就拉肚子,受寒容易流清水涕。自己用了附子理中丸,结果口干、下巴长痘,舌苔变的黄厚腻,问我是怎么回事?
我就跟他说“燥烈之补,有碍寒湿”。
什么意思呢?给大家也解释解释:
就是单纯的补阳,虽然能蒸干水湿,但药性太燥烈了,也会伤阴。一个把握不好,水湿没化掉,反而阴津受伤了。
所以这个患者,我让他把附子去掉,换成祛湿的厚朴、豆蔻、茯苓。
再把补气的人参、白术去掉,加上理气行气的陈皮、木香。
把方子从温中补虚驱寒,变成温阳行气利水,这就是厚朴理中汤。
用温通的中药,让水湿走得更快,从小便排出去。
结果这个方子加减两周,胃寒的毛病就没有犯了。所以啊,有时候补阳不如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