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牌对王牌》的后台,工作人员曾经调侃过沈腾和贾玲的相处模式,说:“别的嘉宾都怕节目冷场,可他俩啊,就怕场子热得都要炸了。” 这一对喜剧搭档,用长达十年的互怼经历证明了:成年人之间顶级的友谊,就是能在互相拆台的过程中,照见彼此的真心。
一、精准打击式互怼:伤口撒糖的艺术体重博弈战贾玲经常调侃沈腾,说他当年在军艺当校草时的颜值已经大滑坡了,还打趣道:“腾哥年轻的时候像杨洋,现在呢,就像被杨洋踹肿了的沙包。” 沈腾也不甘示弱,马上反击:“玲儿这身材,买瑜伽垫都得选那种加宽防滑的特大号款。” 你看,他们这直戳对方痛点的玩笑,因为双方都能大大方方地接梗,反而成了节目里的名场面。
有一回,贾玲感叹说:“现在 95 后都叫我阿姨了。” 沈腾立马神补刀:“你对着 20 岁小鲜肉流口水的时候,人家妈妈说不定比你还小两岁呢。” 结果第二天,贾玲就举着沈腾的同龄人照片,满场追着他打。这一来一回,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什么叫 “互损不翻脸” 的默契。
二、专业领域的高级黑:以吐槽为敬演技批判现场沈腾评价贾玲的导演处女作时,直言:“这哭戏啊,比我当年演《夏洛特烦恼》的时候,差了十八条街呢。” 可转头在首映礼上,他却感动得哽咽:“被贾玲骗走了十年的眼泪。” 你瞧,这种表面上贬低,实际上夸赞的套路,成了他们独特的互相鼓励方式。
商业互吹的反向操作在金鸡奖颁奖礼上,贾玲故意叹了口气说:“这辈子是拿不到腾哥这样的奖了。” 沈腾反应超快,立刻接话:“您那 50 亿票房,还需要奖杯来证明吗?” 他们把这种凡尔赛式的对话,巧妙转化为对彼此商业价值的专业互捧,在娱乐圈里可真是一股清流。
在录制《你好李焕英》的时候,沈腾顶着高烧,连续拍了 15 个小时的落水戏。贾玲一边递毛巾,一边还毒舌:“你这脸肿得,都能直接去演海绵宝宝了。” 可一转身,却在监视器后面偷偷抹眼泪。这种 “嘴上不饶人,行动却最实在” 的相处模式,恰恰是成年人友谊最珍贵的地方 —— 不需要时刻甜言蜜语,但永远能在对方脆弱的时候,给予有力的支撑。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互怼能有效降低人际交往中的压力。沈腾和贾玲的相处之道,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当友情足够深厚、足够牢固时,互相调侃反而成了安全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就像贾玲在采访中说的:“能互相怼,说明我们既不怕对方生气,也不担心自己被误会。” 或许,最高级的友情,就是能安心地把自己的软肋,变成彼此之间调侃的段子,在欢笑中感受真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