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三国志 鲁肃传》《三国志 吕蒙传》,张昭和孙权分别对鲁肃作出评价,请看张昭和孙权是如何评价他的。
张昭对鲁肃的评价是“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周瑜在袁术部下担任居巢长时,就耳闻鲁肃仗义疏财的大名,去鲁肃家拜访,想请他资助粮食。鲁肃将自家一半粮食约三千斛资助周瑜,令周瑜大为震惊,将鲁肃视为奇人。
后来,周瑜将鲁肃推荐给孙权。孙权与鲁肃单独畅谈,合榻对饮。鲁肃为孙权谋划,应当“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 ,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其后孙权基本上是按照鲁肃的思路成就帝业的。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孙权的首席大臣张昭对鲁肃第一印象就很不好。张昭对鲁肃评价很低,认为鲁肃爱说大话,不够谦虚,年轻粗疏,举止轻狂。张昭公开贬低鲁肃,并对孙权说鲁肃不可重用。
张昭对鲁肃的评价虽有个人偏见,也不是全无道理。
鲁肃比周瑜、孙权年长,说他年轻没有道理;鲁肃出身极富之家,文武兼修,自视甚高,说起话来难免不够谦虚;鲁肃爱结交朋友,喜欢外交的人一般性格豪放,让人觉得轻狂应不奇怪。
孙权对鲁肃的评价是有功有失,会说大话在《三国志 吕蒙传》中,孙权与陆逊评论周瑜、鲁肃、吕蒙时,说道:
“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孙权和陆逊谈论周瑜、鲁肃、吕蒙,重点评论了鲁肃。
第一,孙权对周瑜评价最高,认为周瑜有雄心大志,胆略过人,因此能打败曹操,攻取荆州,能够和他相比的人,实在太少了。
第二,孙权认为吕蒙进步神速,年轻时只是不怕艰难,勇敢不怕死;年长以后,学问愈来愈好,韬略常常出奇制胜,可以说仅次于周瑜,但是言谈议论略有不如。谋划消灭关羽这一点,吕蒙胜过鲁肃。
第三,孙权重点评论了鲁肃,认为鲁肃有功有失(下文的“我”指孙权)。
周瑜把鲁肃推荐给我,我和鲁肃喝酒说话,便谈及建立帝王大业的雄才大略,这是第一大痛快事。
后来,曹操收纳了刘琮的势力,声言亲率水、陆军几十万同时来江东,我询问所有将领,请教对策,谁都不愿回答,问到张子布(张昭)、秦文表(秦松)时,都说应派使者带着公文,前去迎接。鲁肃当即反驳说不可,劝我迅速召回周瑜,命令他率大军迎头痛击曹操,这是第二大痛快事。
鲁肃决定的计谋、策略,远远超过了张仪、苏秦;后来,他虽然劝我把土地借给刘备,这是他的一个短处,但却不足以损害他的两个长处。周公对人不求全责备,所以我不计较他的短处而重视他的长处,常常将他比作邓禹。鲁肃给我的信中说:‘成就帝王大业的人,都要利用他人的力量,对关羽不必有所顾忌。’这是鲁子敬不能对付关羽,却空说大话;我仍原谅了他,没有轻易责备。可是他行军作战,安营驻守,能做到令行禁止,他的辖区内,文武官员都尽心尽职,治安良好,路不拾遗,他的治军很令人称道。”
鲁肃
写在后面张昭和孙权对鲁肃的评价都提到鲁肃善说大话,看来鲁肃确实不是老实厚道之人,而是能言善辩,性格豪放张扬,有思想也会用大话掩饰自己某些方面能力不足的辩士。
老木匠
孙仲谋自称将地借予刘玄德,诚无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