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飞将军李广,很多人会扼腕叹息,他这个人最大的问题不是武力,也不是他统兵领将的能力,而是他的政治觉悟,也就是政治站位问题。要知道他的儿子李敢都已经被封关内侯了,而他的这个做父亲的人,却一辈子都没有被封侯,这说明什么呢?
文帝时期:生不逢时不过是用来搪塞的托词,本质是不想提拔又要画大饼!汉文帝时期,汉文帝对李广说:“以你的能力,如果在过去高祖皇帝麾下,早就封侯了,可如今没有那么多战事,可惜了你的才能!”汉文帝说的话,听上去很好听,是不是有点熟悉的味道。你的工作能力,我们大家都是认可的,但是现在没有机会,下次升迁一定会考虑你的。
画大饼的鬼话,古往今来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汉文帝刘恒对于兵权很敏感,李广尽管是秦时名将李信的后人,其骑射之能天下无双,但却不是汉文帝的自己人,因此,你尽管是骨干,但信用你是不太可能的。好的领导者,会把下属培养成自己的资源,差一点的可以做称手的工具,实在没办法用的人,那就把他边缘化,只要他老老实实,不破坏自己的计划就行了,至于坚决反对自己的人,没二话,赶尽杀绝不留后患。对汉武帝刘恒来讲,周勃、陈平这样的人,才相当于资源,而李广充其量不过是个工具。况且自己提拔李广,首先就得看看功臣们答不答应,任何人的一亩三分地里,突然被别人种了颗萝卜,都会心里很不舒服。
汉初,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天子手里,外戚、功臣、诸侯们都分割着权力,刘邦当初特许萧何可以佩剑穿履上殿,除了萧何劳苦功高之外,还有一点他是功臣集团里的领袖,因此刘邦不得不特别厚待!到了汉文帝时期,周勃、陈平的势力更是达到了空前,这两个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俨然成了朝堂上的主宰。每次周勃上殿的时候,汉文帝刘恒的态度,都会十分的恭敬谦卑,散朝之后,还要目送周勃远去。袁盎就对汉文帝说:“您这个态度不像皇帝,倒像个臣子,周勃的功劳再大,不过是大臣,您尽管还没建立太多功绩,还是初登大位,但却是天子,天子对待臣子怎么能太谦卑呢?”汉文帝从那时起,开始变得严厉起来,不久后陈平去世,周勃被下狱,差点就丢掉了性命。
帝王的话是温暖的,但帝王心却是冰冷的,最是无情帝王家,那是因为他们早就没有了亲情,有的只是利益而已。汉文帝刘恒想用李广,又不想给什么承诺,因此就来了个生不逢时的说辞,把问题推给了李广自己。你应该生在高皇帝的时代,那样的话,封侯不是什么难事儿,因为那时候的机会多,不是我刘恒不给你机会,是因为压根就没有机会。但是我们看下史书记载,就会发现汉文帝刘恒的话并不靠谱,他封的侯并不少,根本不是他对李广所说的没有机会。
有人会说贾谊那样的大才,不也没被封侯拜相吗?要知道李广和贾谊的情况截然不同,贾谊是要搞政治改革,触及的是诸侯和功臣们的利益,这些人当然不允许他掌权了,而李广只是个将军。
景帝时期:主动和藩王勾连,还想封侯吗?不砍头就不错了!到了汉景帝时期,按道理李广这个时候已经不年轻了,很多人人情世故也看得多了,按道理也该轮到他了。况且他先是在边疆防御匈奴,这可是个可以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李广和程不识,两个人都被安排去北方边境驻守,他们主要的工作是抵御匈奴,这可是个不好干的活,随时有掉脑袋的危险。李广在边关多年,匈奴人对他很熟悉,尤其是对他的骑射之能十分敬畏!机会这东西,总是不期而至,李广的机会不久后就来了,汉景帝刘启推行削藩,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侯造反,七王之乱爆发了。李广被汉景帝刘启从前线调了回来,目的就是协助周亚夫,尽快平定叛乱!本来这是李广一生中,距离封侯最近的一次,但是他错过了。
李广在平定七王之乱的战斗中,表现的十分出色,特别是在梁都睢阳附近,来了个七进七出,多次突围传递情报,因此得到了梁王刘武的高度评价。为了表彰李广的表现,同时也为了拉拢人才,梁王赏赐给李广一个将军印,李广心理美滋滋的接受了,当然除了荣誉,还有梁王刘武赏赐的大量财物。但后来这件事,被人告诉了汉景帝刘启,刘启本来都已经打算封李广为侯了,但已经写好的诏书,又被他丢进了垃圾桶,李广的名字,也被从名单里去掉了。因为汉景帝刘启想起来,不久前李广还在自己面前替梁王说好话,让自己赶紧发兵救援的事。当大家都弹冠相庆时,李广成了大家的背景板,这是为什么呀?连饭桶都能被封侯,我堂堂飞将军李广,怎么就被陛下忘了呢?
对于这件事,明眼人看得很清楚,你李广是我汉景帝的臣子,竟然接受梁王刘武的册封,这不是吃里扒外是什么?我不砍了你的头,已经算是轻的了。正如梁王刘武的智囊韩安国所说:“陛下对您的感情是半真半假,所谓的亲莫如兄弟,那是陛下做给外人看的,也是为了让您吃下定心丸的一场戏罢了,您可得看清楚了,说到底您也是诸侯之一,搞定了吴王刘濞等诸侯后,下一步要对付的人就是您梁王了,不过您还是要和陛下保持一致,陛下赢了您未必得利,但陛下败了您也会一起完蛋!”李广的脑袋但凡有韩安国一半灵光,也不至于站错队,导致到手的鸭子飞了!很多时候,往往你的立场比贡献更重要,所谓功绩要有个导向,你为谁立功很重要,李广就是分不清楚这个问题,才会和机会失之交臂。
但李广这个人是有能力的,汉景帝手下可用的将帅之才并不多,他又不想过于倚重周亚夫这种功臣之后,也不想过去仰仗窦婴这类外戚。但是对于李广这类政治立场不明确的,汉景帝只能任用,但绝对不会信用的。错过了七王之乱后的封赏,接下来就没有机会了,因为汉景帝对匈奴人的策略依然是和亲,而不是战斗,这就决定了李广打的是防御战,至多是有点零星的遭遇战,立功的机会是没有的,但偶尔展示一下自己的骑射能力,还是有大把大把机会的,于是飞将军的名声大噪,但是却一直和封侯无缘。
武帝时期:终于遇到了大有为之君了,可是李广还是没有封侯!李广终于熬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武帝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有为之君,什么叫大有为之君呢?就是凡是人力能达到的,他都想做到极致!更重要的是汉武帝推崇武治,凡是不服的,就一定打到你服了为止,尤其是对抗北方的匈奴,汉武帝的态度很坚决,那就是除恶务尽!面对这样一位君主,李广心里有了底气,文帝时不给自己机会,景帝时自己站错了队,几乎没有翻身的机会,如今汉武大帝刘彻来了,看来自己也该时来运转了吧?答案是没有!
汉武帝刘彻用人,从来不直接否定,而是要通过实践,来考察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能力,能不能成为自己手下的肱骨之臣。因此早期的时候,汉武帝手下,没有太好的将才可用,李广和程不识,便成为了最有名的两位将军!程不识号称不败将军,他这个人治军严谨,尽管从来没打过什么太大的胜仗,但也没有吃过败仗,这对于一个将军来讲是十分不容易的。很多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也难免在阵前亡,最著名的莫过于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实际上项羽是否是自刎是很难说的,因为在史记中,也记载了他被汉军骑兵追上而被杀的经历。而程不识一生中,经历了大小数百战,从来没有失败过,这样的人你说他厉害不厉害?
反观李广,他治军不严谨,和手下总是亲如兄弟,因此大家都喜欢他,说他爱兵如子,司马迁对李广也推崇备至。爱兵如子就能带好部队吗?我的答案是不能!当你对下属太好,把他们当成兄弟的时候,他们也会认为他们就是你的兄弟,而很难听从你的指挥!你严格要求他们,就是在为难他们,最后可能会导致事情都得自己去做,这就是管理者的失位!因此李广从来不是一位合格的管理者,却是一个技能突出的孤独勇者!但因为他的名气太大,因此在汉武帝第一次主动出击的时候,他便成了众矢之的,匈奴人集中了所有的兵力围攻李广的部队,导致李广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为了俘虏。
李广开始装死,后来找到一个机会,夺取了一匹战马,又利用自己的骑射,把追击的匈奴骑兵接连射杀,才侥幸逃回。按照大汉律法,李广是要被杀头的,但只要交足够的赎金,便可以免死。这对于家族丰厚的李广来讲,并不是什么难事,因此李广并没有被砍掉脑袋,而是成为了一个闲人,开始四处打猎,排解心头的烦闷。这时候他遇到了霸陵尉,一个看门的小官儿,因为当时天色已晚,坚决不让李广进关,李广感到很没面子,他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后来汉武帝又启用李广,李广马上要求把霸陵尉调到军中,通过军法砍掉了霸陵尉的头,李广的这个心胸,这个格局,注定了他与封侯无缘。
我们很多人能力很强,但是不能够包容他人,总是要睚眦必报,而不是懂得宽恕和舍得的道理,你要得到就要付出代价,如果只看他人的错,那说明你没有发现美好的能力!李广的能力是有的,但是做人的格局不高,不能容物的性格,也导致了他自己难以被人接纳。看看刘彻手下那么多被封侯的人,你就会发现封侯这种事,除了自己要有本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看你跟的人是谁?
汉武帝对匈奴人用兵,在开始的时候,还用李广、韩安国这些老臣,到了后来干脆直接启用新人,其中脱颖而出者就是卫青、霍去病,李广开始被边缘化。有一次汉武帝组织将军们讨论治军,李广说自己爱兵如子,因此才能将校用命,并为此沾沾自得。卫青没说话,他这个人低调,不喜欢和人公开争执,做事喜欢给人留有余地,因此他没说话。但霍去病和他的性格就截然不同,霍去病锋芒毕露,直接大声说:“治军要严谨,赏罚分明才能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部队,如果爱兵如子,你舍得让自己的儿子去前线吗?还不是老人家承担下了一切,最后这些儿子都成了不肖子孙吧?”李广的脸色一红一白,变得非常难看,霍去病才不管这些,继续滔滔不绝的说着自己的看法。
汉武帝大笑道:“年轻气盛,说得好,今天是讨论,言者无罪,言者无罪!”卫青赶紧换了个话题,避免了大家的尴尬,霍去病的性格特立独行,恐怕除了汉武帝刘彻之外,就算是他的舅舅卫青,也不放在他眼里。面对这样的年轻人,李广的压力可想而知,况且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就被封为冠军侯,这点李广倒是能接受,谁让人家是大将军卫青的亲戚,皇帝面前的红人呢?但后来,连李广儿子李敢,这个老父亲眼里的愣头青,都被封为关内侯,李广的内心接近了崩溃的边缘。在李广看来,儿子李敢能被封侯,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跟着霍去病,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敢是沾了霍去病的光。
而李广此时是卫青的手下,在汉武帝刘彻的刻意打压下,跟着卫青混的人,就算有功也很难封侯,更何况是李广这个总是被安排打后卫的人呢?李广心里憋屈,我一个前锋,你不让我去攻城拔寨,非让我搞防守,这不是寒碜我吗?当他去质问卫青的时候,卫青说:“老将军年事已高,如果去冲锋陷阵,万一有个闪失,一世英名将化为流水,这不是陛下所期望的,也不是汉军所期待的!”卫青说的话,尽管不全是真话,却是实在话。作为老同志,让位只是个时间问题,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你都走下坡路了,还要和年轻人去争,那不是自寻烦恼吗?笔者也有这个困惑,不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你的年龄不行,领导用年轻人,主要就是成本低,试错的机会多罢了,并不是说他们一定就强。想明白了这点,很多事你就释然了,就豁达了。
人老了,就要服老,不能强争。李广在人生最后一次出征时,居然迷了路,导致错过了和卫青大军汇合的时间。以这种方式退出,并不是李广所希望的,他宁可在战场上去死,也不想这么憋屈的活着。因此当卫青派来的官吏,询问延误汇合时间的原因时,李广大声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不想在被刀笔小吏所侮辱了,你回去告诉大将军,李广延误军机罪在不赦,没有脸继续过下去了!”说完,李广横剑自刎,飞将军李广,竟然选择用这种方式落下了自己的人生帷幕,卫青听了汇报后十分惋惜,他只是要替李广开脱,没想到李广想不开,竟然走上了绝路!有时候你想去帮助他人,却得不到理解,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自责和抑郁。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认知不同,看待相同问题的老大各异,你的好心可能会被人当做恶意!看破不说破的人,并不是虚伪,而在经历挫折后才被赋予的智慧!
纵观李广的一生,他在犯错的时候,没有几个人能替他出来说情,这和司马迁是很相似的。司马迁在替李广的孙子李陵说情的时候,触怒了汉武帝刘彻的虎须,因此被处以宫刑。李广的身边,但凡有个明白人的话,就能对他指点一二,也不至于看不开,想不通。对于李广而言,封侯只是一种肯定,这也是李广一生纠结的点,这就叫做偏执,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就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所在。
人的一生,始于能力,终于性格。和李广同时期的很多人,都被封侯了,他们知道封侯不是对功绩的肯定,而只是对态度的认同。对于这点,李广是不懂的,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也不懂。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是人生的真谛,才是获得幸福的密码!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