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对比吕芳为官三思,我才知胡宗宪那席话,“高深”太多

申鑫晨 2023-09-22 19:10:50

作者|妧晨

多年后,我才懂:

吕芳对干儿子冯保说的“为官要三思”,早就被胡宗宪的一席话,给彻底颠覆了。

有时候,人越想得到和钻营的东西,越会打乱自己的人生方向,最后落得一个“三思”而亡的下场。

所以,当我看透“人生无常”后,我才懂了胡宗宪那一席话的高深和心量!

为官三思

吕芳机关算计的半生,也许如他所想——裕王上台后,自己还需靠干儿子冯保,度过灭顶之灾的难关。

所以,吕芳将干儿子送到裕王府,才是他为自己留下的最大后路,也才是他布下的最隐晦的一步棋。

狡兔三窟,得免其死。

所以,吕芳后来的全身而退,也算有了解释和答案。

如今,面对干儿子求他杀了自己,求他不要把自己送进裕王府,成为案板上待宰的鱼肉时,吕芳长叹了一声,告诉冯保这样一个道理:

“我再教你两句话,你记住,一句是文官们说的,做官要三思。什么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会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

可是,冯保并没有安心,他杀死了周云逸这件丑事,终究是在裕王心底留了恨意,所以,他怕自己一过去,就死于非命了。

当时,冯保对着吕芳说:

“干爹教导得对,可叫儿子到裕王府去当差,那不是把儿子往绝路上逼嘛!”

吕芳说了这样一句话:

“置之死地而后生。”

也就是这样一句话,让冯保绝处逢生,他忍辱受迫后,最后混成了裕王府不可或缺的“冯大伴”。

那一席话,是吕芳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多年淫浸后宫的人生哲理,而这份哲理之下,是他自主选择的人生之路,他注定要在其中起起伏伏!

以前,我看吕芳的话,觉得太有道理了,但是,当我看到胡宗宪的那一席话后,我才窥探到了生活最本真的含义。

也就是这样的话,让我看透了人生起起伏伏,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真正原因!

胡宗宪的那席话

严嵩向皇帝提的“改稻为桑”的提议,被皇帝采纳后,江南各省就马不停蹄地运作起来。

杭州知府马宁远带着士兵,踩踏百姓好不容易栽好的秧苗,彻底激怒了百姓,他们口中嚷着“反了,反了”,一群人一拥而上,和士兵对抗起来。

于是,马宁远不顾众百姓的反对,扣押了闹事的百姓,一路压行回了杭州。

这件事情被胡宗宪知道后,他放弃了实行“改稻为桑”的做法。

而他,也对谭纶说出了这样一席话:

“用不着谭纶你来劝我怎么做,更用不着谭纶事后,你来替我顶什么罪。我是严阁老提携的人,我以后还会是严阁老的人。

你们为什么看重我?就因为我胡宗宪在大事上——上不误国,下不误民。我老家给我竖了三座牌坊,我都五十了,活到七十也就再熬个几年,我不会让老家人把我牌坊拆了。

你们都自以为知人、自以为知势,可是有几个人,真知人知势的。”

“就说眼下由“改稻为桑”这个国策引起的大势吧!那么多人想利用这个机会兼并田地,浙江就会有将近一半的人没有田地。

没有了田地,那么多百姓,聚在这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今年不反,明年不反,后年、再后年必反。

到时候,外有倭寇,内有反民,第一个罪人,就是我胡宗宪!”

正是看透了这一层现实,胡宗宪放弃了推行国策,选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维持了原状。

而他上疏给皇帝的折子,企图把实情告知皇帝,却被吕芳的一席话,给挡了回去。

但是,正是这个举动,以及胡宗宪对谭纶说的一席话,我悟透了这人生里——最达观的高深。

胡宗宪对谭纶说:

“当初你谭纶不来,我还可以向严阁老进言,也可以向皇上上疏说明事由,我可以慢慢做:比方把今年就要把一半的稻田改做桑田的方案,分成三年做完。事缓则圆,大事尚有转圜的余地。因为你来了,从上到下都把我胡宗宪看成是党争之人,你们想让我做的事,我还能做下去吗?”

一句“不能做下去”,一句“真的知人知势吗”,才讲透了胡宗宪高人一步的智慧。

吕芳的一席话——思退、思变、思危,写透了人生在世的处事原则。

但是,它运营起来的一切底层逻辑,都是:

去争斗、去钻营、去抢功、去算计,去让自己暴露在一场争夺战里,被他人算计和算计他人。

生死之间,死去活来。

职场上班,站队与否,需要经营,却并不一定全都钻营;人生荣誉,在乎与否,需要经营,也不一定需要钻营;登高望远,与人竞争,需要比拼,却不需要用钻营,来赢得成绩。

这么多的“经营”,其实都不一定会是“钻营”,但现实里,它们却被很多人误以为成了“钻营”。

于是,这些种种原因的钻营,才构成了人性复杂的版图,成就了一方豪杰英雄的丰功伟绩,也见证了一方落草为寇的心酸苦楚。

因此,人身在其中——因势而动,才有了各自不同的际遇。

可是,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高瞻远眺,哪有那么准确的、时时刻刻的、胜利的妙法秘诀呢?

在一切不安定的迷局里,在看不清楚未来的等待里,费尽脑细胞去“钻营”的后果,也许只有三四成的胜算,也许只有几分的获利。

可这份未知的代价,却可能会赔上所有的运气!

有时候,“不争”,也是种智慧。

因为,这份“不争”之下,是一份淡然的笃定,是一种“借势而起,顺势而升”的智慧,更是一种处变不惊的高深境界。

凡尘种种,不过倏忽而已,所以,才有了那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裕王等人以为的——自己已经知人知势了,所以,他们要争胡宗宪的信任。

可是,他们却没有真正想通,这人性背后的深刻道理:

即使胡宗宪选择了严嵩,但他“上不误国,下不误民”的做法,却不需要任何人去监督。

就算他是严嵩的人,他也不会落了那份利国利民的“青云之志”。

那么,裕王一行人和他,当时就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了。

但只有听到胡宗宪亲口承认的话,裕王一行人才会斩钉截铁地确信了——他的立场吧!

这个“画虎不对反类犬”,到底是因为人性使然啊!

所以,裕王派遣谭纶前来,只有画蛇添足、扰乱秩序的后果,却根本撼动不了朝廷的国策。

故此,我从胡宗宪身上看到的高深,不光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不争”,也看到了他“不夜郎自大”的小心和谨慎。

所以,胡宗宪说的这句话,才是真的有道理:

“你们都自以为知人、自以为知势,可是有几个人,真知人知势的?”

就算争了一辈子,算计了一辈子的吕芳,也会在干儿子冯保面前泪流满面,因为他也害怕,自己被裕王杀害的下场啊!

总结

以前我看《大明王朝》,以为吕芳对干儿子冯保说的话,就是一种大聪慧。

所以,他在尔虞我诈的世界里,稳妥地保全了自己,如此艰难的情况,他的头脑,可见一斑了。

但是,当我看透裕王意图拉拢胡宗宪,胡宗宪说的一番对话时,才发觉胡宗宪的“退归农田”,才是看破人性的大智慧。

一个选择了在无限钻营中“争”,用一辈子的争,换回一个荣华富贵。

一个是勘破人性,步步谨慎、步步谦逊的“不争”。

他把自己从一切的尔虞我诈中摘出来——他不争着做未来皇帝裕王的拥趸,而是坚守自己对严阁老的忠诚,做到利国利民的为官责任。

所以,这份智慧,让他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也让他在这次党政之争里,守住了自己的性命和职位。

所以,即使严阁老得知了裕王拉拢胡宗宪的消息,他的儿子焦急不已,但他都信任胡不倒戈的人品,而裕王这股势力,也在心底佩服他的风骨。

在这场党政之争的拉扯下,胡宗宪体体面面的走了出来:

他既没被拉下马,也没有丢了官职,更没有受到残害,但他就是这样,得到了两方人的敬佩。

足见,他的这份气度,也足见,这份智慧之下的能力!

可见,在这风谲云诡的朝政里,胡宗宪“不变应万变”的明哲保身,可能也是一种长存之道啊!

—END—

2 阅读:440

申鑫晨

简介:专注当下情感问题,世界寒冷,让我温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