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城幻想家
编辑 | 小城幻想家
-<前言>-
如果告诉你,日本这个多山的岛国,硬是从海洋里“抢”出了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才填海造地约2万平方公里,难道是我们技不如人?
-<填海造地>-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多山岛国”,这个地理特点早早为其发展设下了天花板。
国土面积狭小,人均可用土地资源更是少得可怜,生活、生产的用地都面临巨大压力。
尤其在战后,经济复苏与人口激增形成双重夹击,让土地稀缺问题成为发展的最大阻碍。
战后,日本采取“大进大出”的经济模式,大量进口原材料、能源,再通过工业加工后出口成品。
这种模式离不开沿海港口和工业基地,而这些设施正需要大量平坦的临海土地。
可是现实中,靠近大海的平原几乎已经被占满,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向海要地。
为了满足发展需求,日本的填海造地成为不得不为之的选择。
相比之下,中国拥有广袤的国土面积,为何还需要填海造地?
答案的其实也与发展经济有关。
在1978年后,沿海地区成为我们经济的发动机,吸引了大量人口和产业。
随之而来的,是土地供需之间的巨大矛盾。
城市化的推进,工业园区的扩展,港口物流的兴起,这一切都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
而内陆地区的土地无法快速转移到沿海,这使得填海造地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简而言之,中国的填海造地更多是一种区域经济驱动的手段。
同样是填海造地,为何日本能造12万平方公里呢?
-<日本>-
日本的填海造地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
彼时,受西方工业化浪潮的启发,日本开始走向现代化。
为了扩大可用土地,沿海城市逐步启动小规模填海工程。
这一阶段的填海规模有限,主要集中在港口的建设和扩展上。
当时的填海技术还比较原始,多采用简单的推土方式,将近岸的滩涂填平。
然而,这些早期尝试为日本的工业化和城市扩张铺垫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大规模填海积累了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日本经济急需重建,而土地资源成为重中之重。
从1950年代开始,日本填海造地进入一个全新的高峰期。
东京湾是最早进行大规模填海的地区之一。
作为日本的经济心脏,东京湾周围土地的扩张成了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通过填海造地,东京的工业区和住宅区迅速扩大,直接推动了战后经济的全面复苏。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日本的填海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从最初的推土机推填,逐步发展出更高效、更环保的填海技术。
这一时期,日本的填海造地从简单的工业用途逐步拓展到港口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区开发。
东京湾的填海造地堪称日本填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东京湾的填海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包括台场在内的多个核心区域。
台场从一个荒凉的人工岛,变成了今天充满购物中心、娱乐设施和商业办公楼的繁华地区。
更重要的是,东京湾的填海不仅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还直接提升了东京的国际地位。
无论是港区的商业建筑,还是临海高端住宅,东京湾都代表了日本城市化的最高成就。
21世纪以来,日本的填海造地速度明显放缓。
但是也总的填海面积也已经达到了12万平方公里,远远超出我国的2万平方公里。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中国>-
中国填海造地的最初目,可以说是比较“单纯”。
1950年代,随着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填海工程主要集中在围海晒盐和农业开垦。
山东和江苏沿海地区利用围海技术形成大面积的盐田,为当时的工业和居民提供了大量重要资源。
当时的填海技术以低成本为主,利用泥沙堆积、围堰和简单的填土手段。
80年代开始,我们的经济腾飞、城市扩张的需求在沿海地区集中爆发,而土地资源的紧张问题也日益显现。
沿海省份,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迅速成为填海的主战场。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发展金融中心和高端产业,上海在东部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
新的土地被规划为高端商业区和住宅区,并逐步成为浦东新区的核心地带。
今天的陆家嘴金融中心,就是当年填海的杰作。
进入21世纪,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让填海造地变得更为普遍。
天津滨海新区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天津滨海新区累计填海面积达到147.5平方公里。
不过,我们的填海造地不仅服务于经济需求,还肩负着重要的战略任务。
特别是在南海地区,通过填海造岛,建立了重要的海洋基地。
尤其是永暑岛最为知名,这些人工岛不仅在领土保护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支持了科研、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等多项活动。
填海造地既然有这么多的便捷之处,为什么我国现在很少造了呢?
-<填海造地的影响>-
填海造地,听上去是“向大海要地”的巧妙创举,实际上却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填海为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但其对环境的影响却不可忽视。
日本的填海工程曾以高效和规模著称,但也为环境埋下了隐患。
从1945年至1978年,日本各地海岸滩涂减少了3.9万公顷。
这意味着大片生物栖息地消失,直接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工业化时代的填海区域多用于港口和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进一步恶化了海洋水质。
特别是在沿海城市,水质污染已对渔业资源和居民健康构成威胁。
而且填海改变了河流与海洋的交互方式,使得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频发。
河道变窄、流速变慢的后果,是沿海地区的防灾能力大幅下降。
我们的填海造地规模虽小于日本,但由于人口密度和沿海开发强度高,其生态影响同样显著。
过去几十年,大片滩涂湿地被填海取代,直接影响鸟类迁徙路径,某些物种的数量急剧下降。
不过,大家也都意识到了填海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我们已经暂停了新增填海项目的审批,还开始了全面审查过去的填海工程。
并且,也开始推动生态修复项目,恢复滩涂湿地并引入人工植被覆盖,修复并减轻填海对生物链的扰动。
-<结语>-
如何在发展与环境之间找到平衡,是一道难解的题。
相信未来,科学家们可以找到一个“双赢”的发展道路。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日本开始严管填海造地
经济参考报——过度填海造地会带来报复性恶果
中国水运网——长三角竞相围滩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