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都是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日本大部分地名都是用汉字书写的,汉字的数量有限,这样一来中日两国难免会出现地名“双胞胎”。
中国福建省有个霞浦县,濒临大海的霞浦县海产品相当丰富,也很美味。而在日本东京附近,也有一个霞浦湖。
汉字“浦”本意就是水边或者河流入海的地方,在日本,也可以用“浦”来命名湖泊。日本第二大湖霞浦(霞ヶ浦)也在大海附近,它位于日本茨城县东南部到千叶县东北部之间,东京东北方向60公里,是由沙丘和沙洲隔开外海而形成的淡水湖。它是数个湖所组成,总面积达22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约是湖面面积的10倍。
老照片
依日本国土交通省的定义,霞浦是由西浦、北浦、外浪逆浦、北利根川、鳄川、常陆利根川等所构成的水域总称,其中西浦是其中最大的湖泊,面积为172平方公里,所以有时候霞浦也专指西浦而言。
茨城县
霞浦湖是关东地区著名的旅游湖泊。霞浦湖以其标志性景观“霞浦帆船”闻名世界,被誉为“夏天的风景诗”,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欢迎。但是,霞浦湖并非一直风景如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在高速发展时忽视了环境保护,湖泊沦为污水池,日本也被冠名“公害列岛”。霞浦湖自然也是众多受害者之一。
茨城县水户市
好在,日本渐渐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流域内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霞浦湖爆发大规模蓝藻,水质逐渐恶化。为此,茨城县于1981年颁布《霞浦湖富营养化防止条例》、1982年设立霞浦湖净化对策促进本部,日本政府也于1984年颁布《湖泊水质保护特别措施法》。
霞浦湖从1986年开始实施第1期水质保护计划,其水生态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3条。总结起来就是拦截污水、净化湖水、及时监测。
第一条是采用生态工程方法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处理,防止过多污染物进入水体。这一策略包括采用先进的现场污水处理系统、脱磷和资源恢复系统、有益微生物浓度提高系统、河渠混合净化系统、使用土沟的非循环净化系统以及基于3层厌氧滤床的土壤自然净化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方法综合治理污水,防止过多有害物质流入湖泊。
其次,采用生态工程方法对水体和水质进行净化。第一种方法是水培可食用植物,利用芦苇和香蒲等水生植物的根部大量繁殖淡水蛤类净化水质;其次采用超声除藻系统,通过超声波辐射杀死藻类,并利用超级分解菌分解处理;接着建立高效超导絮凝过滤系统,通过磁力分离去除液体中的磁性颗粒;最后利用有益微生物去除丝状蓝绿藻,以湖底淤泥作为原料来净化污染的湖泊和河流。
除了对污染物的防治以及湖泊水质的修复,日本还重视污染情况的监测,开发了现代化的水体水质管理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近红外光消光(NIR法)对水进行多参数快速分析,需要监测的项目包括氮、磷和化学需氧量,及时掌握水质变化,为及时有效治理提供第一手资料。
日本治理霞浦湖取得了成效,现在的霞浦湖已经发展成著名的旅游区了。日本除了东京之外,其他地方的自然山水也还不错,看腻了大城市,不妨去小城市和乡村走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