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观察:"孔乙己"长衫群体化问题必然发生

赵知喻 2024-06-27 11:44:31
二、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观察:"孔乙己"长衫群体化问题必然发生结论:从经济发展阶段看,这一问题具有必然性。 ——关键词:农民工供给;职业定位;甄别机制;预备劳动力群体。 采访对象:某经济学博士B。 采访者A首先采访一个参加工作很多年的经济学博士B,让他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博士B说,从经济发展阶段上看,劳动力过剩常态化结束和中国高等教育平民化相叠加;再加上社会公众关于职业定位、职业谋划的就锚定机制已经失效、新锚定机制尚未建立;意味着“孔乙己群体化”,具有必然性。 这些话在普通人看来,有些拗口。 简单地说。有三个经济发展趋势,都走到一个关口。这种转折式变化,恰好在现阶段叠加在一起。 ——原来国内总有一个储备的过剩劳动力群体,现在这个群体走向枯竭。 ——原来国内大家只有一个少比率的群体能上大学获得高等教育,今后高等教育将越来越平民化。 ——原来平民青少年的职业锚定,主要通过学历和城乡身份能够得到相对明确的锚定;现在,这种锚定方式已经在走向瓦解。 详情如何,且听继续分解。 (一)经济发展阶段,进入刘易斯拐点之后的时期 博士B说,从经济发展阶段的一般趋势看,我国 “孔乙己群体”现象,出现在刘易斯拐点之后。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指的是发展中经济体,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通常,在刘易斯拐点之前,发展中经济体劳动力过剩,对那些过剩的劳动力,有点收入总比没有强,因此,他们不会很挑工作。 也正因为如此,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没有临近刘易斯拐点之前,社会服务的价格,特别是中低端服务的价格,会普遍不高。 不过,随着经济发展,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产业部门吸收完毕,劳动力会变得相对短缺,劳动力也会挑工作。 在刘易斯拐点之后,社会服务业价格自然会上升,其中中低端服务业上升明显。这是全世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普遍都要面对的历史趋势。 通常认为,我国不同省域刘易斯拐点有些差异。大部分都处在2010~2015年时期。 在经历刘易斯拐点之后,我国劳动力市场会遵循经济规律,表现出供不应求,并由此导致低端制造业、服务业的劳动力使用成本上升。 对国内外日常生活有过对比性体验的人都知道,直到现在,情况还一定程度是这样,在我国,特别是城市居民,获得装修、快递、水电气维修这些服务,在便捷性和服务价格上,其体验感,仍比欧美国家,要明显更好。 但是,随着我国进入后刘易斯拐点时代,今后我国居民要获得这些服务,其服务价格会持续上升,其服务便捷性可能也会下降。 我国进入后刘易斯拐点(剩余劳动力不再充分)的时代,其相对特殊之处在于,不仅仅是储备劳动力短缺;而且正走向短缺的储备劳动力的身份特征,也非常有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平民化接近完成,意味着今后相当长时期,必然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者人员,要承担起原来由非高等教育者承担的低端工作。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接近完成,意味着今后相当长时期,必然需要大量城市户口身份者,要承担起原来由非高等教育者承担的低端工作。 然而,凭什么标准在高等学历拥有者之中,在城市居民之中,划出、拉出、赶出一部分来,从事低端行业的工作? 他(她)在心理上有准备吗? 他(她)们如果不心甘情愿,不就成了孔乙己? 详情如何,且听继续分解。 (二)农民工群体作为劳工供给储备,已走向枯竭 在我国,过去有一个群体,是社会过剩劳动力的蓄水池和缓冲带。 哪个群体? 这就是没有上过大学的农村户口者,他们在城里活动,有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称谓:农民工。 在我国,原来,预备状态的劳动力群体的分块是这样的。 板块1,城里人大学生。绝大部分会补充为城里人。 在就业上,他们绝大部分补充为城里人里面的白领。 板块2,城里人非大学生。大部分会继续补充为城里人。 在就业上,他们虽然不会全部成为白领,但大部分都会或在城里的体制内,或在体制边缘,获得一份相对稳定、体面的工作。 板块3,农村大学生。大部分会补充为城里人。 原来农村大学生,绝大部分会补充为城里人的白领,但现在,补充为城里白领的保障程度,正越来越低。 板块4,农村非大学生,即没有上过大学的农村户口者。 在过去很长时间,农村大部分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就是“农民工群体”的储备,也是劳动力过剩群体缓冲带。然而,现在,即使是大学入学比率最低的省份,青年学生的大学入学率,也达到85%以上。 身份标签∣ 大学生 ∣ 非大学生 城里 ∣ 1 (城里大学生) ∣ 2 (城里人,没上大学) 农村 ∣ 3 (农村大学生) ∣ 4(农村,没上大学,正接近枯竭) 图1 我国预备状态劳动力群体的社会身份分块 这就意味着,以前“农民工群体”的“储备池”,正在并且不久就会——完全走向枯竭。 来自装修、建筑公司的一线团队人员也反映,随着老一辈瓦工、木工、水暖工等等年级大了,退出劳工队伍,现在,找新的年轻工匠来补充,越来越难了。 那么,逐渐枯竭之后,以前在城里,主要由农民工来承担的装修、快递、维修等等工作,由谁来做? 过去,那些做装修、维修工人的农村年轻人,可能过去因为没有考上大学,甚至可能因为没有上过高中的机会,就开始进入学徒阶段,虽然多少有被迫无奈的成分,但至少在别人上学的时候,他们已经尝到赚钱的甜头。 (三)越来越缺乏年轻人较早将蓝领工作锚定为终身职业 就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绝大部分农村年轻人,只要上了高中,自己在考试次数、努力备考、选好志愿等方面,稍作安排,都可以上大学。 并且,由于社会氛围的原因,再加上整个社会不论是经济报酬,还是文化观念,都仍然是崇尚白领。 因此,过去十多年时间,大部分年轻人,包括农村出来的年轻人,至少在自己刚刚中学毕业的时候,不会立即选择去做装修、水电、快递、维修等等之类的中低端服务业工作的。 再等到接近所有年轻人大学生都毕业的时候,至少大部分人在刚出大学门的时候,他(她)们是不会心甘情愿地从事蓝领工作的。 即使他们最终可能被迫去做,也不是心甘情愿的。 原因是由很多个人考量和社会现实叠加起来的。 ——待遇低。 毕竟,现在中低端蓝领的报酬和辛苦程度的性价比,和白领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 ——没准备。 他(她)们原来进入大学、大专之前,就已经抱着不做蓝领打算。即使是很多农二代,他们经常嘴巴上说的那些话就是:我以后还会种田?我还会做那些装修事情? ——背上沉没成本包袱。 他(她)们这些年读大学,已经付出了时间和金钱;而不是像以前很早就断了读大学机会的农家子弟,很早就开始安排赚钱,并且也赚到了钱。 (四)价格机制会调节劳动力供给,但时滞漫长 B博士谈到这里,继续夹杂着带有经济学原理的逻辑推理,娓娓而谈。 从事中低端服务业的劳动力的供给群体在萎缩;而多出的劳动力,又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不愿从事中低端服务业。 这就意味着,随着中低端服务业的人手会非常短缺,中国中低端服务业的价格,将会显著攀升。 随着中低端价格的攀升,当然会影响到很多年轻人的择业关联,再影响到很多年轻人在初中、高中毕业时的人生规划。 也就是说,未来,随着中低端服务业价格攀升,中国越来越多年轻人,会主动在教育、职业发展的早期,将自己的终生职业定位,放弃选择做白领,而是主动选择做蓝领。 理性人的教育规划,和职业规划联系在一起;而职业规划,则会受到社会行业劳动比较效益程度的调节。 随着,中低端服务业价格的攀升,将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初中、高中毕业的时候,会主动选择不上大学。 但是,任何经济理论逻辑上的调节,都会有时滞。而这种和教育、成才相关的劳动力价格机制调节,时滞可能会有几十年。 并且,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所以,可以预计,发展到现阶段,上面这个 “所有大学生奔白领” →“农民工蓄水池萎缩” →“无人接手中低端服务业” →“中低端服务业价格上涨” →“逐渐有年轻人愿意进入中低端服务业” 过程机制的调节时滞会非常长。长到什么程度? 可能会使得很多年轻人的有一半人生,都在定位不清之中蹉跎过去了。 (五)需要有某种社会管理机制,引导年轻人尽早锚定自己职业。 那怎样解决上面所说的,主要由于年轻人早期职业目标不明确,并由此可能造成大量年轻人在相对漫长岁月之中,发生机会扑空、精力浪费、岁月蹉跎等等的这种社会问题? 在过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以前很大程度是通过城市、农村户口;大学生、非大学生此种身份标签解决的;或者说,是通过城乡身份、高考制度共同确立的锚定机制解决的。 但是,根据现在所有人转城市户口无障碍;根据越来越接近所有人能上大学的实际情况;今后,此类人群标签都已经不复存在。 ——通过城乡身份、高考制度相结合的锚定机制也将荡然无存。 那么,为了引导相当大部分年轻人尽早寻找到自己职业领域的兴趣和擅长点,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应该有某种明确、确定的机制——甄别机制,让大部分年轻人,尽早将职业定位清楚。 ——尽快开辟一个能促进年轻人明确自身职业定位的遴选确认渠道;以便让大部分年轻人相对早地将自己的终身职业锚定梳捋清楚。 ——让大量不适合奔白领很早就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奔白领;早蓝领,自己早收益。 ——让所有科研、教学、政务等白领意愿相对强烈、准备相对充分的年轻人,尽早找到社会位置,进入角色。 过去很长时间,实际上是“农民”、“非农民”;“学位生”、“非学位生”身份,能一定程度起到这种甄别机制的作用。 但是,现在,随着90%左右的人,都能成为“学位生”,都能通过买房、入职的方式获得城镇户口,那么原来的甄别机制实际上会逐渐退废。 什么“甄别机制”,众看官、众同学,大家都可以都先回味回味、琢磨琢磨。
0 阅读:0

赵知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