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直言:中国之后,再无世界工厂?印度越南印尼已赶不上末班车

积远观看世界 2024-12-20 08:15:01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传奇。

一度的“贫穷落后”标签,如今早已被“中国制造”的闪亮招牌取而代之。从缝制衣服到拼装电子产品,再到研发高铁、航天飞机,短短几十年,中国制造实现了从低端到高端的飞跃,成了全球供应链的核心。

可问题是,这条“制造业崛起”的捷径是否还能被后来者复刻?

40多年前的中国,还只是一个“起步晚,底子薄”的农业国。

改革开放前,国内连一台像样的汽车都造不出来。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化给了中国一个巨大的机会。

彼时,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发达经济体由于劳动力成本高企,逐渐将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向外转移。而当时的中国,有什么?

有的是便宜又勤奋的劳动力,有的是大把待开发的市场,还有一个清晰明了的发展方向。中国打开国门,大量吸引外资和技术,设立经济特区,把工业化这台引擎烧得热气腾腾。

这就像一场历史性的接力赛,中国接住了发达国家抛出的“低端制造”接力棒,一跑就是几十年。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中国人没有浪费时间,也没有走冤枉路。

国家提出“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不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行动。大批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今天中国物流的高效率,靠的就是这些早早打下的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还敏锐地意识到,仅靠廉价劳动力是不够的,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在面对外国技术封锁和冷嘲热讽时,中国选择了“买进来、学会了、自己造”。

从拼装电视机到设计核电站,再到造出属于自己的大飞机C919,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

这种“飞跃式”的工业化路径,不夸张地说,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没有先例。

而今天的中国制造,早已脱离了低端制造的标签。

据官方数据,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全球的30%,在高铁、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中国制造不仅仅是“数量取胜”,更是逐步走向了“技术为王”。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之后,很可能再也没有“世界工厂”了。如今的全球化格局,已经不是当年的“机会满地”,而是“跑道拥挤”,技术和资本成了最硬的门槛。

看看越南吧。作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制造业新秀,越南确实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三星、苹果这些国际巨头纷纷在越南设厂,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让“越南制造”逐渐在全球市场上露出面孔。但越南的“风光”背后,却有很多难以忽视的问题。

首先,越南的经济规模和人口体量,和中国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中国有14亿人口,而越南不到1亿,劳动力规模差了好几个数量级。

况且,中国的教育模式培育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在中国,劳动力的素质和文化水平目前来说,大部分都是够用的。

此外,越南的基础设施还非常薄弱。电力供应不足、港口能力有限,另外,其他建厂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技术和能力都和中国有着不小的差距,毕竟“基建狂魔”不是浪得虚名。

再来说说原材料,即便是越南的基础配套和相关条件都完善了,但还面临着一个大难题:原材料。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原材料和完整的产业链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小到一个打火机,大到飞机、高铁,只要想造,随时可以在国内找到相关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商,这样完整的产业供应模式并非是谁都有的。

并且,哪怕是那些小小的不起眼的供应商,也都保持着一种中国人骨子里向上追赶的信念:我有的,我还要做到最好,我没有的,我一定要努力造出来。

再来看看印度。印度的人口即将超过中国,理论上劳动力也不缺,而且英语普及率高,是跨国公司偏爱的语言环境。然而印度的发展模式和中国完全不同,“外企坟场”的霸气名号也不是白叫的。

印度更像是一个“服务出口型”经济体,IT服务和外包行业做得风生水起,但制造业的发展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为什么呢?

答案很复杂。

印度对外资的态度不够开放,对本土企业的过度保护,导致外资企业在印度开展业务时面临诸多阻力。不少大厂都在印度折戟沉沙,最终只能灰溜溜的打落牙齿活血吞。

另外,印度的社会结构问题十分严重,种姓制度的存在,使得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固化和低效率的状态。印度当然也有一批优秀的制造业企业,但在规模和产业链完整性上,远远无法和中国相比。

何况,印度还有着严重的社会问题,三不五时的就有政府、百姓来“敲竹杠”,这种模式,任谁去了也吃不消。

再来看看印尼,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资源丰富,市场潜力不小,也一直在吸引国际投资。然而印尼的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另一类问题,印尼过于依赖自然资源出口,而制造业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

尽管一些新能源巨头在印尼投资建厂,但印尼的产业链短板、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使得它很难承担起“全球制造中心”的重任。

这些国家的困境,其实反映了当下全球产业链格局的变化。

全球化的早期,国家间的分工还不清晰,存在很多“空白点”,但现在,核心技术和高端制造的产业链环节,几乎被大国牢牢掌控。

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主战场。这些行业的门槛之高,不是靠劳动力红利能解决的。越南、印度和印尼即便能够在低端制造业中找到位置,也很难触碰这些高技术领域的核心地带。

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下游的高端产品制造,从低端代工到高端设计,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实现了全覆盖。这种系统化的优势,决定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中国制造也不可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吃老本。

2024年,中国正在加速推动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改造传统制造业。同时,中国还在新能源、半导体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加码布局。

所以,中国目前的追求已经从“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智造”。

有人说,“末班车”已经开走了,但中国制造的列车正在驶向新的未来。

那些试图模仿中国崛起路径的国家,虽然可能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要超越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工业化的“捷径”早已消失,留给他们的只有一条漫长而艰难的创新之路。

未来,制造业的格局也许会更加多极化,但无论如何,中国制造的传奇,还远未写到最后一章。

参考资料:

转型升级再加速 中国制造向“智”而行——中工网2024-12-16 14:58

中国制造向“新”攀登 折射经济韧性活力——人民网2024-12-17 13:12

0 阅读:135

积远观看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