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都成立了,怎么能没有国徽呢?”
1949年,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让无数的劳动人民感到振奋,可是毛主席身后,却放着一个和如今截然不同的国徽。
原来因为当时的国徽还没有设计好,所以才不得不将这个位置用备用的代替掉。
要知道,就连设计大师林徽因的方案都落选了,足见国徽的选取有多么激烈。
那么林徽因设计的国徽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落选呢
国徽的海选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就开始了。
从国旗到国歌,再到国徽的选择,几乎凝聚了所有人的心血,仿佛要将这上下5000年的文化全都融入其中。
很快,在开国大典之前,国旗和国歌相继被确定,国歌就是由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而国旗则是由出身书香门第的曾联松设计出来的,简单的红底上五颗闪闪发亮的红星,简约大方不失内涵。
可唯独国徽迟迟没能确定,国徽面积小,设计空间不大,要想在有限的地方展现出明显的特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时不少设计稿纷至沓来,各式各样的都有,有以黄河为主的,也有以斧头和镰刀为主的,不过红星和天安门成了其中的主流元素。
红星和五星红旗相对应,天安门则是新中国开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对于每一位中国人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但是每一个大眼看过去,似乎都大差不差,没什么耳目一新的感觉,身为国徽设计者的林徽为此急的吃不下饭。
林徽因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中留过学,和丈夫梁思成遍访欧洲,参观了不少有名的建筑,在建筑设计这方面的造诣颇高。
她独特的审美风格,往往能够赋予作品独特的生命力,然而这小小的国徽却难倒了她。
林徽因设计的国徽其实林徽因曾经拿出过一个国徽设计,和毛主席身后那个融合了国旗、地球、地图、红星等元素相比,简约又不失大气。
她将大五角星放在中心,占满视野重心,四颗小五角星则是位于下方,整齐排布,边上是金黄色的麦穗。
在选材方面,林徽因也是非常严谨,她特意选取了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玉石,白玉增加了观赏性,又在周围镶嵌了一层黄金,增加华丽度。
在光芒下,白玉折射这金色的光芒,麦穗也变成了金黄色,流光溢彩,非常好看。
这样设计出来的国徽,带有明显的中国特征,摆脱了苏联的影子,确实独具特色。
然而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显然就有些不合适了。
并非是林徽因的审美不好,而是因为这个国徽设计不够大气。
白玉的寓意固然好,然而光线不好的时候,看上去白花花一片,缺乏美感,从远处看更是灾难。
几颗五角星也未免有些不够大气,让人难以辨认出中国的影子。
以致于不少网友看到初版的设计后,赞叹之余也多了些惋惜,美则美矣,但是确实是不合适。
得知自己的方案落选,林徽因多少有些失望,实际上当时她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好了,长年累月的工作导致她旧疾不断复发,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建筑设计行业原本就需要在外面风吹日晒的,林徽因出身名门,但为了国家的建筑事业,时常在外奔波,这让她的肺病变得更加严重,时常咳嗽哮喘,梁思成为此忧心不已。
但是在得知国徽的设计不过关后,林徽因二话不说,抛下所有负面情绪,转头再次投入到了设计中。
国徽的出炉要如何做出改进呢?
林徽因百思不得其解,做过设计的人都知道,一旦陷入某种框架,要想跳出来可就不容易了。
她和丈夫梁思成为此想了无数方案,也参考了上千份递交上来的方案,还是觉得只有五角星不能丢,只有这个才能和国旗对应上。
但是只有五星红旗又显得多少有些单调了,似乎并不能体现出中国的特点,要想体现出来这一点,恐怕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调整。
结合第一版的设计,他们最终决定,去掉地图加上天安门城楼,将齿轮的设计加在下方,象征新中国的发展滚滚向前,两边的麦穗改成金黄色。
就这样,出版的国徽新鲜出炉了,既有纪念意义,同时也和国旗交相辉映,有着极好的寓意。
确定方案后,梁思成夫妇满意地点点头,这才递交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看完后,也觉得这样设计是最好的,麦穗、五角星、天安门、齿轮的完美融合,让这枚国徽看上去不拥挤不冗杂,十分难得。
于是在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的第二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了将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后来梁思成等人将上面的图案进行了调整,使其比例变得更加美观,这才有了今日我们看到的国徽。
林徽因虽然遗憾自己的设计没有被作为最终的选择,但是看到自己设计的元素被采纳,心中也是非常高兴,并且她也认为,最终版的国徽更加恢弘大气,更能体现中国的特色,也认为这是最好的一个版本。
而林徽因的才情也通过这次海选,让更多的人得以看到,她的审美和谦逊,也让更多的人对其感到万分钦佩