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坚持原则,才是最高级的智慧呢?你看卫绾的做派就懂了!

趣叭叭 2025-02-21 10:35:05

在纷繁的世界里,保持一份淡定的心,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每一天都会面临选择,每一天都有需要处理的问题,如何面对取决于我们的心。很多人平时指点江山,说的头头是道,但自己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就会手忙脚乱,变得无所适从!因此说坚持自己的原则,才是最高级的智慧,智慧不在于外,而在于内,原则绝不是墨守陈规和顽固不化,而是最高级的人情世故。卫绾作为三朝老臣,汉武帝刘彻的老师,儒学的代表人物,却被很多人评价为“平庸之人”。一个被称为平庸的人,可以被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帝王所信任?帝王识人的眼光,不是你我所能相比的。

卫绾是个不识时务的人,在汉景帝刘启做太子时,人家都想拉近和刘启的关系,只有卫绾始终和刘启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是特别的亲近。刘启邀请群臣赴宴,只有卫绾说自己身体有病,没办法去赴宴,这让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对卫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都认为卫绾不识抬举,但汉文帝刘恒不这么认为,反而认为卫绾是个忠诚可信之人!刘启是太子,也就是未来的储君,大家看到了利益,只有卫绾知道只要汉文帝刘恒还在,刘启就只是个太子而已,和太子的关系太近,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历史上太子被废的事情太多了,那是皇帝的一念之间的事儿,因此忠于皇帝才是最明智的办法!这不是不识时务,而是顶级的智慧,卫绾坚持自己的原则,又从原则出发而做出选择!

刘启继位后,对卫绾不闻不问,而老师晁错成为了红人,为了巩固皇权,晁错不遗余力,削藩策一出,导致天下振动。吴王刘濞兴兵作乱,叛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连号称天下强军的梁军都一触即溃,梁王刘武被迫退守梁都睢阳,依靠高城深壑与叛军周旋。国家危难之时,晁错却束手无策,而吴王刘濞则打出了“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态度很明确,我可不是叛乱,而是要剪除皇帝身边的奸臣,这个奸臣就是晁错,削藩策的始作俑者。晁错被汉景帝腰斩于市,但吴王刘濞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他想就要做皇帝,“清君侧、诛晁错”,不过是为造反,找了个合理的借口和理由罢了。

这个时候的卫绾在干什么呢?他被汉景帝刘启启用,在河间平叛,因为卫绾是前朝老臣,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因此在军中拥有极高的支持率。叛乱平定后,卫绾被汉景帝拜为中尉,汉景帝问卫绾,“你知道我找你是什么事儿吗?”卫绾回答说:“臣不知!”“当初朕为太子时,曾经邀请群臣赴宴,只有你卫绾不来,你可是好大的官威呀!”卫绾低头回答:“臣确实有病,没办法参加,请陛下见谅!”汉景帝刘启话锋一转,“听说先帝赐给你六柄宝剑,很多臣子都会用皇帝赏赐去换钱换地,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么做?”卫绾回答:“臣把那六柄宝剑供奉在家里的正堂,经常擦拭不敢怠慢!”“来人,去卫绾家,看看那六柄宝剑!”

卫绾并不惊慌,因为他心里有数,陪同汉景帝回到家,六柄宝剑都摆放在正堂。汉景帝拿起一柄宝剑,拔出来后剑锋还十分锐利,看来是经常擦拭的结果。“看来你卫绾是个实在人,朕今天也要赐给你一柄宝剑,不过不是让你供奉起来,而是要你把它拿在手上!”卫绾没有说话,他知道接下来汉景帝所说,才是召见自己真正的目的。“你也知道,朕这个皇帝做的挺憋屈的,不久前还差点被刘濞给收拾了,因此朕的安全,京城的防务,绝对要选一个可信之人才行,朕看你卫绾就是个可信之人,朕让你做中尉,掌管北军保护朕的安全,全面负责京师的治安!”说着,汉景帝抽出随身佩剑,递到了卫绾的手上。

卫绾没有慷慨陈词,只是接过宝剑,说了一句:“臣领命!”第二天汉景帝又遇到了卫绾,卫绾此时一身戎装,手握宝剑在四处巡视。“看来你这个中尉很称职!”“臣自从担任中尉以来,衣不解带,把北军上下的将校,都换成了诚实可信之人,尤其是负责内宫的将校,都是跟随臣平定七王之乱的有功之臣!”汉景帝拍了拍卫绾的肩膀,“看来朕真的没有看错人,你这个人办事,我放心!”接下来,汉景帝召集周亚夫、窦婴等人开会,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太尉周亚夫则被调任丞相去其兵权,窦婴这个太子太傅,也理所当然的成了闲人,这下权倾天下的条侯、魏其侯,都被汉景帝收拾了。

汉景帝不打算放过刘荣,于是他再次召见了卫绾,并对卫绾说:“最近刘荣这孩子是越来越不听他了,为了给自己修建寝宫,居然敢侵占太庙,栗氏一族则目无皇帝,你看看,这个奏折里,把朕都说成是夏桀、商纣一样的暴君了!看来他们还有一党呀!你去给我查,一定要把这些朋党都给我查出来!”卫绾没说话,对于这件事他的态度是要冷处理,因为这件事背后牵连的人太多,牵连的利益也太多,稍有不慎就会殃及自身,你皇帝高高在上,没人能把你怎么样,可这个干活的人,就成了最后的背锅侠,这就是卫绾的看法,因此他选择不说话,不接这个活儿。

看卫绾不回应自己,汉景帝刘启也感觉有点尴尬,他对卫绾说:“看来你不适合搞这个事儿,朕得找个狠人来,这样,你也累了,回乡休息休息,朕还要用你!”汉景帝刘启放过了卫绾,而启用了苍鹰郅都做中尉,郅都可是名副其实的狠人,在做济南中尉时,一上任就杀了济南府豪强几百号人,不出一年的时间,就让济南府的豪强们老实了,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步,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模范和标杆城池,连其他郡县的官吏,听到郅都的名字都会瑟瑟发抖,因为郅都执法不二,有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且其为官清廉从不徇私枉法,因此几乎没有什么把柄,郅都这样的人,被称之为“国之爪牙”就不足为奇了。

卫绾淡出了大家的视线,但也远离了危机和灾祸,郅都后来因为处理临江王刘荣的案子,被窦太后怨恨,最后不得不自杀以明志。郅都临死前,对前来接任雁门太守的官员说:“我郅都一生杀人如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早已经把妻儿老小放在了一边,请转告陛下,我郅都到死都是个忠臣呀!”听说郅都自杀的消息,汉景帝刘启重重的用拳头打在了明柱上,嘴里喃喃自语道:“他们折了朕的苍鹰呀!”不久前汉景帝刘启也曾经懊悔过,自己因为听信袁盎等人的“谗言”,错杀了老师御史大夫晁错,那时的一切还历历在目,不过是重新上演了一出新的戏码罢了!

卫绾被召回京城,他一生白色的布衣,在人从中很扎眼,汉景帝刘启这个时候已经选定刘彻为太子,在物色太子太傅时,他又想到了卫绾。“你不能闲着了,你得出来做点事儿,如今太子年幼,我得替他找个老师,满朝文武之中,太子之师教授太子儒学,非你莫属!”卫绾的话不多,“臣何德何能!”接下来的话没有说,因为汉景帝打断了他的话,“我不要你教太子琴棋书画,也不要教他舞枪弄棒,你就教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就已经足够了!”卫绾没说话,教授太子儒学这件事,很多人认为是无上的荣耀,只有卫绾知道窦太后推崇黄老无为之术,对儒家学说嗤之以鼻,认为儒生都是只注重形式而不关注实际的笨蛋。

果然在卫绾做刘彻老师后不久,窦太后就安排汲黯做刘彻的老师,让他教授刘彻黄老之术。不久后刘彻就不干了,因为两个人讲的东西自相矛盾,汉景帝刘启于是问卫绾,“卫绾,你来说说看,儒学和黄老孰优孰劣?”卫绾没有借机推崇儒学打理黄老,而是回答说:“陛下,臣只懂儒学,不知黄老,实在是不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汉景帝心里暗骂:“你这个老滑头,你还谁都不得罪!”只好说:“这样吧,我看你们也说不清楚,让博士们来辩一辩吧!”后来在辩论中,博士辕固很出彩,但也差点被窦太后给杀了!卫绾用自己的冷处理,再次躲过了这次灾祸。

接下来是郅都外放后,中尉位置空缺,汉景帝刘启召集周亚夫、窦婴、卫绾等人讨论谁来做中尉的问题。“郅都的事儿,你们都知道了,都说说看,谁适合来做这个中尉。”窦婴立刻推荐栾布,“陛下,臣推荐栾布,他在前朝担任过兵马都尉,又是平定七王之乱的有功之臣!”“栾布太老了,中尉应该由职业军人来担任,因此臣推荐韩颓当,他是韩王信的后人,也是臣手下的骑兵主将!”汉景帝嘴里喃喃自语道:“栾布?韩颓当?”显然,对于这两个人选,汉景帝刘启都不太满意。汉景帝刘启回过头,对卫绾说:“卫绾,你既然来了,也说说,你怎么看?”卫绾回答:“陛下,臣是太子太傅,最主要的职业是辅保太子,至于谁来做中尉,这要由陛下自己来决定!”

果然大家都说完后,汉景帝刘启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合适人选,“济南中尉宁成,不畏强暴执法不二,我看是中尉的合适人选!来人,召宁成进京担任中尉!”卫绾看得很透,汉景帝刘启心里,早就有了自己的人选,问大家不过是为了看看那些人是他们的嫡系,你真认为汉景帝会听他们的建议吗?太天真了!卫绾用自己的原则再次让自己化险为夷,也许有人会问:卫绾的原则究竟是什么呢?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原则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而认知则来源于人的内心。

卫绾是儒学代表人物,却不拘泥于学派而善于变通,因为没有什么学问,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因此,我们就要依据实际,在不同的方案里做出选择,当汉武帝受挫时,卫绾对汉武帝说:“陛下,如今不能较力,而言集势,现在这个时候道家的权谋,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原来说自己不通黄老之术的卫绾,才是个大学问家,儒学、黄老、法家的学问,人家都是懂得一点的。因此,卫绾的原则,是建立在自己认知基础上的行为逻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摆正位置。卫绾不会因为刘启是太子,就去奉迎他,作为天子之臣,首先要听命于皇帝,太子尽管是皇帝的儿子,却和你一样,也是皇帝的臣子。

第二是留有余地。卫绾在对待临江王刘荣的问题上,选择了回避,因为他和韩安国一样,讲究不把话说绝,也不把事情做绝,凡事一定要给他人留下活路,也就是给自己留下了退路。

第三是有所保留。卫绾不仅懂得黄老之术,还是个中高手,但汉景帝刘启问他儒学和黄老孰优孰劣时,他回答自己只懂儒学,不了解黄老,因此不好做出评判。

第四是坚守职责。当汉景帝问他谁适合做中尉时,卫绾回答说太子太傅的职责是辅保太子,至于中尉谁合适,那是皇帝要考虑的事儿,您看着办就行了。

第五是进退自如。建元革新搞得如火如荼,但也让窦太后大为恼火,面对窦太后的威胁,卫绾没有坚持,而是选择了告老还乡,舍弃不了既得利益,才是很多人身败名裂的原因,卫绾懂得见好就收,功成身退的道理。

0 阅读:0
趣叭叭

趣叭叭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