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内航空公司的波音公司飞机全部替换成c919飞机,至少需要多少年?
这个问题问得不对,首先从性能上来说,就不可能只用一种的C919单通道窄体客机,去替换现役所有几十种的波音窄体和宽体客机。

其次从目前的生产能力来说,其实产量在迎来爆发节点后会非常快。真正需要担心的是现在大多数国内波音都比较新,还能服役很多年呢。而且在实际转换过程中,也是有很多备份机型可选的。
一、国内波音飞机数量庞大
首先要说清楚,国内航司的波音飞机存量很大。在国内机队总共4400多架中,波音飞机占据了43%左右,基本上就是1800多架。这么庞大的数量,哪里是一时半会儿能换得完的?更何况很多飞机都相当新,就这么换了不可惜吗?
而且波音飞机很贵,最便宜的737系列现在也得1亿美元以上,767系列2亿美元,787系列3亿美元,777和747系列更是直接朝着4亿美元以上去了。哪怕是按照平均2亿美元算,这也得3600亿美元呢。现在航空市场又不好,各大航司一时还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呢。

而从性能上来说,单纯用C919替换也不现实。这位作为接替选手上场的国产C919,本质只是一架单通道窄体客机啊。从性能上来说只能替代窄体的737系列,而对于宽体的767.777.787.747系列,目前世界上还只有空客一家有替代产品啊。
统计一下就知道,目前国内的宽体客机存量不少:中国国际航空有28架波音787和14架波音747 - 8,共42架;中国南方航空有32架波音787,15架波音777和18架波音777货机,共65架;中国东方航空有13架波音787;海南航空有38架波音787;厦门航空有6架波音787 - 9;吉祥航空有9架波音787。
总计加起来的话,是至少还有大约173架宽体波音客机,在短时间内是需要延续使用的。而未来真正能替代他们的,是预计在2030年才能出来的C929。
二、国产新机的产能不足
现在的问题是,C919由于采用和波音一样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导致其产能不足。特别是由于进口起落架和发动机的限制,三年多只交付了18架——也就是说原计划的年产75架,目前实际上是大约年产5架左右。

产量的最大瓶颈,其实在于外国供应商的不靠谱。比如成都的国产机体,已经稳定在月产30架上,但是外国的树脂原料却经常供应不上。德国起落架厂家的工人去年罢工,导致总装厂停工两周,仓库中有十几架半成品机身没有起落架可用。至于美国断供LEAP发动机的消息,那更是时不时就要来一回,弄得你不胜其扰。
不过以上的局面,其实很快就要有改观了。现在C919的国产化率,已经从60%提高到了70%。沈阳齿轮加工车间通过新引进德国磨床,使设备达标率达到了80%。至于最重要的发动机方面,西安试飞基地目前有六台长江1000发动机正在测试,目前累计试验已经超过了十万小时,美国人想用这事儿卡脖子已经不好使了。
目前看来,C919年内下线50架问题不大。而一切顺利的话,位于浦东的第二条总装线也将在今年底投产。到时候C919的年产量,有可能将达到100架左右。也就是说想要完全替代1800多架波音飞机中的1500架的话,也不过是需要15年左右。按照民航机20多年的使用年限来看,是绝对来得及的。
三、其它小伙伴的补充
当然从现实来说,我们没必要只让C919一员大将去挑大梁。在支线客机领域,我们还有原名ARJ21的C909,完全可以执飞一些短途航线。该机自从首飞以来,已经交付国内外十余家客户共162架。而从2025 - 2029年以来,C909的产能已经稳定在50架左右。未来十年至少可以生产500架以上,替代一部分波音飞机的空缺。

而除了国产商飞以外,我们还有另外一位重要的替补选手:四大航司之一的巴西航空公司。该公司在支线客机和公务机领域实力很强,而且早在2002年就和哈飞联手成立了哈尔滨安博威飞机工业有限公司,在国内生产ERJ145支线飞机,设计的年生产能力是24架。虽然该飞机由于太小,目前已经退出了主要航线,但是这条生产线还在,进行一番改造的话,还是可以生产100座的E190甚至146座的E195E2的。
而这个E195E2其实是个心机boy,虽然名义上是支线窄体机,但是实际上载客量和航程已经不输于干线窄体机,完全可以替代一部分的波音737系列。尤为可贵的是,E195E2不仅获得了自家的ANAC认证,也获得了欧洲的EASA认证,而且还获得了美国FAA的认证,甚至连中国民航的CAAC认证也获得了,已经打通了行销全世界的所有障碍,完全可以替代没有欧美适航证的C919,去执飞日韩澳欧等航线。所以目前看来,和巴航加强合作,特别是重启哈尔滨的生产线,是非常有必要的。
至于在宽体客机领域,目前确实只有空客一家可以供应,我们可以多采购一些A330、A350,适当给欧洲人一些甜头,让美国人也尝尝甲方的任性是什么滋味。假以时日只要国产的C929和C939顺利投产,那就真的没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隐患了。
四、未来的前景可期

所以说目前看来,全面替代波音机队根本不用费事,甚至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仅从以前的生产效率来说,空客的天津工厂在15年之内,就已经交付了700多架飞机。只要按照同等效率,替代掉波音里面的宽体机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而商飞要是正常供应的话,那么只要年产50架C919和50架C909,就能稳稳拿下一半甚至更多的市场。特别是现在的国内航司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国产飞机日利用率不高,正常的不到5,最多的南航也就到6。而出口到东南亚之后,C909都能干出15.88的日利用率——事实证明,国产飞机是非常皮实耐操的,是能够让航空公司赚钱的,是可以大量购买的。
至于剩下的两成左右余量,那么为了防止一两家独大,还是可以采购一些巴西航空的Ejet系列的。特别是那个跨界的146座的E195E2,完全可以替代部分737执行境外航线。要是能够重启哈尔滨的生产线进行属地化生产,将是非常重要的补充。
所以目前真正需要解决的,其实是未交付飞机的损失。自从波音飞机在2018和2019连续两次机毁人亡的大事故之后,我们订的100多架飞机都停止交付了。恢复接收后虽然交付了60多架,但仍然剩下了40多架的存量。这些存货究竟是回头转卖,还是想办法退订单都是说不准的事儿。而按照波音店大欺客的尿性,估计后者是不可能的。到时候造出来给你往沙漠里一放,你就真的欲哭无泪了。
所以最优的方案,就是让总部位于新加坡的中银航空吃下这些订单。你不是要加购40架波音飞机吗?那比起2028以后才能交付的期货,这40架现货不好吗?如此一来就是皆大欢喜,中银航空早早得了飞机开始运营,国内各航司还能快速解套,岂不是好事一桩吗?

至于有人比较担心的备件问题,其实是压根不存在的。国内大航司都是多机型操作,哪怕是纯波音机队的16家航空公司,以及波音货机的顺丰快递,备件都是非常充足的。而波音的美国零件都不超过35%,香港更是没有加税,完全可以全世界采购部件或者去香港维修,是完全不用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