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文武双全,深受宋仁宗赏识,但为何会让改革新政失败呢?

威猛舒克 2024-12-12 11:45:45

不论是支持与理解,还是不同见解,请先关注后一起参与评论探讨,感谢支持!

文|提灯向前行

编辑|提灯向前行

范仲淹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寒门子弟,他凭借努力成功考取了功名,多次为宋仁宗献策。

他为人不仅秉直公正,还文武双全,深受宋仁宗的喜爱,但为何范仲淹实施一年的新政会就此失败呢?

家境贫寒

范仲淹字希文,他出生于官吏世家,父亲范墉早年间曾在吴越当官,但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自从宋朝建立后,为了实现统一,朝廷就派军队去进行平息战乱,而吴越因实力悬殊最终被打败,不得不归降大宋。

至此,范墉也开始在宋朝担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而范仲淹就出生在这个时候。但好景不长,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经济来源顿时被垄断。

虽然许多人同情于范仲淹一家,但奈何能力有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母亲谢夫人想了想,为了范仲淹以后的生活。

她觉得应该给范仲淹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才行,就这样,谢母想了一夜最终决定改嫁。

在当时的宋朝,改嫁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不仅要受到周围人的冷嘲热讽,更重要的是还要更名换姓。

因此,宋朝的许多妇女即便做寡妇也不会轻易改嫁的,可到了谢母这里却没有办法。

如果是她一个人受苦的话倒也没什么,但身边还有一个范仲淹,这不得不让谢母慎重考虑一下。

后来,谢母四处打听才得知淄州有个叫朱文翰的人,不仅为人谦恭,还曾做过官。闻言,谢母就带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给了朱文翰,就这样范仲淹从此更名换姓叫朱说。

对于范仲淹,继父朱文翰非常疼爱他,为了让他将来好好读书,就利用金钱让他进入一家私塾去学习。

而少年时期的范仲淹比较聪慧,经常一个人孜孜不倦的看书,久而久之,他对历史有了全新的了解,并且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之后,范仲淹就在附近的寺庙里居住读书,因为生活贫困的原因,粮食不足,这让范仲淹不得不节约粮食。

刚开始是一天三顿饭,结果越变越少,直到范仲淹煮一碗粥,冷冻后用刀划四块,只吃两顿。

当然,他的这种行为也被后世称为“划粥断齑”。

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从少年变成了青年,成为了当地最有学识的人,但因为头衔是最重要的。

倘若没有头衔,其他人即便知道你有学问,也只能默默感叹报国无门的地步。

因此,许多学子在学习一定程度后,为了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就四处求学,为此通过科举考试升官发财。

而范仲淹也是这样,正当他想要外出求学的时候,在一次偶然机会下得知自己的身世。

范仲淹明白原来自己并非是朱家人,而是范家。

想到这里,范仲淹一时间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想了一夜后,他决定离开朱家去外面求学。

外出求学

1011年,范仲淹不顾母亲的劝阻,毅然决然去南都应天府求学,当时应天府书院非常有名,许多学子都会在这里读书学习。

对此范仲淹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当中,投奔了戚同文门下,因为应天学府建筑广阔,书籍更是达到数千卷,这让范仲淹有些感慨。

随后便开始学习起来,因为范仲淹划粥断齑的缘故,因此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同情,纷纷给他送饭食,但都被范仲淹给拒绝。

他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了清贫的生活,不想要做出改变,并且也深知百姓不容易。

就这样,范仲淹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在读书,随着时间流逝,范仲淹熟读了儒家经典,并且还能作出文章。

这让戚同文有些震惊,后来宋真宗因为痴迷于道教,前往范仲淹所在的地方拜访太清宫。

许多人得知消息后立马前去观看,就连学府之人也慌忙前去,但范仲淹依旧不为所动,还在孜孜不倦的看书。

有同学看到他这样,急忙劝阻他,道:“这可是见到皇帝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不要错过了。”

“没关系,以后有的是时间见。”范仲淹笑道。对此同学只能摇摇头,独自前去。

1015年,范仲淹如愿参加科举考试,而在考试当中,范仲淹将自己的才能发挥极致,没过多久皇榜公布后,范仲淹中了进士。

这个消息一时间就在学府传开了,随后范仲淹就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有了官职以后,范仲淹并没有高兴,而是第一时间将母亲接了过来,日夜奉养。

又过两年,范仲淹在担任这个官职的时候,做事顺利,对待工作秉持公正,让上司非常看中,随即上报给了朝廷。

没过多久,范仲淹就被朝廷过任命为文林郎和集庆军节度推官。有了资本以后,范仲淹就改名范姓。

1021年,范仲淹任命为泰州西溪盐仓监时,他得知当地的堤破败不堪,导致连年出现洪水,深感百姓艰难的范仲淹没有多想就上书给了张纶,想让他重修捍海堰。

张纶也明白其中的利害又觉得范仲淹是个人才,于是就会主动上书想让范仲淹亲自修建。

结果这个时候,范仲淹的母亲去世,他不得不辞官回家守孝,临走时就将任务交给了张纶。

深受赏识

而在守孝过程中,晏殊得知范仲淹的才能后,就邀请他去担任应天书院教席。

随着范仲淹的到来,经过一系列的整顿,应天书院的名气越来越大,而他本人依旧还从事清贫生活。

许多学子得知后都纷纷前来投靠,1028年,范仲淹上书《上执政书》,并解释改革之类的事情,当时的宰相王曾对范仲淹很欣赏,因此多次在皇帝面前夸赞范仲淹。

正在执政的宋仁宗得知范仲淹有才后就将他召到京城,任命为秘阁校理。

1029年,宋仁宗到了亲政的时候,可刘太后依旧不归还于宋仁宗,恰逢刘太后大寿,宋仁宗就想带着文武百官去祝贺。

但却被范仲淹给制止,他觉得宋仁宗这样做有损皇威,为此范仲淹还多次上书刘太后,想让她还政。

刘太后非常生气,一度想要罢免范仲淹,不过因为大臣们的劝说这才作罢。

此时的晏殊也多次对范仲淹批评,可范仲淹却说道:“我坚定自己立场,绝不会阿谀奉承,即便有杀身之祸又如何?”

听到这话,晏殊沉默不语。后来范仲淹也明白朝廷上的形势,于是就主动离开京城调任地方官。

在地方做官的时候,范仲淹政治清明,为人公正,按照有功必赏,有罪必罚的策略进行管理。

1033年,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就把范仲淹召入了京城,拜为右司谏。

之后郭皇后误伤宋仁宗,而在这个时候宰相吕夷简也经常和郭皇后发生矛盾,对此就拉拢身边的人想要宋仁宗废除皇后。

此消息一出,众为大臣觉得这样做有些不妥,随后以范仲淹为首的群臣就请求让当面解释。

谁知宋仁宗压根就不想见,于是就让吕夷简出面解释,群臣一看是吕夷简就开始与之争辩,最终吕夷简被说得哑口无言。

因为事情没有得到结果,范仲淹就和其他大臣一起商议,想要再次让吕夷简撤回,可还没有等到实施,就被宋仁宗给调任。

后来,范仲淹因为治理洪水有功,随后就回到了京城,但因为范仲淹对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有些不满,于是多次给他作对。

看到这里,吕夷简很生气,本想给范仲淹一个台阶,但范仲淹一逼再逼,只能在宋仁宗面前去诬蔑范仲淹。

宋仁宗没有进行调查反而相信吕夷简的话,随后便把范仲淹贬出京。1038年,西北首领李元昊突然称帝,建立大夏,而宋朝与他们的关系就此破裂。

随后李元昊就派兵去攻打宋朝,一路上宋军接连败退,宋仁宗眼看形势危急,又深知只有范仲淹能去抵御。

于是就把范仲淹调了过来,随后便让他与韩琦一起领兵。范仲淹到达前线后,看到敌军来势汹汹,就采用敌众我寡的策略分开击破。看准时机后,就派出狄青等将领前去攻打。

等到李元昊兵败后,没过多久,兵分两路前来攻打,结果宋仁宗采用范仲淹的建议一举击败了西夏军队。

等李元昊议和以后,范仲淹就亲自上书想让宋仁宗进行改革,宋仁宗采纳。

1044年,新政正式实施,但仅过了一年时间,因为大臣们反对,范仲淹不得已离开京都,而范仲淹的离去也标识着新政的失败。

后来范仲淹去邓州就任,而在这里他见到了好友滕子京,因为要重修岳阳楼的缘故,但滕子京为了提高工程知名度,就将《洞庭晚秋图》赠送给范仲淹。

他想要范仲淹能够为他作记,以此来表达出滕子京的政绩。于是范仲淹二话不说就为其作了《岳阳楼记》。

他在文章中不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来夸赞滕子京,并且多次提出自己的处境和志向,并对滕子京被贬感到惋惜。

其中文章最为突出的一句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观点

范仲淹作为北宋时期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政治家,并且还是一位文学家。

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感同身受,常常进行感慨,并且通过《岳阳楼记》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5

威猛舒克

简介: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威猛舒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