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飘来的浓浓猪油香,让张晶玉下意识地向后退了一步,喉咙有些发紧。
她望向手上湿漉漉的青菜,叹了口气,小声嘀咕了一句:“我怎么还适应不了呢?
”就在这时,婆婆的声音从厨房另一侧传来:“站那儿干什么?
没事做就把青菜洗了。
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半年,每天吃的都是用猪油炒的菜,味道确实香,可她就是吃不惯。
无数次,她想问问婆婆:能不能试试用植物油?
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如今的她,即使尝试着改变自己,似乎也难以融入丈夫的这个家庭。
在张晶玉的家乡越南,煮菜时用得最多的是鱼露和香茅,菜肴清淡爽口,带着一股自然的清香。
来到中国后,她发现婆家的饮食重油重味,尤其是猪油,一盘菜炒下来,总是覆盖着一层亮晶晶的油脂。
刚开始,为了不让丈夫和婆婆为难,她勉强自己吃了几口,但身体的抗拒是骗不了的。
每次饭后,她总觉得肚子不舒服,甚至开始害怕吃饭的时间。
她不是没试过沟通。
一次,她鼓起勇气问婆婆:“妈,听说猪油吃多了对健康不太好,要不要试试植物油?
”婆婆的回应很直接:“我们吃了几十年猪油了,还不是好好的?
植物油能有猪油香吗?
反正小杨(丈夫)从小吃到大,就喜欢这味儿!
张晶玉无奈,只好继续忍耐,但她知道,这样下去自己最终可能连饭都吃不下去了。
除了饮食,张晶玉发现,她与婆婆的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差异。
比如,越南女孩都喜欢穿稍微修身的衣服,能突出身形美。
而婆婆却对此非常不满,总说她穿得不够“像样”。
有一次,她换上一条夏天穿的紧身连衣裙准备出门,结果婆婆立刻皱起了眉头:“换条裤子吧,这裙子太贴身,不合适。
张晶玉听完,有些不高兴,但还是转头从柜子里拿出一条宽松裤子穿上。
她知道,婆婆不是刻意为难,而是习惯使然。
在老人家的观念里,穿得朴实端庄才是对家庭的尊重。
可是,对于二十出头的她来说,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她也想靠近婆婆一些。
比如,陪婆婆一起买菜或帮忙择菜,但婆婆总是没有耐心,不断嘱咐她快一点,再快一点,似乎总对她的动作感到不满。
她想,如果能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沟通方式就好了。
尝试融合的艰难过程为了让婆婆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张晶玉决定试着做越南春卷。
她丈夫很支持,主动替她向婆婆打了招呼。
婆婆听说要吃越南菜,也没有反对,只是摆摆手说:“我可不太会弄你们那些东西,你自己试吧。
张晶玉满怀期待地准备着。
新鲜的薄荷叶、生菜、煎鸡蛋、胡萝卜丝,还有必不可少的鱼露酱,让她仿佛回到了越南的厨房。
当她把春卷端上桌时,婆婆尝了一口,仅仅吃了一小口就皱起了眉头:“这酱料酸酸的,还有点腥,我不大习惯。
不如你学学我教你的红烧肉,哪天再给小杨炖个汤。
这一番话,让张晶玉的心凉了半截。
她吃力地咽下委屈,没有再解释什么。
晚上,丈夫包了几个不太“像样”的越南春卷送给她,说:“老婆,没关系,我很喜欢你做的菜。
”听到这句话时,她的眼泪差点又掉下来——这份异国的婚姻对她来说,或许真的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哪怕是身边最亲密的人,也未必能够完全理解她所有的感受。
向网友求助的声音那天晚上,张晶玉忍不住把自己的故事发到了网上。
她问网友:嫁到中国半年了,还是适应不了这里的一切,我该怎么办?
她以为大家会给她一些解决办法,但结果却是各种不同声音。
有人说:“结婚了就是你要学着去适应丈夫的家庭,毕竟是你自己的选择。
也有人理解她的难处:“既然婆婆不反对你下厨,你可以试着做更多清淡的菜,慢慢影响他们。
还有人安慰她:“两代人之间本来就会有代沟,只要丈夫支持你,就足够了。
张晶玉看着这些留言,既有些心酸,又多了一丝慰藉。
她明白,真正的适应不仅是吃得惯菜、住得惯房子,更是彼此文化上的理解与尊重。
这条路,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真正的融合需要时间嫁到异国生活,从来都是一件需要学习和磨合的事。
对于张晶玉来说,她的这段婚姻不仅仅是两人的结合,也承载着两种文化的碰撞。
或许,“适应”不应只是她一个人的责任,而更是一场家庭之间的共同努力。
经过这段时间的尝试,她开始慢慢平衡自己的生活。
她尝试教婆婆做简单的越南菜,也学着爱上中国的清蒸鱼。
她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核心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改变自己,而是学会在妥协与坚持间找到某种微妙的平衡。
每段跨文化的婚姻背后,都藏着无数个小故事。
那些看似无法磨合的细节,其实是建立理解与爱的契机。
只要有人愿意迈出第一步,或许就能看到新的可能。
未来,她还会为这个家庭做出更多努力,而她也相信,在这些努力中,自己会找到新的归属感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