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海报
在我看来,历史文物类展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就文物说文物,专注于文物的精美、珍惜、重磅;第二层,借由文物去记录、去还原历史;第三层,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发掘文物、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隐喻。
就这个意义而言,窃以为近期长三角最有深度的特展就是它——苏州吴文化博物馆的《马:从地中海到江南的千年权力象征》特展(以下简称“《马》特展”),它无疑已经跃入第三层次。

博物馆一楼大厅,到处是展览海报
2025年1月刊《环球科学》的《家马驯化史更迭》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大约在3200年前的商朝晚期,对当时的贵族阶层来说,马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随后,西周很快集结起来马拉战车的力量,终结了商朝的统治。马也成为了东亚体系中文明的权力象征。
我们耳熟能详的“武王伐纣”,在一些学者眼中是两大集团武器装备的较量,而在西周灭商之后,“马也成为了东亚体系中文明的权力象征”——这句话的含义,与《马》特展的主题相合:马,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代表着速度、力量,在其四足动物的表象之下,始终暗含权力的隐喻——
那个骑在马上的人,就是掌握权力的人。

20世纪50年代,奥古斯托•穆雷尔《马》(青铜),都灵私人收藏
整个《马》特展,聚焦于“马”,以及马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展览在多件文物的说明中提到,画面主角是马,但我们不要忘记,人类历史上,那些所谓的主角,都是在和人发生联系之后才具有其历史的意义。换言之,马作为主角,是因为人需要它、因为人青睐它。
所以展览并没有去介绍野生的马,而是从驯化之后的马开始整个叙述。随后的展陈以古代欧洲(以意大利文物来展示)、古代中国两大板块展开。

《进食图》壁画摹本,1958年杨陌公摹太原西郊元墓壁画,山西博物院藏
古代欧洲板块包括:《萨卢佐集市》(如同序曲)、《西方社会中的马》、《马:日常生活、战争与神话》、《马:肖像与骑马像纪念碑》四部分;古代中国板块包括《车辚辚,马萧萧》、《天马来兮从西极》、《关山戎马敕勒歌》、《春风得意马蹄疾》、《弓马之利取天下》五部分。相对而言,古代欧洲板块从主题到内容(包括文物直接呈现出来的意义)更直白,而古代中国板块则更多围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戎”来展开,较为含蓄。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中国板块的五部分,其主题都直接取自古代诗文,更增加了一层委婉。这种对比,一看现场文物便知——

1世纪,行进中的战车浮雕(白色大理石),都灵皇家博物馆—考古博物馆藏
在展览现场,查理五世曾多次出现,这位南征北战的国王,将广大领土纳入治下,可谓16世纪的“千古一帝”。
当欧洲人开始渴望将欧洲凝聚在一起的时候,便会想起这位大帝国的统治者,而为了表现他的威严与权力,马是必不可少的——唯有策马扬鞭,才符合英明神武的形象。

19世纪60年代,19世纪米兰铸造厂《查理五世骑马肖像》(青铜铸造),都灵私人收藏
与此同时,“马”的意象也出现在了女性形象上。下面这幅画作中,为了表现《被解放的耶路撒冷》故事中的阿尔米达——她作为女性领袖——专门为她准备了一匹高头大马,而她揽辔回首的那一刻,整幅画面的权力中心已经呼之欲出了。

约1781,莫利纳里《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中的阿尔米达(布面油画),都灵市立古代艺术博物馆—夫人宫藏
相对而言,古代中国在对“马”象征权力的这个隐喻上,表现得比较含蓄。但我们依然能通过文物窥探一些端倪。
譬如下面这件初唐时期的彩绘釉陶戴幂䍦女骑马俑,一见之下,便觉唐代女性之风采。这种英姿飒爽的马上女子形象,在唐代并不鲜见,看到她们,我们能追想那个浪漫的时代——连皇帝都做得,女子又有什么事不能与男子平起平坐呢?这种消弭两性区格的隐喻,表现在骑马陶俑上,真令人怀念盛唐。
到宋代以后,这种充满平权隐喻的骑马女子形象,就再也见不到了——宋元明清的“她们”,离开了马,也离开了那个与男性分享权力的灿烂的盛唐。

唐,彩绘釉陶戴幂䍦女骑马俑,张士贵墓出土,昭陵博物馆藏
行文至此,相信列位看官也能感受到,我在展览现场所琢磨到的、文物历史背后的文化隐喻——这自然是我觉得《马》特展足够有深度的地方。
但是此处也不得不提一句,虽然展览对文物、对历史进行了深入内核的解剖与思考,但从配套的系列讲座看,这种解剖与思考,还可以更进一步。吴文化博物馆为此次特展准备的讲座、沙龙,依然是围绕着马、马车、骑士等主题,以纯考古、历史的方式去解读,而在我看来,如果可以搭配一些文学、艺术史主题的内容,去深入解读“马”在文学、艺术作品里的隐喻,将会把展览主题向纵深处开拓。
当然,《马》特展能把古代欧亚大陆上有关“马”的故事及其隐喻讲到如此深度,已经足够让人惊喜了。

1878,费利切•切鲁蒂•鲍杜克(都灵)《蒙卡列里集会》(布面油画),都灵市立现当代艺术馆藏
说回展览本身。毕竟文物类展览是要靠文物来支撑的,而《马》特展的文物,尤其是中国古代文物,相当拿得出手。
比如昭陵六骏,虽然实物没法聚齐,但环列摆放的六张拓片,足够有唐太宗当年征战的气势,加上中间那件石雕立马,在唐代文物中也属重磅(下图)。

唐,石立马,郑仁泰墓出土,昭陵博物馆藏(背后为昭陵六骏拓片)
再如下面这件西汉的黄金牌饰,出自江苏徐州,其上纹饰为兽咬马,为典型的战汉间草原风格器物。这件金牌饰,远观bling bling的闪耀、近看细致入微的精巧,真是难得的漂亮宝贝。
而来自草原游牧地带的器物竟然出现在徐州,可见汉代人对不同文化的接纳,草原上那跃马扬鞭的驰骋,也成为塑造大汉精神的一部分。

西汉,黄金牌饰2,徐州天齐山汉墓出土,徐州博物馆藏
最后,要夸赞一下策展人对结尾的处理。
在展览现场,有一个比较遗憾的地方,即,中西之间的对比、古代中国—古代欧洲之间的联系没有展开,但在最后,展览还是小小地找补了一下。
前文提到的查理五世,可谓欧洲历史上的一代雄主,他横刀立马的形象,是欧洲人对伟大时代的怀念;稍晚于查理五世、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同样留下了策马扬鞭的形象。展览最后,将这两位帝王的肖像放在一起对比,呼应并再次强调了展览主题:历史上马的权力隐喻——

左中右:查理五世骑马像,普拉多博物馆藏;查尔斯五世骑马画像,乌菲兹美术馆藏;乾隆皇帝大阅图,故宫藏
展览信息
【名称】马:从地中海到江南的千年权力象征
【位置】苏州吴文化博物馆第一特展厅
【时间】1.17-5.18
【标签】马,帝王,战争,运输,意大利,文化隐喻
全文完
【说明】文中图片除海报外,均由本文作者现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