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航天员出差太空后,脸都会变得浮肿?原因让人心疼

宇宙天文馆 2024-08-09 15:18:47

航天员,因为在神秘的外太空工作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朗读者》第三季中,我国空间站中的三位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中为观众朋友们进行了朗读。

然而人们却发现航天员们似乎丰满了许多,难道是空间站里的生活条件太好,让航天员们都“变胖”了吗?

空间站的“伙食标准”

在《朗读者》第三季中,航天员王亚平、叶光富、翟志刚进行了富有激情的朗诵, 翟志刚在朗诵结束之余还表演了一个“太空后空翻”。

细心的观众很快就发现,这三名刚刚进驻太空空间站的航天员,较一个月之前在陆地上的模样有了改变,原本可见棱角的脸颊都已经变得丰满圆润,翟志刚甚至都已经能够看出“双下巴”。

有人说是在空间站中航天员们没有过多的活动空间,再加上空间站内所提供的食品营养丰富,这些航天员是“胖了”;

还有人对比了聂海胜、汤洪波等在天宫一号中工作过的航天员照片进行对比,“圆润”的脸庞也似乎印证了网友们的推测。

诚然,相比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时,杨利伟只能够吃叫做“一口食”的方便性即食食品,如今的航天食品中已经有了数十种食品选择。

不仅有了我国传统的米饭,而且还根据航天员的个人口味、籍贯差异准备了数十种中餐炒菜,可以说是解决了“众口难调”的问题,比如景海鹏是山西人,在他的食谱中就有了专为他添加的“老陈醋”。

到了神州十三上天时,叶光富就有了一次在太空过年的经历,当时他还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给人们表演了一次“一口一个”的吃饺子绝活,并且还说能够吃上三种馅的水饺,着实让地面上的围观网友羡慕不已。

到了神舟十五以后,航天员不仅能够在太空中自己种、自己做菜,而且还能从地面“点外卖”,真正的实现了“天地同餐”。

如今的航天员们已经能够吃上罐头食品、脱水食品,还有120多种丰富的食品可以供航天员们选择,有素有肉、可咸可甜。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航天员的食品也并非单纯的补充营养、调剂口味而已,其中也有着很多的科技含量在里面,而他们也并非是简单的“胖了”。

因为航天员到了太空之后会变得味觉减退,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所以在太空中航天员们经常会对榨菜、香辣等咸辣口味的菜更感兴趣,反而对那些人们生活中常见到的肉类、蛋类食品不感兴趣。

所以,即便他们摄取的营养能够保持身体所需的基本营养,但很基本不会出现人们所说的一个月就“吃胖”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这些航天员的脸上和四肢看起来都“胖了”呢?

“罪魁祸首”失重

从影视资料以及空间站的视频中,经常能够看到航天员们在空中用“跳跃”的方式行走,有时候还能轻松地完成一个“空翻”,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都处在一种失重的状态。

众所周知,人们在地面上无论是行走还是跑跳,都会受到地球重力的影响,人们所说的重量也是以重力相对稳定的前提来说的。

但是当人到了离地球几十公里的太空时,就会摆脱一定的地球引力,就连人的“重量”也会减轻,也就会出现人们看到的失重状态。

准确来说,在太空中的航天员也并没有摆脱引力,只不过是随着飞行器在绕着地球高速旋转,一部分重量在远离地心引力的情况下被失重的情况给忽略了。

因为人们的身体已经适应了在普通重力下的生活环境,所以当航天员在太空中享受这一种地面难以尝试的体验时,身体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首先就是肌肉和神经组织因为已经适应了正常重力下的生活,在处于失重状态下都会产生一定的紊乱,从而出现神经影响平衡能力、肌肉的反应能力下降等情况出现。

在航天员陈冬的日记中就有过“身体不受控制,像是神经反射都慢了几个拍”这样的记录。

其次,就是血液循环系统发生的改变。

因为航天员从地面到宇宙中需要摆脱地球重力,所以就要用反作用力增加相应的推力,简单来说就要给飞行器增加超过地球重力的推力。

这时在飞行器中的人体就会承受更多的重力负荷,为了防止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才会在航天员和战斗机飞行员的身上经常能够看到那种特制的抗荷服。

尽管到太空之后航天员可以脱掉抗荷服,但是身体内的内脏却要继续适应失重的状态,所以心脏的血液排出量、血液容量都会发生改变。

一些航天员在进入失重状态初期会出现因为血压的问题所产生的恶心、嗜睡等情况,这也是因为体液的压力问题所产生的生理反应。

这就是航天员们看起来像是“胖”的根本原因。用简单一点的话来解释,就是人的头、手等皮肤表面,不受控制的产生了“水肿”。

同时,因为皮肤、肌肉以及神经都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所以在航天员的脸上也会出现神奇的“拉皮”效果。

所以,表面上看起来航天员是“胖了”,但实际上却是他们身体在太空中所呈现的一种非正常状态。

危险的太空生活

目前在国际空间站中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纪录保持者是437天的苏联航天员波利亚科夫,美国最长的单次纪录是340天的凯利。

根据这些航天员落地之后的相关数据表示,在太空的航天员们,所面对的身体反应并不只是重力所带来的“胖了”那么简单情况。

美国方面针对凯利落地之后和他的双胞胎兄弟之间所进行的对比,发现了凯利的体重下降、颈动脉扩张、皮肤水肿,以及在DNA等细胞方面都出现了与地表生活状态存在很大的变化,最终总结出了包括失重因素在内的六种因素会直接影响航天员们的身体健康。

在人体内,有一种被称为“细胞发动机”的线粒体,主要是在人体细胞中产生化学能、为细胞和人体提供动力。

被宇宙射线的辐射后,线粒体和氧化应激的失衡会让航天员的身体产生不可逆的变化,有研究称将会更容易引起细胞变化甚至是癌变,从而威胁航天员的生命。

另外,被宇宙射线辐射后的航天员还会显现出DNA损伤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只是出现在外太空里,当航天员回到地球表面之后,被射线拉长的端粒又会逐渐恢复。

不过,这种看似神奇的情况并不只是“表演”了一场“伸缩秀”,这也是同样会引发人体产生病变甚至基因突变。

除了宇宙射线,失重和密闭空间也会给航天员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损伤。

人身体的机能是始终保持在运动、微损伤、修复和再生长的仿佛循环状态,如果因为受到外力影响而长时间不使用的肌肉和神经,就都会发生萎缩和退化的情况,在太空的失重状态下也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通过对航天员身体的观察,发现平均每个月在失重环境下引起的骨质流失都在1%到2%之间。

尽管可以通过让航天员摄入维生素的方式来补充营养,但是却很难够能进行有效的恢复,通常只有到地面之后在2年以上的恢复期才能够完全恢复正常。

同时,因为长期处于失重状态,人体长的肌肉长时间处于松弛状态,这就让航天员不得不经常进行针对性的恢复肌肉训练,所以在空间紧张的空间站里也都会有专门的锻炼设备,用来防止患上快慢肌肉衰退症。

尽管航天员在回到地面之后都会接受系统性的治疗和调养,极个别人在几个月内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但仍然有人会被射线辐射、机能退化甚至受到变异的细菌感染而终身患病。

由此可见,航天员在数百公里高空上空间站的工作并非人们想象的那种能够“吃胖了”那样光鲜,而是充满了生命的危险。

结语

如今,我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已经不再是被别人技术封锁的中国,而是已经成为了其他国家主动找上门要求加入我们空间站的先进国家,这是与数代航天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密不可分的成果。

每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在天空中闪烁的群星中,必定将会有更多属于我国的璀璨明星。

参考资料

[1]《长时间在太空工作生活对航天员身体有何影响》谭晶晶

[2]《太空出差90天 看航天员身体的神奇变化》裘佳

[3]《29项研究揭示太空探索对人体的影响》匀琳

[4]《朗读者》中央电视台

0 阅读:23

宇宙天文馆

简介:宇宙天文馆,不止有宇宙天文,万物皆可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