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在立刘弗陵为太子,安排霍光、上官桀、桑弘羊、金日䃅做辅政大臣的同时,做了另外一件在常人看来,十分残忍的事,那就是处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理由似乎很牵强,子幼母壮必乱国政!实际上,汉武帝的一生中,前半生一直在外戚的阴影下生活,后半生又在储君的选择上摇摆不定,背后也有陈阿娇、卫子夫、李夫人、钩弋夫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的局面,汉武帝不想继续重演,因此,他才会狠下心肠,处死了钩弋夫人,外戚干政的事情,绝不允许再继续发生,这才是汉武帝的真实目的。
女皇吕雉:刚毅能断的绝世强者!提到女皇,很多人会想到武则天,但中国历史上,真正可以称作女皇第一人的,却是西汉的吕雉。人们都说吕雉和吕氏一家,是因为吕雉嫁给了刘邦,而刘邦做了天子,吕氏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实际上吕氏可不是依附于刘邦,而是刘邦的合作伙伴。西汉开国功臣里,有一大半是吕氏的门人,刘邦组织的诸侯几十万联军,被项羽的三万精骑杀的血流成河,最后有吕雉的哥哥吕泽的接应,刘邦才能够整顿人马,打退了项羽的追兵。因此,不是吕雉和吕氏高攀刘邦,而是刘氏和吕氏结盟,两家一起合作创业罢了。
吕雉这个人,很多人说她是宫斗大师,实际上是把问题看片面了。吕雉曾经被项羽作为人质,在楚军军营里,扣留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她没有自怨自艾,面对项羽手下智囊范增的威逼利用,意志坚定而不为所动。“项将军是顶天立地的英雄,难道还需要为难我一个妇道人家,用我来要挟汉王,真亏他想的出来!”面对吕雉的责难,足智多谋的范增也无话可说了。汉楚两军阵前,当项羽对刘邦说:“如果你不马上投降的话,我就把你的父亲烹了吃!”刘邦立刻说:“你我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把父亲烹杀,不要忘了分我一杯羹!”你说刘邦无耻?在我看来,刘邦不这么说的话,刘太公和吕雉才会立刻有杀身之祸,这已经是最好的应对了。
刘邦击败项羽,成为天下之主。按道理吕雉也算是苦尽甘来了,可是在定陶刘邦遇到了戚夫人,他被戚夫人美色所诱惑,加之戚夫人为刘邦生下来了刘如意,因此刘邦就动了废长立幼的念头。这不是简单的争宠问题,这是政治斗争,争夺的是大汉的储君之位。你让吕雉保持冷静?不可能的,刘邦喜欢谁,是他自己的事情,吕雉也不关心,但你戚夫人还想让自己的的儿子刘如意做太子,彻底把吕雉和刘盈都踢出局,这是谁都无法接受的事情。因此对于戚夫人和刘如意,是必须要干掉的,政治斗争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较量,来不得一点仁慈之心。
有人说吕雉还杀了韩信、彭越这样的有功之臣,作为异姓诸侯,本来就是刘邦要铲除的对象。他们和刘邦之间本来就是合作关系,他们个个实力雄厚,刘邦为了团结他们对付项羽,才封他们几个为王。但项羽死后,这种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于刘邦而言成了最大的威胁。吕雉和萧何联合起来,首先干掉了韩信,接着又除掉了彭越,逼迫英布造反,但就算英布做个安分守己的主儿,他也逃脱不了被干掉的命运。因为把异姓诸侯换成宗室诸侯,本来就是刘邦的策略,到了吕雉主政后,异姓诸侯基本上被清除干净了,日益做大的宗室藩王,却成为了对于孝惠帝刘盈最大的威胁。因此,吕雉除掉赵王刘如意、刘友、刘恢都是这个原因,至于差点就被干掉的齐王刘肥,本来还是吕雉一手带大的,但为了刘盈的帝位,吕雉对他还是动了杀心!
在民间,吕雉的口碑很好,因为她延续了刘邦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其核心思想就是不扰民,让百姓们可以安心于生产作业。快速恢复经济。同时为了保证大汉稳定的外部环境,吕雉面对匈奴冒顿单于的挑衅,采取了隐忍的策略,她委屈了自己,却换来了大汉边境的和平。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吕雉的传列入了帝王的本纪,那是因为在孝惠帝刘盈死后的一段时间里,吕雉实际上是最高权力的掌控者,临朝称制的绝世强者!
因此,评价吕雉为宫斗大师,手段狠辣的女魔头,是既不客观也不公允的。
薄姬:以不争而争之的高手!接下来说说薄姬。作为代王刘恒之母,很多人说她是个低调不争,因此才没有被吕雉清算,实际上没点政治智慧的人,怎么可能完全凭借着运气就获得成功呢?薄姬是个很有智慧的女人,作为魏王豹的王妃,刘邦横刀夺爱,且对于薄姬并不宠爱,占有以后就弃之一边,基本上属于不闻不问。薄姬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通过自己的两个“好姐妹”的口,来向刘邦传递信息,当这两个好姐妹奚落薄姬时,勾起了刘邦的同情心,他再次召见了薄姬,薄姬告诉刘邦,自己前几天睡觉的时候,梦见了太阳入怀。刘邦听后很兴奋,他对薄姬说:“这是吉兆,朕今天就成全你!”当下再次临幸了薄姬,就是这一次令薄姬生下了代王刘恒。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是薄姬的智慧和手段,储君之争愈演愈烈时,薄姬选择了坚决站在吕雉一方,这就是智者的判断,和戚夫人混,只能是自掘坟墓!
薄姬可不只是低调隐忍,她也有刚强的一面,当吕雉打算让刘恒去赵国时,薄姬对刘恒说:“恒儿,赵国是死地,谁去那里都不会有好下场,因此,你坚决不能去赵国,一定要留在代地!”刘恒看着母亲坚决反对脸,疑惑的问道:“母亲,太后召令,我要如何拒绝呢?”薄姬看着愁眉不展的说:“恒儿,你就说代地经常遭受匈奴袭扰,自己身为代王守土有责,无法轻易离开,请高后体量!”这就是强硬的回复了,在生与死之间,薄姬可没有选择隐忍不言,而是直接回绝了吕雉!
当陈平、周勃平定“诸吕之乱”后,代王刘恒没有像齐王刘襄那样,立刻就出兵勤王,而是选择观望。谁来做皇帝的决定权,在陈平、周勃这些功臣们的手里,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趁着这个机会,把刘氏宗室藩王赶尽杀绝呢?因此,当周勃的使者来到代地时,代王刘恒身边的人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宋昌,他是卿子冠军宋义之后,也算是出身名门,他认为这是继承帝位的最佳时机,因此刘恒一定要去,不用怀疑什么!而另外一派,以张武为首的人则认为,这就是周勃、陈平这些功臣们设下的陷阱,目的就是剪除刘氏藩王。刘恒犹豫不决时,薄姬告诉他,“宋昌和张武这两个人,说到底都是外人,他们的话可以听,但不能全听,依我看,让你舅舅薄昭去看看,不就全清楚了吗?你舅舅是绝对不会骗你的!”
薄昭见了周勃的使者后,立刻回报刘恒说:“代王不用怀疑,周勃、陈平拥戴您继承大统无疑!”刘恒所走的每一步,背后都有母亲薄姬的影子,薄姬除了低调隐忍的外表外,也有杀伐果决的魄力和以不争而争之的智慧!
窦太后:守拙而后发的智者!窦太后,汉文帝刘恒的妻子,汉景帝刘启的母亲,也是汉武帝刘彻的奶奶。窦太后推崇黄老之术,主张无为而治,这于立志于开边兴利、大有作业的汉武帝,显然是背道而驰的,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是治国理念的不同,也就是政见不同。
当汉武帝继位后,大张旗鼓的推行“建元革新”时,窦太后不动声色,面对窦氏族人的投诉,窦太后说:“皇帝是年轻,但他还是皇帝,况且皇帝也没有做错什么呀!你们一个个横行不法,从来不把王法看在眼里,管管你们还有错了?”窦氏族人垂头丧气的走了,嘴里嘟囔着说:“太皇太后老了,不管我们了,我们只能自求多福了!”
实际上,窦太后是守拙而后发,他首先让人给卫绾带话,让他主动告老还乡,而后把中尉宁成贪污的证据交给了窦婴,由窦婴交给汉武帝,达到了自己借刀杀人的目的。丞相卫绾告老还乡,汉武帝失去了依靠,中尉宁成被撤换后,汉武帝又失去了爪牙,窦太后才开始下一步的行动。
窦太后使了个引蛇出洞的计谋,她说自己去骊山疗养,赵绾、王臧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刻拟了奏折,让汉武帝以后不用把国家大事向东宫禀报,而是可以由自己自行决断!这是赤裸裸的夺权,把窦太后架空,让汉武帝独享权力!结果窦太后连夜从骊山赶回了京城,把赵绾、王臧下狱,窦婴、田蚡、直不疑免职,许昌、石奋、庄青翟等黄老之士,都纷纷上位,轰轰烈烈的“建元革新”失败了。面对窦太后,汉武帝听从卫绾建议,以道家示弱求存、集势而不较力的办法,应对强势的窦太后。
直到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才算有了伸展的机会,不过母亲王娡和舅舅田蚡又跳了出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令汉武帝无法伸展。因此,可以说汉武帝刘彻的前半生,一直在和外戚,或者说女人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